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科研任务(教学研究) |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
发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
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教育部,2012)。阅读是学生获取语言信息、建构语言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认识不够全面,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往往偏重语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强调语音的模仿跟读、背诵;课堂提问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更没有给学生交流互动、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机会。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1、读前激趣启思,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阅读前属于知识的输入阶段。此阶段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引出话题,为进一步阅读解决理解上的语言障碍(范伟,2007)。在读前环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围绕本课话题设计合理的读前热身活动,如Free
talk,Brainstorm, Sing and chant等,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让学生根据老师本人、图片等,发挥想象做“头脑风暴式”描述、猜测,不仅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各种描述形容人物外貌、兴趣、爱好的语句),而且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多渠道探索与思考各种可能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语篇的阅读做好铺垫。
2、读中以问促思,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逻辑性思维
①、在主题的引入中训练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古人说得好:“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问是思维的契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从教会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把提问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语篇,探寻答案。
鼓励学生围绕主题用what,where,who等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及时将问题以板书形式记录,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在以往的阅读课中,学生都是被老师牵着走,跟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去理解文本内容。而教师给学生创造自主提问的空间,则实现了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尽管学生所提问题有的很稚嫩,但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没有剥夺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机会和权力。学生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阅读文本,这样才能解放和活跃思维(樊凯,2016)。
②、在语篇的解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等逻辑性思维
在语篇的解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逻辑线索及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判断和推理,进而归纳提炼,从而读通、读透文本,这一过程就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过程。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通过设疑—探疑—解疑,教师精心设计任务活动,分析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学生对语篇框架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对语篇细节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在头脑中构建出具有明显层次性和逻辑性的语篇结构。
3、读后追问引思,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很多阅读语篇都蕴含哲理,寓意深刻,是进行情感教育和文化意识渗透很好的载体,教师要注意深挖文本,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假设、推理,以更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带给学生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注重透过语篇挖掘其中的寓意,通过启发性的追问,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语篇,并进行归纳、推理,通过这样的设问与交流,学生的能力从语言的层面上升到思维的批判和反思的层面。
4、拓展任务驱思,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学生通过对整个阅读文本的接触、感知、理解等输入活动后,对文本的透彻掌握促进了语言知识的内化,并最终实现语言知识的良好输出。此时,教师创设多样化的思维性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新学语言的能力,从而形成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这种基于情感体验的语言实践活动,可以真切地触动学生的心灵,有效地促进其输入真切的语言,真实地用英语表达自我,达成了个性化语言的输出,同时也深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只要教师多研究教材教法、深挖阅读文本、巧妙设计教学活动:读前,激趣启思;读中,以问促思;读后,追问引思;拓展,任务驱思。
只有有效地激活、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发掘他们的思维潜能,才能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