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讲堂】沈琳教授:胃癌治疗

标签:
沈琳胃癌 |
分类: 名医讲堂 |
在2015年6月28日结束的第十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上,CCMTV-临床频道《名家视角》栏目特别走进本次论坛,邀请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沈琳教授,就胃癌诊疗的规范化、胃癌的精准医疗、医患共同推进胃癌治疗进步等话题进行了专访。
访谈嘉宾: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内科沈琳教授
我国最大的胃癌群体是晚期胃癌,局部晚期胃癌患者通过手术可以获得治愈的机会,但需要充分术前评估和规范的围手术期治疗,无法手术切除或者复发转移的患者,则需要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无论是那种情况,都需要做到规范,才能让病人最大获益。
胃癌的治疗需要多种治疗手段,由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病理等多学科医生参与的多学科(MDT)诊疗模式是达到规范治疗的最主要方式,通过MDT诊疗模式讨论可以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流程,让病人的治疗避免走弯路,特别是对于手术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探查和姑息手术,这种治疗模式的推广将是改善我国目前局部晚期和转移性胃癌生存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从全国的统计数据显示来看,我国胃癌的生存率大概每5年能提高5个百分点,实际上是不容易的。
未来,我们要基于中国胃癌患者人群的特点,进行多中心、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索,同时加强预防工作,相信能够使得我国胃癌的整体治疗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将来赶上日本和韩国也是有可能的。实际上,让胃癌的规范和多学科治疗真正能落实到临床并不容易,这需要让每个接诊医生知道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让患者和家属也了解从多学科的综合治疗可以最大程度获益,而且还需要每个执行医生的诊疗做到规范。所以,需要医患共同配合,决策要正确,执行也要严格和规范,二者缺一不可。
以胃肠间质瘤的精准医疗为例,要实现精准和规范治疗,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和协作,需要有标准化的临床研究探索,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需要社会、政府、医生、患者等的共同参与。实际上,目前所有的规范治疗都是基于前期参加临床研究的患者的数据结果,患者既是医学发展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持者,当然也离不开有共同兴趣的医生、科学家共同参与。所以说,癌症来袭,医患双方的目标、方向是完全一致的,需要共同面对,同时也涉及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的因素,无论哪方面坍塌,对于医学的发展来说都会变成瓶颈。
来源:临床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