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尘定 | 英伦朱屐

(2014-01-21 11:28:59)
标签:

杂谈

卷首语/谷卿

 

经云:“一微尘中入三昧,成就一切微尘定。”小中见大、以古鉴今,不仅是我们观察万物、理解世界的方式和途径,更或成为一种可感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与生活,自有温情在焉;情色与政治,并无芥蒂间之。看书、读城、品人,无非是捕寻和逐觅自己的心灵影子,但明此理,转身可见当下,一月遍照万川。




英伦朱屐


文/梁基永


2006年的春末,北京正是杨柳吹棉,杂花生树的时节。报国寺的山门内,照旧是熙攘的蹲着站着淘书看旧货的人头。几个人才合抱的明代槐花将片片淡黄香片洒落书摊上,风一吹过,旧书和黄花交相映衬,倒是淘书旅程中的一景。


本来,对于皇城脚下这有名气的旧书市场,我是不抱任何捡漏希望,何况来的还是周日的午后,好一点的书,上午就给精明的本地外地老手刮干净了,在一个拐角正准备收摊的中年汉子手中,我看见翻开的薄薄小册一角,分明是一丝绯红映入眼中,于是赶紧请他将手中书给我翻翻。


不错,正是一册红印本:黎庶昌的《奉使英伦记》。


红印本是古人刊刻书本之前,先印出少量用来校对的样本,多数用红色或者蓝色,以示区别。后代的藏书家却因着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认定这些样书的存世一定比后来正式刊印的黑色本子稀少,所以价格也比黑色贵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况且红蓝印本由于初刻初印,字口也精美爽朗,和后印的版别完全不同。


一番砍价后,《奉使英伦记》只以区区三百块价钱成交。跟北京书友们说起,他们连称不可思议:怎么这个时候还有漏?


红印本也分为朱砂和洋红两类,虽然都是红色,价格却不一样。朱砂是矿物,古代和今天的价格都比较昂贵,也不是一般印书人能负担的。洋红则是晚清传人中国的颜料,比朱砂便宜,但颜色偏深,且不带朱砂那种厚重感。这册红印用的是洋红,虽然我此前已经有了数种朱砂的本子,买种洋红的也不错,况且这洋红的深邃略似胭脂,倒也香艳。


http://mmbiz.qpic.cn/mmbiz/xKqow7fB69ymJJREJAkEuzaatmHTXegAUWvaeB2gIkNaSbamHCUwuEibnYZR9QKM6ibxjMibY9SX8bOeRyb7riaw0Q/0英伦朱屐" TITLE="微尘定 英伦朱屐" />


黎庶昌是贵州遵义人,曾国藩的四大门生之一。遵义今天得大名,固然是历史转折的发生地,不过遵义近代史上拿得出来的人物,首推黎庶昌。黎在历史上的成就是外交家,文人记得住的黎庶昌,多数是他从日本带回来的《古逸丛书》,唐宋时期的孤本很多就是靠他的精美翻刻才为国人所重新发现。现存中国最古老的琴曲《碣石调幽兰》,原谱存于日本,是唐人楷书手写的,中国人重弹这古曲靠的就是黎氏从日本影刻本,写刻极传神,令人以为是石印的效果,也可以见到他刻书的品味确实极佳。


黎庶昌号莼斋,功名并不高,他的老师倒是赫赫有名的贵州大儒郑珍,曾国藩赏识莼斋才气,认为他眼光与普通儒生不同,列为门弟子之一。


光绪二年,莼斋还在江南通州(清代还没有南通的称谓,分为江南通州和河北通州)的花布厘金局任上,忽然接到调令,要他准备行李随时出使英国。当时清国要派遣历史上第一次的驻外国使节,首先派往当时和清国最关系密切的老对头英国,第一任公使人选,是湖南人钦差大臣礼部侍郎郭嵩焘。郭嵩焘在选择副手时,首先想到了黎莼斋的才干,黎也不负所望,二话不说准备了行囊就走。


当时从清国到英国,首先要到上海坐轮船,再转到香港,转到南洋,然后才开始沿着漫长海岸线航行。直到上海上船的时候,黎庶昌才知道自己这一去至少要呆三年。他没停留香港,沿着安南到了新加坡,在那里他见到了广州富商胡璇泽——来自黄埔村的商人。胡的豪宅给莼斋留下很深印象:


园皆西式,有池沼而无亭台,蓄养虎,豹,熊,猿,袋鼠,鸾鸟,鹦鹉之属甚众。胡君固富人,英,俄两国皆假以驭民之职,而郭欲于此建设领事,以之充当者也。


后来胡璇泽果然做起了大清国驻星洲总领事,厉害的是他还兼做英国和俄国领事,一人兼三国领事之职,在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过第二人。


从星洲起程,经过锡兰(斯里兰卡),再经鸦定(亚丁湾),进入印度洋,一连八天,船上什么陆地都见不到。莼斋很幸运,当时苏伊士运河刚刚开通数年,此前到欧洲的船需要绕过好望角才能到岸,现在他只需要从运河过去就可以了。他听旁人说:


“苏以士界亚细亚阿非利加两洲之间,地本相连,同治三年,法人赖赛比士建议以机器开河通商旅,费至八千万镑,凿之七年,卒断此峡,而两洲分矣。”


过了苏伊士,穿过地中海的“矶布洛陀”(直布罗陀),他看到要塞的“山炮台”,有炮五百余尊,“仰望如蜂窝”,当年是世界罕见的军事重地。穿过地中海后,这一行大清官员终于抵达“扫司阿母敦”:“扫司者,英语南方之谓,阿母敦,则其码头也”。就是今日的英国港口城市南安普顿,舟船劳顿的远客们终于舍船登岸,坐上“火轮车”(即蒸汽火车),到达伦敦。当时日历是十二月八日,莼斋统计了一下:“总五十一日,行三万一千七百十四里,皆以英之买耳(mile)折计,每买耳当中国三里云。


到达英国后,莼斋记了三章,分别是《由伦敦至柏林路程纪略》,《英国进出款项大数》,《耶稣复生日之节》。英国到柏林,当时只能渡海,书上有小字注解说:“此英海道之最狭处,然波浪极恶,行旅患之。现拟穿海底通行轮车,以避其险,而工艰费巨,迄未蒇事。”


原来早在1875年,也就是莼斋们到达英国的时候,英国人和法国人就已经开始计划开凿这条穿越英吉利海峡的隧道,还成立了“海底隧道公司”,并且于1882年还开工在英国那边试挖了一段。在当时来自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何等重大的设想和工程!不过这事一耽搁就是九十多年,隧道的最后开工是在1987年,通车更加在1994年——远在莼斋们见到海峡的一百多年后了。


莼斋在欧洲大陆经历了不少城市,在他眼里,小国的都城都只能和中国县城相比,然而也非常有趣,“比利时都城名曰卜鲁塞而司,居民三十二万八千,虽不甚壮阔,而轩爽可爱。”“至可伦音,巴黎赴德都之路,自此合。居民十七万五千,镇有大礼拜堂,此修彼坏,三十年未毕工”。可伦音就是科隆,他目睹的正是闻名的科隆大教堂工地。


作为大清国首次外派的使节,莼斋也很留意英国政制资料的搜集,《英国进出款项大数》其实是他所获得的“户部”(其实是财政部)公开的政府财务报告,这种公开政府预算的做法令大清官员们非常新奇。


http://mmbiz.qpic.cn/mmbiz/xKqow7fB69ymJJREJAkEuzaatmHTXegAO6nboZHepicbMria5BCeibicIibdwN35jSR8PxJyh2hF8j2sP7wsY72cGKA/0英伦朱屐" TITLE="微尘定 英伦朱屐" />


黎庶昌于1881年离开欧洲,先后做过英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参赞。他在欧洲居住了五年,是中国最早的外交家之一。归国后他写成了《西洋杂记》,记录了更多在欧洲的见闻。


不论是《西洋杂记》,还是《奉使英伦记》,我们可以看出莼斋观察欧洲各国的态度非常诚恳,甚至带有谦逊,丝毫没有封闭和蔑视的想法。这种开放的态度在光绪初年尤为可贵,也足以证明郭嵩焘着实没有选错副手。




「禅机」周刊是由谷卿及其小伙伴们一起创办的一份文化生活主题微刊。我们的内容包罗万象,从旅行、星座到文化批评、艺术史,还有交流现场视频奉献,希图同大家一起在人文天地里快乐的探觅生活的真谛,并为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青年朋友提供一个没有界格的分享平台。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禅机」微信公共平台【yakozen】

关注方法:在微信通讯录,点击右上方+号,搜号码【yakozen】点击关注即可。

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可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可分享至微信朋友圈。

我们的投稿信箱为【yakozen@yeah.net】,诚盼各方贤达赐稿!

http://mmbiz.qpic.cn/mmbiz/xKqow7fB69xQiboVkmOUI3hJUtejew96hD3ymP5blU93qBybhNcVubQkt4W1a8DrJvemibtADo92WTNxN9JogeCQ/0英伦朱屐" TITLE="微尘定 英伦朱屐"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