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斯通普夫)阅读笔记-古希腊哲学-苏格拉底的前辈
(2018-07-01 09:37:11)分类: 《西方哲学史》斯通普夫阅读笔 |
第一部分 古希腊哲学
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前辈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诞生于米利都(伊奥尼亚)。米利都城市的富有使人们拥有充足的时间,从而得以发展艺术与哲学。
伊奥尼亚最早诞生了著有《伊利亚特》、《奥德赛》的荷马,其主要描绘众神介入人类事物的方式,神的反复无常的意志控制宇宙。神并不道德,但足够强大,因此人类必须服从。但众神和人都必须服从
“命运”的力量。其后的赫西俄德则除去了神的反复无常的意志,即神也遵循道德规律与道德秩序,但仍然保留了神控制自然的观点。真正将“神”控制宇宙的思想转变为思考事物/自然的本质的哲学思想的是三个米利都哲学家:泰勒斯(公元前585)、阿那克西曼德(公元前610-546)和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6世纪)。
1.1 什么东西是持存的?
泰勒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思想领域,即“事物的本质”。泰勒斯认为,不论事物之间有多大的差异,它们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相似,多通过“一”而互相关联,而泰勒斯认为这个“一”就是水。
泰勒斯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同意泰勒斯的观点,但他认为,这种基本物质并非水,而是比水更基本的物质。因此提出了“原初物质”的概念,并认为它是一种不定的、无限制的存在。阿那克西曼德对“原初物质”的解释为“不确定的无限制者是万物最原始的,不可毁坏的物质本质,且永远处于运动之中。运动的结果使各种特殊物质从原初物质中分离出来”。阿那克西曼德同样也思考人类的起源问题,并认为,所有的生命来自海洋,人最初在鱼腹中形成,后离开母体前往陆地。关于宇宙和世界,阿那克西曼德认为许多世界和宇宙并存,并在创生与毁灭之间不断交替,万物由之所生的东西,万物毁灭后必然归复于它。
米利都学派另一位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不满意于阿那克西曼德关于事物构成的解释,他认为,不确定的无限制者没有具体意义。因此,他综合以上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提出“气”是万物由之产生的原初物质。“气”既代表了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永远处于运动之中”,又代表了泰勒斯的“确定的物质”。由此产生了一种重要的新思想,即“质上的差异,原因在于量上的差异”。气的膨胀和收缩代表了量上的变化,事物之所以成为他们所是的样子,取决于组成这些东西的气在多大程度上凝聚于扩张。
米利都哲学家将事物还原为一种原初物质,初步形成了科学所关注的问题和研究风格,虽然其思想具有独断性,而并非真正意义上假说的尝试性。米利都哲学家真正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提出了事物的最终本性的问题,探究了自然实际上是由什么构成的。
1.2 万物的数学基础
毕达哥拉斯,活跃时间为公元前525-500年。出生于与米利都一水之隔的萨摩斯岛,后迁居至克罗顿。他致力于数学研究,认为数学是所有事物的原则。
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个数学派的创始人,又是一个宗教派别的创始人。由于宗教的原因,毕达哥拉斯对数学极为感兴趣。大概是因为他不满于荷马诸神的不道德,认为宗教是净化灵魂的手段,并相信数学研究是净化灵魂的最佳方式。毕达哥拉斯认为科学和数学思想比其他任何生活都更纯粹,他将三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加以区分(灵魂的三重区分),最低级的人牟利,其次求名,而最好的则是对所发生的的事情加以思考的人,即沉思默想。
毕达哥拉斯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数。他计算和书写数字的特殊方式促成了他认为万物都是由数构成的观点。即他以单个事物为基础来构建数字,例如一个鹅卵石为数字一,2个鹅卵石形成线,三个形成三角形(平面),四个就形成了立体。由此将数和几何联系起来。毕达哥拉斯还将数分为奇数和偶数,由此解释事物的对立。
以音乐为例解释毕达哥拉斯“万物都是由数构成”的观点。在毕达哥拉斯派看来,音乐是数与一切事物普遍关联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琴弦,不同长度的琴弦发出的音调不同。在音乐这门技艺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和谐。要达到和谐,就要考虑比例和限定。和谐就是熟的比例的有限定的结构加在乐器的弦所能发出的各种声音的无限可能之上的那种形式。由此形成了毕达哥拉斯最重要的哲学观念,即“形式”的概念。在毕达哥拉斯派看来,形式意味着限定,而限定尤其要通过数加以理解。
毕达哥拉斯的思想体现在后来的哲学家,尤其是柏拉图上。
1.3 解释变化的尝试
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480,爱菲索的贵族。提出了新的问题:变化-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
事物变化着,因此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但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它们依然保持着某些始终相同的东西。在许多形式和单一的持存元素之间,在多和一之间,必定存在某种基本的统一性。这种基本的统一,必定是某种变化的东西。赫拉克利特认为这种东西是火(万物的基本元素)。因为火的活动方式提示了变化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即加入燃料,不停地释放东西。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中,添加进去的东西转化为其他东西,火的燃烧和熄灭之间存在一种平衡,使他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同时,变化过程是有序和平衡的,所以宇宙中有一种稳定性。虽然所有事物在形态上不断转化,但都继续存在。
赫拉克里特还提出了另一个很有意义的思想,即普遍理性(逻各斯)。他认为变化的过程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普遍理性的。例如火存在于一切事物,因此普遍,而无生命的东西又包含理性的原则。这样火就统一了所有事物,命令它们根据思想和理性的原则运动和变化。这些理性的原则构成了规律(内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这也顺理成章的使人认为所有事物都是统一的,相同的。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人类一贯是意见不一的,因此它的这种思想存在着局限性。但他“对于所有思想的人们存在着一个可以达到的共同的宇宙,所有人都分享了神的普遍理性和普遍规律”为以后的思想家(斯多噶学派)和自然法的经典理论提供了基础。
赫拉克里特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关于“对立面的冲突”。他认为“斗争是变化的本质”,“多”可以在“一”中找到统一性。相互冲突的力量之间实际上是同一种东西,只是改变了形态,在相互转化。例如“健康和疾病,生和死”,这依赖于他的观点“没有什么东西会永远消失,它只是改变了自己的形态”。即相互对立的事物只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形态而已,是同一种东西的转化结果。
巴门尼德:生于公元前510年。埃利亚(意大利)。两个主要建树:为埃利亚制定法律和形成了新的哲学学派-埃利亚学派。
巴门尼德不满于前辈的哲学观点,提出新的理论:整个宇宙只有一个东西,它从不变化,没有任何部分并且永不毁灭。这个单一的东西称作“一”。所有变化和多样性只是幻觉,不管现象如何,存在的只能是一个单一的,不变的,永恒的东西。
关于这种理论的推论如下:要么存在者存在,要么存在者不存在。但我们只能对存在的东西形成概念,而对不存在的东西则不能。因此“存在者不存在”的观点有误。在这个基础上,由于所谓变化过程的开始和最后都说到了“存在着不存在”这个观点,例如种子长大变成大树,树死亡时也就不存在了,先是说树不存在,后又存在,最终又不存在。因此他认为“一切不断变化”的观点有误。变化的过程只是巨大的幻象。类似的逻辑可以指出“一”必定是不动的。如果它运动的话,它在原来的地方将不存在,这也包含了“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合逻辑的断言。他还指出“一”是个完满的球体。
但世界呈现出变化和多样性,变化即现象。巴门尼德拒斥“变化”的思想,坚持在现象和实在时间做出区分。这基础上另一个重要区分是意见和真理之间的区分。现象只能产生意见,而实在是真理的基础。巴门尼德的这些区分,为柏拉图哲学中“真理的理智世界和意见的可见世界”之间的区分产生了决定性作用。
芝诺:公元前489年,埃利亚,巴门尼德的追随者,曾陪同巴门尼德访问雅典。
芝诺对巴门尼德的观点进行辩护的主要策略是解释关于世界的所谓常识会导致巴门尼德的观点更荒唐的结论。为了回击对巴门尼德的批评,芝诺将他的论证构造成悖论的形式,以拒斥2个常识观点:1
变化在时间中发生;2
各种不同的事物延伸在空间之中。芝诺暂时接受上面的假设,然后揭示从众产生的悖论,使得常识观点看起来并不符合常理,从而证明巴门尼德观点的合理性。
1
运动场悖论:跑步者要到达终点,必须先到达跑道的中点,这个过程可以无限分割下去,因此从起点到终点就存在无数个点。因为分割之后总有剩余,因此跑步者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穿越无限数量的点。因此得到结论:运动不存在;
2
阿基里斯追龟悖论:阿基里斯与乌龟赛跑,乌龟先出发,阿基里斯必须先到达乌龟经过的点,阿基里斯与乌龟之间的距离总是可分的,因此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芝诺认为他再一次证明了运动不存在;
3
飞矢悖论:运动的箭在每一刻都占据了空间中的一个特定位置,这是一支箭不动时表达的意思,所以飞矢必定处于静止状态。由于任何量都无限可分,所以飞矢占据的空间是无限的,这样它就与其他事物重合,所有事物必定是一而不是多。
4
运动的相对性:三辆车平行行驶,一辆静止,另两辆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运动的车相对于静止的车的速度与两辆运动的车之间的速度不同,因此芝诺认为这很荒唐。
芝诺重申了巴门尼德的论题:变化和运动只是幻象,只有一个存在者,它是连续的、物质的、不动的。
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430。跳进火山结束生命,让身体不留任何痕迹。
恩培多克勒对他前辈的观点进行了整合。他认为承认与否认运动变化的论证都有各自的价值,由此找到了一种协调方式,既可以说存在着变化,同时也可以断言实在从根本上讲是不变的。
他同意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永生的且不可毁灭的观点,但他认为存在不是一而是多。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是多。变化和运动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物体是由很多微粒组成,包括4种永恒的元素,即土、气、火、水。这4种元素是不变的,永恒的,永远也不会转化成其他东西。用来解释我们看到的物体中的变化的是4种元素的混合,而不是转化。混合使经验中看到的变化成为可能。
恩培多克勒还对推动变化过程的特殊的力进行了解释。他假定自然中存在两种力称之为爱和恨(和谐与争执)。他们导致4种元素相互混合又相互分离。爱导致元素互相吸引,恨导致事物的解体。因此4种元素是混合在一起还是相互分离,取决于出现了多少爱和恨。恩培多克勒相信存在爱与冲突的循环,这个循环有四个阶段:1
只有爱没有恨,四种元素在爱的支配下处于和谐之中;2 恨开始侵入,但爱多于恨;3 恨占据主导,微粒陷入不和;4
只有恨没有爱,微粒各自分离。以此不断循环,这个过程不断持续,永无止境。
阿那克萨戈拉:公元前500年-428。克拉左美奈。
阿那克萨戈拉的主要观点是提出了心灵的概念,并把它和物质区分开。他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井然有序且具有复杂精妙的结构的,所以必定存在某个有知识有力量的存在者把物质世界组织成这个样子。他接受恩培多克勒“物质的混合与分离导致所有存在和消灭”的观点,但他不接受他“爱与恨”的思想。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实在的本质是由心灵和物质构成的,原始物质形成各种事物是通过分离的过程,这个分离是由心灵的力量促其发生的。在某种意义上,实在的每个部分都和实在的全体有同样的成分。
阿那克萨戈拉强调,事物是持续混合着的,分离的过程是永不间断进行的。他宣称,心灵不与其他任何东西混合,是单独的,自在的。心灵不同于物质的地方在于它是所有事物中最精细、最纯的。它拥有对每件事物的一切知识,具有最大的力量。心灵存在于每个事物存在的地方,心灵无处不在。
虽然阿那克萨戈拉把心灵作为宇宙中和人身体中的推动力和控制力,但他对心灵的解释具有局限性:一方面,心灵不创造物质;此外,在心灵中没有看到自然世界的任何目的,心灵除了推动物质混合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1.4 原子论者
留基波(恩培多克勒同代),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60.
留基波提出了原子论的主要观点,即所有事物都是由运动在空虚中的原子构成的,德谟克利特对此理论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原子论的产生是为了克服巴门尼德拒斥空间的逻辑。留基波肯定了空间的实在性,同时无需说空间是物质的。他把空间描述为一个容器,可以是物体移动的场所。空间的概念为原子论观点的提出提供了基础。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看来,事物的本质在于无限数量的微粒或单元,称为“原子”。原子具有两个主要特性:不可毁灭性和永恒性。空间中存在无限多的原子,每一个原子是绝对致密的。这些原子不包含任何虚空,因此是可分的。由于原子太过于微小,所以它也是不可见的。这些原子又是永恒的,所以它们不是被创造的。因此自然中只包括两种东西:空间(真空的)和原子。原子在空间中运动,它们的运动使它们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物体。原子一开始就存在于空间中,可以朝各个方向运动。虽然它们是不可毁灭的,却永远处于运动之间,本身不变的原子形成各种聚集,这些聚集产生于最初单一的原子运动。对原子论者来说,事物仅仅是各种不同原子的结合,所有事物都是空间中运动的原子相互碰撞的结果。
原子论者认为无需解释原子最初在空间中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也没有必要解释原子的来源,因为这个问题可以一直问下去。原子论在历史上具有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直到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提供了新物质的概念,否认了原子的不可毁灭。
知识理论和伦理学:德谟克利特还关注另2个问题:知识问题和人类行为问题。
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知觉:一种是感性知觉,另一种是理性知觉。当看到某个东西时,它其实是由物体造成的影像,是物体的原子的流射。这些事物的影像进入眼睛和其他感觉器官,对灵魂产生影响。在这基础上,他进一步区分了“真实的知识”和“暗昧的知识”2种认识事物的方式,感官属于后者。“真实的”知识仅仅依赖于对象,而“暗昧的”知识则受到个人特定条件的影响。例如苹果(真实的),但人对苹果的意见不一(暗昧的)。所以根据德的看法,我们通过感官不能知道任何确切的真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那些按照我们身体的倾向以及进入身体或抵抗身体的东西的倾向而变化的东西。
关于伦理学,德认为生活最令人向往的目标是快乐,我们最好是通过在一切事物上的节制有度和文化上的教养来获得它。
哲学在这一时期走到了它的主要分水岭前。第一个时期的主要问题是自然的秩序,第一个时期结束了,之后则是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探讨他们应该如何行动。
前一篇:关于夏季管理的一些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