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读书笔记

(2020-10-30 09:16:36)
标签:

成长

感悟

书香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教师的 第一修炼》读书笔记

(一)

今天收到火柴公益为全校老师捐赠的图书,尤为欣慰!满怀感动之情,读了两则序言,感同身受。以前曾在中国好老师app听过徐老师《越忙越要读书》课程讲座,当时就产生了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是教师的最好修行的想法。再读高万祥校长、黄厚江老师的序言,使我更加坚定了这一认识。

徐飞老师“十足的读书人”、书生情怀,与我可望而不可即,但是我人生的航标。而修炼读书人的气质,则对读书、修心养性、自我锤炼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读书中改变自己,成就自己,发现最好的自己。

“以文化人”是徐老师的育人理念,也是我的价值追求。在学校管理中大力倡导读书活动,上学期曾组织教师共读《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另一种可能 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成长》,收效尚可。本期将徐飞老师《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和赵桂霞校长《从入学到毕业: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作为共读书目,意在引导教师爱上读书、将阅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引导和培养学生阅读;深化课程建设,革新课程内容,让课程设置更贴近师生实际,增加办学活力,提升办学内涵。相信,只要坚持,我们一定会有所获!“最好的备课是读书”。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在读书中积淀智慧,陶冶情操,涵养心灵,提升自我。

同时要大力带动学生阅读,我们的开放书吧,会不断更新藏书,书籍阅读不需履行借阅手续,随手拿起即读,鼓励和倡导学生在空闲时间自由阅读。同时要组织好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标兵评选、读书竞赛活动等,以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相信读完本书,一定会对读书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书会有更多的亲切感,会进一步加强修炼自己。

 

(二)

匆匆读完第一辑《阅读成全自己》,很为徐老师的读书情怀所感动。不仅自己喜欢读书,还带动身边、周边的的老师读书。分享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与收获,让我们看到一个“十足读书人”的精神成长史;带动身边、周边人读书,组建玖玖雅集书友会,开展读书交流、分享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阅读盛宴,本人也荣膺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读着徐老师的读书故事,回想自己的阅读经历,说肤浅与粗俗绝不为过。在阅读中,我切身体会到:

读书虽不能改变人的容貌,但可以改变人的容颜。

现实中人们总是很难走出自己编织的牢笼,困于笼中而不自知。或许阅读是帮助我们走出牢笼的最佳选择。

一位老师发现了他最喜爱的名师、专家,也是他专业发展上的关键人物。(参见方心田主编《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关键事件、关键人物》)

通过研读名师成长经历,可以领会到名师的成长路径,会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有很大启迪;品析名师课堂教学,可以学习领会名师的课堂教学技巧,从中学到教育技能、积淀教育智慧;研读名师教育论著,学习名师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会澄清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自觉与名师一道,追寻教育理想。学习、研读名师,是提升自我专业能力的法宝;是促进专业快速成长的捷径。

无论为学生读书,还是为自己读书,说到底都是在不断充实和提高自我、完善和丰富自我。专业阅读与非专业阅读没有绝对的界限,专业阅读重在改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巧、积淀教育智慧;非专业阅读亦在提升自我人文素养,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加厚重、知识结构更趋完善。因而,新上岗教师要多一些专业阅读,有一定教育经验的老师还要读一些非专业书籍。

正如人所言“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组建书友会,将读书爱好者集在一起,分享、交流阅读心得,请名师讲解读书心得,在书友会中碰撞思维、点燃智慧、抱团成长,是教师成长的绝佳选择。

(三)

博览群书,应是阅读者的一种追求。而这过程需要广泛阅读更需要精读,视不同书籍及自我认知实际而定。读书要能读得入,更要钻得出,在书籍与生活之间建好通道,在生活中读书,在阅读中生活。

相形之下,自己围绕问题或主题展开的阅读真是少之又少。而且似乎从未将一本书读通读透,更没有将某本书读三五遍的经历。读了徐老师的主题阅读,今后需要加强针对问题的阅读和主题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古往今来读书人的惯例。读书过程还是要做些笔记的。我的习惯是将书中与我有同感的语句、词汇勾画出来,对书中自己有所感的语段附近随意做些批注,每个章节之后,做点总结性评述或反思。不管何种标记,都会对所读书籍有所认识与理解,提高阅读成效。

读入书中,又能跳出书外,在书中读到自我,反思自我;结合自我生后经历展开阅读,在阅读与生活之间搭建好桥梁,找准它们之间的连接点,以此来阅读,自会收获满满。

由于认知水平及阅读能力所限,徐老师所列打底子的书,只粗知《论语》,其他所知甚少,今后还得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读一些打底子的书籍。

数书同读,可以让不同的书籍互相调剂,给阅读者换个心情,换个思路,能补充部分书籍枯燥之缺憾;同时,不同书籍之间相互作用,又可加深我们的理解。而一书重读,则是在“百回读”中寻求不同理解。因心境、阅历、环境等发生了变化,对同一经典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经典不厌百回读,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理解,这是读经典的最佳方法。

培养自己的阅读信仰,根据自己所需、所缺的方面,带些功利性阅读色彩,尤其对教师阅读教育书籍而言,这是提升教育情怀与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今信息大爆炸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培养自己的阅读信仰,尤为重要。关注一些优秀的微信公众号,也是不错的选择。

读点杂书,哲学类、禅学类、艺术类、博物类、管理类,广泛涉猎不同领域。提倡跨界阅读,才会使自己的阅读更丰盈。阅读之路才会更宽广,视野会才更开阔。

(四)

第三辑《专业阅读的眼光》,重在语文教师的视角来审视阅读,从专业、主题阅读方面对阅读的思考,值得我们借鉴。

像练习滑雪一样练习阅读,意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分解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可以采取略读、精读、选读等方式进行阅读;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分层推进。

常态阅读、专业阅读、学生视角阅读,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唯有在这三重阅读之后,才能对文本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才会教好语文课。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有深度和广度。

文本解读能力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将文本解读透彻、明了,才会从中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文中蕴含的道理,站在学者与读者的视角来审视文本。将文本解读到位,才会走出就教材教教材的误区。

读出文字背后的意味来,说到底是让我们对文本有真研究,不要仅停留在文字表面。“文章不厌百回读”,在读中再认识、再思考,读出文字当中所隐含的内容,相当于“潜台词”。

黄玉峰、高万祥、黄厚江等名师的读书智慧令人倾佩,其读书之法值得借鉴,尤其是其对书的情怀,尤为令人感动。虽然自己也买书、读书,但无论对书的情结,还是读书之道,都差之甚远。今后要以名师为榜样,向名师学习,借鉴名师之法,多读一些书,不断提高自己。

可以说,“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但这输入与输出没有绝对的界限。“读”为“写”提供了源源不断不断的活力源泉,“写”则是对吸收的养分的升华与提炼。

读书做笔记,是提高阅读效率,获得阅读实效的最佳途径。古之成大器者莫不读书做笔记。尽管做笔记之法因人而异,但都指向了读书的核心所在。徐老师所列四种记笔记之法,值得借鉴与品评。

很赞同“语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大量阅读熏陶出来的”。但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老师仍在乐此不疲。课堂上大讲特讲,将一篇课文肢解的支离破碎,学生毫无收益,教师却感觉良好。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对阅读的漠视,令人费解。不要说把语文课拿出来让学生阅读,就是安排的阅读课,有的都变成了语文辅导课,岂非咄咄怪事!

赞同“作为语文教师,第一善事就是激发学生自由阅读的兴趣”。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自主阅读,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语文课本所列篇目,是让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文章的载体,这些篇目并不是语文本身。因而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对课本的经典篇目的学习,让学生爱上阅读,掌握阅读之法,进而养成自主阅读习惯,不断在经典阅读中提升自身。

如何让学生自由阅读,怎样培养学生自由阅读习惯,是值得每位老师探究的课题。近年高考所发生的变化,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学生没有海量阅读,没有一定的阅读提取能力,未来的高考,不要说做完试卷,就是把试卷读完,可能都成问题。因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阅读是教师的最好修行

——读《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

匆匆读完徐飞老师《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再次强化了我对读书的认识。我坚信,阅读时教师的最好修行。

徐老师对书的情结尤为让我感动,而他不光自己读,还带领学生读,带着同事读。试想,作为徐老师的学生该多幸福!作徐老师的同事该多荣幸!

相形之下,自己渺小得太多,虽然也读读书,但从未有过专业阅读,也不曾读过几本打底的书。小时候无书可读,残缺不全的画册、没有开头与结尾的评书,都是我的阅读对象,甚至连《毛主席语录》都读过。记得完整版读的第一部书时《薛仁贵征东》,那是村里只有《杨家将》等评书,但凡得知,都借来一读。上中学后,武侠小说成为阅读主流,几乎读完金庸的全部小说和古龙部分小说。参加工作之后,所读之书甚少,除了几本小说外,几乎很少读书。

担任学校中层之后,在工作中深感自己力不从心,不能胜任。那是自己也知道,唯有在书本中寻求路径,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在担任政教主任期间,将《班主任之友》杂志、魏书生、李镇西班级管理书籍通读了一遍。任教务主任期间,为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我自己购买了《崔其升 杜郎口经验》仔细揣摩研究,并在教学中逐步实施;学校加入新教育实验后,身为业务主管的我更感到了自身的孤陋与浅薄,我深知提高自己的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于是,朱永新《新教育》《书香,也醉人》《我的教育理想》等等;而后更多的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自己培养自己》等一些书籍。在阅读中自己的教育理念在默默发生着变化,使得自己不再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成长。

其后调入学区工作,面对全新的工作格局,一盘散沙的工作局面,我知道,改变,先从我做起。着手组建学区读书会,给教师买书让其阅读,但成效不佳,随后借助公益项目捐赠图书,引导部分教师加入歌路营与全国各地教师一道共读、打卡,较好地带动了教师的阅读。

今年4月份,调入九年制学校,虽然青年教师居多,但思想僵化,理念滞后,管理死板,如何激活管理机制、带活队伍是我面临的首要课题。我知道,要改变教师,先要改变理念,而要改变理念,除了外出学习,阅读时最佳选择。与学校中层商讨之后,觉得先从改变课堂开始,于是《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成为首选,通过读书,先上出让学生喜欢的课;而后借助火柴公益共读《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成长》意在唤醒老师,走出学校,外边也有更广阔的成长环境,需要的时一颗时时关注教育、思考教育之心。遗憾的时临近期末,未能组织交流活动。本期打算组织,怎奈俗务太多,不忍耽误老师太多时间,只能往后推了。

本期开学,看到火柴公益又在发起共读,动员老师选择《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从入学到毕业——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作为攻读书目,意在教师读书问题上再加把力,进一步强化教师对阅读的认识。而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灵魂,如何激发课程活力,让学生在课程中绽放生命,才是改变学校的根本。而课程实施要靠教师,于是《从入学到毕业——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就是最佳选择,而推荐给全校教师阅读。并从本周起在“火柴家园”建立共读圈,动员教师坚持阅读打卡,既是督促,也是交流。我在每晚九点左右推送2—3篇较好作品发在群里,供其他同志阅读。其意有二:一是督促,你今天打卡了吗?其二是借鉴、学习与交流。

一路走来,我深切地感到,阅读与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双翼。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而写作则时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阅读是教师的最好修行。教师在阅读中汲取的不仅是教育智慧、教育灵感,更多的是加深了你对教育的理解与认同,是对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和行动的改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