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灯笼》教学反思

(2019-03-15 11:59:13)


《灯笼》是部编教材新添的一篇新文章,我对此比较陌生由于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上课时引导学生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来解读课文内容可吴伯萧的这篇文章是文白夹杂,内容比较难懂又是以散文的形式来写,导致课堂上学生学起来是困难重重

教材中的“阅读提示”写着: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书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作者顺着自己的思绪写来,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自然流淌出来,意绪纷繁。结尾处……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引导学生阅读提示中提取到的信息有:写作时间也就是写作的大背景,文体,写法,主题。我觉得作为一篇自读篇目,从提炼出的这些信息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足矣

上课之前,我问学生文章的题目是“灯笼”,题目在本课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并无多大难度,难在很多孩子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养成使用语文专业术语的习惯。当然,让人欣慰的是,每个班里也总会有那么几个用心的孩子。所以,我刚把问题抛出来,就有心急者脱口而出:“灯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为全文写了那么多的事情都和灯笼有关系。

然后,我又问学生文中写了哪些与灯笼有关的记忆?请将每一个记忆概括出来。为了节省时间,我要求学生分工合作,概括归纳。起初,在巡视时发现孩子们讨论没有思路,然后我提示学生可以参照阅读提示聪明的孩子们发现,原来阅读提示竟然有现成的答案。于是,在他们回答时,我只是让他们对号入座,找出他们所归纳的句子相对应的段落罢了。

这篇自读课文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所以,最终的自读阅读变成了我的指导阅读,下课时,还有几个孩子依然是一脸茫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随记
后一篇:意外的欣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