鲁迅作品六大教学策略
(2015-05-20 21:29:09)
标签:
课题研究鲁迅作品教学省级科研课题教学策略 |
分类: 鲁迅研究 |
鲁迅作品六大教学策略
范
鲁迅作品教学策略的探索,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在借鉴已有教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在实践中检验,或者摸索,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策略之一:提升教师对鲁迅作品的解读能力
钱理群教授说,提高鲁迅作品教学效果,关键在教师素养。一些语文教师说“鲁迅作品难教”,这要一分为二地对待。也许,相对而言,鲁迅作品与其他作者的作品教学相比较,确实要难教一些。但从另一方面说,教师的语文素养还不够高,读鲁迅作品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以致难以胜任鲁迅作品教学的任务。鲁迅作品编入语文教材,是一个历史客观事实,教师无法回避。因此,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特别是理解鲁迅作品的能力,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课题组从四个方面锻炼教师:一是全面阅读鲁迅的散文、小说,并结合学习专家赏析文章,提高理解、赏析能力。二是阅读鲁迅先生传记,主要是林贤治的《人间鲁迅》和朱正的《一个人的呐喊》,全面、客观地认识鲁迅的思想、精神以及文学成就,做到“知人论世”。三是学习关于文本解读类的学术著作,掌握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方法。四是研习著名教学专家的经典课例,提高教师鲁迅作品教学处理水平,比如钱梦龙和蔡澄清的《故乡》教学实录,黄厚江的《孔乙己》教学实录,李卫东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学实录等。
(2)策略之二:丰富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背景知识,构建阅读鲁迅作品的合理图式
解决鲁迅作品教学难的问题,只从教师一方面着手,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学生这一方面加以研究,解决学生怕学的问题。学生怕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分作品,远离当今时代,确实不易理解,学生在背景知识、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学习鲁迅作品的要求不适应。对此,课题组举办一系列的鲁迅先生讲座,编选《亲近鲁迅》读本,就是要尽可能丰富学生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学的知识。因为鲁迅作品之间有互文性,阅读鲁迅相关作品,有助于学习了解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大量阅读鲁迅作品,对鲁迅先生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特点就会逐渐适应。二是拨乱反正。学生怕读鲁迅作品,受到“左”的宣传影响,觉得鲁迅先生一生“横眉冷对”,于是敬而远之。其实鲁迅先生有一颗博大仁慈的灵魂,是与当今学生的心灵可以相通的。语文教师要大力宣传,要纠正学生对鲁迅先生的片面认识,直面鲁迅作品,触摸鲁迅先生真实的精神世界,增进热爱鲁迅先生的情感,实现从怕读到爱读的转变。
(3)策略之三:养成学生预读鲁迅课文的习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选的8篇鲁迅先生作品,除了《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偏短一些,都属于长文。长文,如果不安排学生课前认真阅读,教师就开始教学,这是万万不行的。像《雪》这样的短文,课前可以不预读吗?从实际教学来看,也难以奏效,因为这两篇短文,文字偏深,不易读懂。因此,教学鲁迅先生的作品,应该培养学生预读的习惯。预读,不是要求学生读一遍完事,而是要读出问题。钱梦龙老师上《故乡》,先教会学生会问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五六百个问题,钱老师对这些问题,一一归类,分成七大主要问题,然后进行教学。学生读书读出问题,一方面培养了自主学习精神,另一方面深化学生阅读理解,第三产生疑问,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有利于鲁迅作品教学。课题组成员在执教《雪》等课文时,特意设计《雪》预读要求:1.不理解的文字标识出来;2.记下阅读中的疑问;3.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并写下自己的回答。教师收集学生《雪》预读单,进行分析,较准确全面把握了学生阅读《雪》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乏理解象征手法的文本的图式;2.对文中开篇“暖国的雨”与结尾“朔方的雪花”不理解;3.对“江南的雪”自认为理解,实际上却是浅阅读,误解严重。造成这一误解,可能是思维定势的原因,源头可能来源于语文教师不合理的文本解读方法。4.阅读《雪》,没有打开想象力,进行内心体验,只从文字表面理解。这样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教学就有针对性了。不仅仅是教学《雪》,教学鲁迅其他7篇文章,教师都要学生课前预读,对学生预读情况全面把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感觉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一种精神享受。
(4)策略之四:选准鲁迅作品教学的切入点
鲁迅先生的作品,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与当今豆蔻年华的学生阅读视野交集面不大,但是鲁迅先生的作品聚焦人的个性,人的自由,人的独立,人的解放,这又与现代学生的精神世界是有相通之处的。因此,教师在教学鲁迅先生作品时,要寻找到与学生精神世界的契合点。通过这一契合点,学生的精神世界与鲁迅先生的作品相通,学生自然进入鲁迅作品的艺术殿堂。
经过深入研读,课题组发现了一些鲁迅作品与学生的契合点,从而设计出一个又一个合适的教学切入点。比如《社戏》,陶玉萍老师抓住文末最后一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因为学生一般都吃过罗汉豆,所以这就是契合点。老师进口这句话设计一个问题:“那夜似的好豆,究竟好在何处?”以此推动学生阅读课文相应部分,并带动全篇学习。又比如《阿长与<山海经>》,凤元华老师紧扣课文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句话,钱理群教授称之为鲁迅先生的神来之笔。他请同学们朗读,学生读不出文段的情感,于是设计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对待阿长的情感如何?”从而启动全篇学习。最后在师生反复朗读中,学生体会了最后一句深情呼唤所传达的鲁迅的深厚情感。再比如,吴海宏老师执教《藤野先生》,抓住“伟大”一词,提出问题:“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说真话,我伟大吗?藤野先生也是普通老师,鲁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伟大?”这一问题逼迫学生必须认真阅读文本,作出合理的回答。黄厚江老师上《孔乙己》,就发现小说描写“手”的意蕴,从而打通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通道,整个教学匠心独运,又水到渠成。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过渡段中的“Ade,我的木莲们和覆盆子们”这一神来之笔;《故乡》中的一声“老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中国的脊梁”等等,都可作为教学的巧妙的切入点,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策略之五:主问题教学策略
鲁迅作品的语文教学价值,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教学课时有限,再加上学生知识、能力有限,因此教师不能“全盘授予”,四面开花,面面俱到,碎片式分析讲解。这是语文课的大忌,更是鲁迅作品教学的大忌!
教师必须研透课文,根据学情、教材编辑意图以及课程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某一方面作为教学主要内容,设计“主问题”,就是要避免余映朝老师所说的“碎问碎答”的低效教学。比如教学《藤野先生》,可以将之作为“纪念性散文”来教,也可以将之作为“记叙性散文”来教,还可以将之作为“语言表达的典范之作”来教,如此等等。又如《雪》,将之作为象征手法的文学作品来教,也可以将之作为语言赏析来教,还可以作为培养理解力文本来教。再比如《故乡》,或学习小说的对比手法,或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赏析小说,或者从文中的标点符号“省略号”的品味入手来理解人物思想性格,或者从叙述者“我”来梳理文本,如此等等。
对鲁迅作品的教学,不仅有一个广度的把握,而且还有一个深度的控制。鲁迅作品的意蕴很深,教师不能抱定讲深讲透,要适可而止。比如《雪》开篇“暖国的雨”的作用,就是鲁迅研究专家也未必说得清楚,如果非要让初中学生理解体会到,这也许是徒劳无功的事。
(6)策略之六:应用点拨教学法
点拨法是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首创,在语文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鲁迅作品教学也需要点拨法。点拨法的要义是“点重点,拨疑难”。蔡老师的《故乡》教学实录,是应用点拨法的经典教学案例,值得我们课题组研习。范金豹老师在《雪》教学研究课中,有一个教学环节应用了点拨法,灵巧而高效。
请看他写的教学镜头:
第二段写的内容,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我发现:很多学生认为,“作者回忆儿时的游戏活动,流露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我也知道,很多教辅用书是这样写的。这可是严重的误解,却广为流传!如何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一段,我是这样教学的。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至第三段结束。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读的这部分,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生(齐声):江南的雪。
师:第一段中, 是紧扣“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生(齐声):滋润美艳。
师:很准确。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描写了什么?
生(齐声):雪罗汉消释的过程。
师:那么,第二段描写了什么?
生(齐声):孩子们塑雪罗汉。
师:同学们,结合上下文,再认真思考一下,这一段究竟是描写什么?(学生读课文,思考)
师(指定一名语文学得很好的学生):你说,第二段描写了什么?
生:描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的过程。
师:谁有别的认识?(稍停,没有学生发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都认识到课文第一至第三段,是描写“江南的雪”。现在,怎么又改了,认定第二段是描写孩子们在游戏呢?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是不是?关于这一段,老师要提示你们,改变原有的阅读方法,应这样读:“联系上下文,明辨描写对象主次,体会要旨。”(板书)
师:同学们,这一段描写的画面里,确实有七八个孩子,还有谁的父亲,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雪罗汉。
师:对!请同学们把描写雪罗汉的文字标出来,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教师巡视。稍后,多媒体显示这一段,教师将描写雪罗汉的语句用红色字体呈现)
师:是不是这些?我们一齐来读红色部分。
生: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师:这一段,既写了孩子们,也描写了雪罗汉。上下文都是写“江南的雪”,那么这一段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谁?
生(齐声):雪罗汉。
师:对!主要是描写雪罗汉的吗!这一段是写了孩子们塑雪罗汉,但描写得很简略,不具体,人物形象模糊得很。相反,作者把雪罗汉写得特别鲜明,请大家读读看,是不是这样?这个雪罗汉给大家什么印象?(学生自由朗读这段)
生:洁白,很明艳,整个地闪闪地生光,目光灼灼,嘴唇通红,坐在雪地里。
师:很准确,很全面。作者描写了这样的一个雪罗汉,你体会一下,包含了哪些情感?
学生(依次):好玩。可爱。有趣。欢乐。
师:是吗?大家觉得这个雪罗汉是男的还是女的?
生(立刻):男的。
师:一个大男人,“上小下大的一堆”,被人涂了口红,一双黑乎乎的小眼睛,这个形象是丑化了雪还美化了雪?
生:丑化!
师(板书“丑化”):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班上一个学生在教室睡着了,有人悄悄地拿着一个软笔,轻轻地在他脸上画上红色的胡子,这个人觉得自己到底美不美呢?
生:不美!
师:被画的这个人心里高不高兴?
生:不高兴!
师:现在“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被丑化成雪罗汉,心里觉得高不高兴?
生:不高兴!
师:雪罗汉心里感到自己是幸还是不幸?
生:不幸!
师:同学们,再看一看,罗汉是什么样的人?课本有注释。我们来读一读。
生:佛教称断绝了一切嗜欲,解除了烦恼的僧人。
师:同学们,现在,你觉得这个雪罗汉,除了“可笑”之外,还有什么感觉?
生(依次):不幸的。可悲的。
师:很好。作者塑造了一个既可笑又可悲的雪罗汉。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既可笑又可悲的情感读出来?(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
师点名朗读。
师:你读出了“可笑”,“可悲”还没有读出来。要同时读出这两种情感,一时很难。同学们课后再反复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