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出发,做好规模化牧场肢蹄病防控

奶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会发现,跛行是造成牧场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经济损失”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产奶量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病率升高和早期淘汰风险的增加;
慢性跛行奶牛的治疗和饲养相关的人工成本;
患牛个体的福利成本。
毫无疑问,跛行是影响牧场利润的三大原因之一,仅次于乳房炎和繁殖障碍。我们应了解蹄病发病原因,并采取措施,减少蹄病的发生。
分娩的影响
分娩是造成奶牛跛行的重大风险因素,环境因素和分娩都会导致母牛在泌乳期36~100天内出现跛行的问题。
分娩对蹄底也有很大影响,在分娩后30~60天,甚至100天之后才能显现出一些病变。对于刚刚分娩的奶牛要提供更好的环境,分娩后的30~50天之内是需要关注、呵护牛蹄的时间。
转群的影响
转群会导致奶牛应激造成长时间的站立,从而使蹄部过度负重继发蹄底真皮炎。
当奶牛在产犊时从一个牛群转到另一个牛群后,它们平均每小时受到10次攻击。这些攻击行为一半是有身体接触,如用头撞击;而另一半则是来自同群地位较高奶牛的恐吓行为。奶牛再转群后的最初几天内会每天遭受约240次的攻击,同时因蹄骨的活动性增加从而增加了蹄病发病率。
营养因素
- 平衡精粗比
- 平衡蛋白和能量
- 合理添加微量元素(铜、锌、锰等)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奶牛跛行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当奶牛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在坚硬的地面时,会对奶牛蹄部造成不良影响。蹄底负重增加可刺激蹄底角质的生成,会进一步加剧蹄底损伤。奶牛长时间站立会导致严重损伤,常导致蹄底溃疡部位出血,使蹄部血流减少和血液淤积。
可改善以下几个方面:
- 合理设计与维护奶牛卧床,提高卧床舒适度,减少蹄病发病率
- 提高挤奶效率降低奶牛站立时间
- 减少外界因素影响奶牛休息,如气味、蚊蝇等
- 在奶牛通道铺设防滑橡胶垫来减少地面对牛蹄的损伤,当奶牛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时,为了保持平衡会缩短步幅,走相同的距离需要更多步伐,这会增加蹄部损伤。长时间以这种方式行走容易导致奶牛后肢形成外八字,内侧趾螺旋变形。
蹄浴及修蹄
蹄浴管理
蹄浴主要是清洁和消毒牛蹄部,对早期的疣性皮炎、蹄踵皮炎有治疗作用,对于晚期疣性皮炎有控制复发的作用,蹄浴还可以有效地降低趾间皮炎、腐蹄病的发病率,加快愈合期的创面愈合。
蹄浴应注意以下几点:
- 设计合理的蹄浴通道和蹄浴槽
- 保证蹄浴液的浓度有效
- 保证蹄浴通道前后干净防滑
- 蹄浴槽附近无损伤牛蹄的异物
- 及时更换蹄浴液保证有效蹄浴
传统蹄浴池:
蹄浴池是奶牛蹄浴常见的蹄浴方式,常建于挤奶厅回牛通道上。传统蹄浴池的局限性在于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更换蹄浴液,否则蹄浴池就会变成集粪池,蹄浴液失效,起不到蹄浴的作用,反倒增加了传染性蹄病交叉感染的风险。
大脚板喷淋式蹄浴系统:
大脚板喷淋式蹄浴系统是翼鲲中国从美国引进的目前全球先进的蹄浴系统,安装在挤奶厅的回牛通道上,奶牛从大脚板上通过时,系统可自动完成针对每个牛蹄的逐次喷药,药液新鲜有效、干净卫生。

高压定量喷雾,洗护防一体,药液效用大幅提高
用水量仅为传统蹄浴模式的10%,省水省工
踏板防滑设计,牛通过时不必担心滑倒摔伤
30秒无牛通过,自动冲洗踏板,杜绝交叉感染
修蹄是预防蹄病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修蹄可以矫正蹄形、平衡负重、减少蹄部发病。
修蹄注意事项:
- 设计合理的修蹄通道,提高修蹄效率
- 做好修蹄区域的地面防滑、有充足的灯光,设计饮水槽
- 做好冬季保暖与夏季的热应激管理
- 修蹄工作应在挤奶后操作,减少奶牛应激
- 及时监控牛群蹄病情况,变形蹄与蹄病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