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福州石井巷

(2019-01-05 17:19:48)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左海坊巷
       福州鼓楼区石井巷为一条东西走向的小巷,东接东泰路,西与花巷相连,向北是厂巷,往南为锦巷,古代叫清泰坊,全长约150米、宽约4米。
       今石井巷紧挨东街商业圈,是市民体验老字号美食的绝佳去处。品日友肉松、立日友肉松、塔巷口鱼丸、石井捞化等福州老饕熟悉的老字号美食都在巷子里。
       石井巷以井为巷名。古时候,石井巷因北宋时开了一口大石井而得名。清《榕城考古略》记载:“有苏公井一,因名。”“苏公井,宋提刑苏舜元所凿,凡十二井,皆在城内,俗称苏公井。在闽县者四:一在嘉荣坊内,一在开元寺南,一在庆城寺,一在石井坊,即石井巷。在侯官者八:……一在泔液铺……”宋庆历年间(1042年——1048年),福建提刑苏舜元为解决城市人口增加用水紧张的问题,从鼓楼前到安泰桥的南街(今八一七北路)两侧坊巷开凿十二口公用水井,其中一口就在闽县的清泰坊巷南(今鼓楼第二中心小学北侧)。据传,此井较大,井圈以石所造,井水清澈甘冽,大旱不枯,冬暖夏凉,是附近百姓用水的主要来源。上世纪八十年代,因拓宽巷道古井被填平,唯留下巷名的记忆。
       明代末年,石井巷内有黄晋良居士住宅“井上草堂”。黄晋良,字郎伯,崇祯年间诸生,明亡后不仕,隐居于此,悉心著述。有《井上述古集》、《和敬堂集》刊行,惜散失甚多。清乾隆22年(1751年),巷内设有嵩山书院。清代著名医学家陈修园(1753年—1825年)于嘉庆24年(1819年)退隐三山,以硕儒名医誉满杏林学界,择石井巷“井上草堂”讲学授徒,扶植后秀呕心沥血。石井巷还有邱氏宗祠,霞浦人游光绎(1758—1827)字彤卣,号磳田,嘉庆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陕西道监察御史,为官清廉刚正。辞官回闽后掌教鳌峰书院山长十九年(1803年—1822年),晚年在石井巷邱氏祠堂设馆授业。石井巷东头北侧有创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的两广会馆,该馆坐北朝南。南正门外墙为雕琢精细的青石砌成,上方正中大石匾上镌刻楷书“岭云在望”四个大字。左右两侧青石拱形边门框十分精致壮观。边门上石匾额各为书卷形图案上的隶书“履仁”、“蹈义”。可惜“文革”时期,上述精美的石刻用水泥灰浆涂抹。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征用为福建日报社的职工宿舍,今日,旧会馆仅存一墙、一亭、一后殿。会馆西侧是清代著名藏书家林寿图的故居,林寿图家藏图书万卷,多善本秘籍。当他年老辞职,定居石井巷。
       石井巷还有不少著名的民间私塾先生为普及启蒙教育,诲人不倦,终生不渝。如福州清末秀才朱德钦,精通古文,善制艺。平生以教书授徒为业。设塾馆于城内石井巷邱氏祠堂,因教学有力名闻一时,郊县学子纷纷慕名求教。福州清末名塾师林飞,字幼澄,光绪23年(1897年)举人,先在文儒坊黄氏试馆任教,后移至石井巷本宅,设馆授徒,咸称其训迪得法,入门者众多,先后有学子二三百人。民国初期,井上草堂,邱氏宗祠等均并入石井小学(现为鼓楼区第二中心小学)。
       经多次拓宽后,石井巷现可供汽车通行。


图另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福州都司巷
后一篇:福州大中寺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