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成长》
(2020-07-10 08:31:19)
标签:
成长感悟书香 |
分类: 读书感悟 |
推荐语:
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永恒话题。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成长伴随自己的教育生涯,如何实现自我蜕变,超越自我、卓越成长。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池昌斌老师《另一种可能 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成长》,从池老师的成长经历中反思自我,审视当下教育现状,会对教育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在自省、反思、惊醒、顿悟、改变中以另一种可能,实现成长。
“野长”,以自己的方式
——读池昌斌《另一种可能: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成长》
获赠火柴公益项目捐赠图书《另一种可能 一个特级教师的跨界成长》,开展全校老师共读活动。一个从大山走出来的老师的成长经历,很贴合山村实际,最容易引起乡村教师的共鸣,读来很受启发。读着池老师的经历,回顾自己的从教经历,让我想到五个词:野长、跨界、思考、体验、引领。
野长:以自己的方式,自由、自然成长。成长,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永恒话题。近年来新入职教师增多,如何促使新教师入轨上路、快速成长是学校管理者面对的首选课题。“青蓝结对”以老带新为最基本方式,新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快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方面步入正轨。事实证明,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一大批新教师能够快速成长,“青蓝结对”是新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但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青蓝结对”仅适于新入职教师,对新上岗教师而言,能够在老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备课、上课、处理突发事件、管理学生等。一旦入轨上路之后,老教师的指导作用就会略显不足了,甚至会阻碍、限制青年教师的成长。新教师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经验少”,不会拘泥于以往经验而善于创新,能摸索、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这正是老教师所缺乏的。年轻教师可以凭着自己的“闯劲”另辟蹊径,走出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池老师的成长经历正好印证了这一点。一个从小生活在大山,成绩不够优秀、甚至有点自卑的老师,参加工作之后重新回到大山之中,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教好了学生,实现了自我的另类成长,也为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带来新的认识与思考。反思池老师的成长经历,或许自然、自由,不受约束是其成长路上的关键词。对于我们这些乡村教师,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自身生命质量的提升,农村教育有着广阔的天地与空间,农村教师有着自我的优势与条件。宽松的农村教育,最适合教师自由和放松,可以不受约束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自由思考、实践、创新,形成自我风格与个性,实现自我“野长”。
跨界:走出教育之外,个性、另类成长。池老师喜欢户外运动,登顶哈巴、行走拉萨、远走可可西里,在拉萨安静、祥和中感受静谧、虔诚、平静,给心灵放个假,体味生命的另一种状态,在平静、安宁、祥和中让生命回归到最原始、最简单的状态,使心灵得到短暂栖息。凭着顽强毅力登顶哈巴,向导小沙给了他教育的启示与收获:学会守望和激励。教育需要守望,相信每个孩子,静待花开;学会激励,给人以力量,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远走可可西里,怀揣朝圣之心做教育,让每个不同的生命尽情绽放,书写每个孩子的人生华彩乐章。与教育之外的人交往,更拓展了他的教育视野,让重新认识了教育生活。或许在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的活动中,才使得他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最美的风景在路上,最美好的教育也在路上;亲近自然,走在路上,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思考:着眼当前现状,反思、审视成长。全书没有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无振聋发聩的论调。有的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平凡而真实的经历。但就是这些普通而充满真情的故事中,却映射了池老师的对教育的感悟与思考:最好的教材是儿童生活,最好的教室是大自然。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雪山那样的伟岸与大气,领悟教育的真谛,让自己的教学变得大气、精致、厚重、灵动,充满生命的活力。顺应儿童天性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人生是场超级马拉松,百米之内的速度与领先没有任何意义。起决定作用的是能力与耐力。在学生成长与优异成绩之间找个交叉点和共赢点。改变一个孩子,从培养他着迷的一项有益爱好入手……这些,都是池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对教育的思考与审视。对我们而言,缺乏的正是对教育的思考与审视。每走过一段路,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思考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步,不断自省,才会不断进步;经常反思,才会少走弯路;重新审视,才会跟上时代。
体验:唤醒意识,超越、卓越成长。纵观池老师的成长史,没有专业教育书籍的启迪引领,也少有名师的指导熏陶。他的跨界成长,得益于生命体验,得益于自然、自由的空间。乡村学校任教,摇滚乐让他开启了哲学、民主与自由的深刻思考;阅读让他联结了时代,认识了时代;平面广告设计与市场营销策划让他对创意与沟通有了全新认识;雪山登顶、跨界交友打开了他的教育视野,使他的课堂大气厚重、浑然天成……正是这些多彩的生活体验,促使他超越自己,卓越成长。或许我们缺乏的正是这样的生命体验,而使我们的教育缺少了大气与厚重。因而,作为老师,我们更该热爱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一些职业之外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进一步唤醒成长意识,实现卓越成长。
敬畏:源自教师内心,自发、自愿成长。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心对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教师而言,唯有爱孩子,才能爱教育;唯有爱教育,才有可能成为好老师。我们倡导池老师一样的跨界、另类“野长”,不是否定当前的教师培养方式,也不是鼓励教师不受制度、管理的束缚,而在于让教师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自由、自然成长。当然,其前提是爱教育,对一个不爱教育的老师而言,自由、不受约束的宽松环境反而会增加其惰性,甚至走向专业发展的另一个极端。我始终认为,成长是自己的事。教师专业成长,没有教师发自内心的成长需求,没有自我成长内驱力的驱动,任何外力的作用都微乎其微;内心不愿成长的教师,学校再多的教师培养办法,只是一厢情愿的事,不会对他有任何作用。唯有对当下和未来秉持敬畏之心,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才会自愿、自发地成长。
池老师的跨界成长,对我们今天大一统的教师培养模式很有启迪与警示意义。或许,给教师一个自由、宽松、自然的环境,保持微笑和守望状态,以我们的耐心、宽容、支持、鼓励,让我们的世界充满另一种可能,静待每一个教师的别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