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击戒网瘾”风波再起:网戒中心真是难以飞越的“疯人院”?

(2016-08-19 16:27:57)
标签:

杂谈

“电击戒网瘾”事件

近日,微博@雷斯林Raist发文《杨永信,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再次揭开电击治疗网瘾的舆论战。

在山东省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工作30余年的杨永信,从事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但让他真正走向大众视野,甚至成为一种代名词,还是源于“戒除网瘾”,尤其是他的“电击治疗”。

2006年,杨永信在山东省临沂市精神病院内成立了“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以下简称“网戒中心”)。2009年,央视记者柴静对杨永信进行过采访,节目揭露网戒中心主要通过“捆绑监禁、电击酷刑、重复洗脑、限制自由、个人崇拜、互相批斗”等手段,对网瘾少年进行治疗。该消息被公开后,轰动全国,舆论界争议声一片。据媒体报道,网戒中心官网主页上曾公布过一组统计数据,2009年后,网戒中心的的收治人数经历了两年下滑,但却在2012年后节节攀升,到2015年达到近900人的新高。对外公布的“治愈率”,一直稳定在6成以上。

吸烟成瘾的无须电击,嗜酒如命的不必治疗,为何对网络依赖程度深一点的孩子,就要遭遇摧残与折磨的命运?

“电击戒网瘾”风波再起:网戒中心真是难以飞越的“疯人院”?

​什么是“电击治疗”

“电击治疗”,是往人的太阳穴里通电来达到治疗效果,一般在临床上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治疗手段”,而且大多用在精神疾病治疗上。由于其不可忽略的副作用,多数情况下作为辅助疗法使用。而“网戒中心”却将其“发扬光大”,将“电击”装扮成特色灵药。

“电击戒网瘾”风波再起:网戒中心真是难以飞越的“疯人院”?


电击治疗基地的现状

“网瘾电击治疗”还在被使用,只不过从当年的“电休克治疗”变成了“低剂量电刺激治疗”,从以往高调现身转入低调潜行。

​​​大家对电击治疗的看法

①被电击的孩子: “就是剧烈的疼痛,然后抽搐。”“那种感觉说不上来,真的经历过了才知道。”

​②家长:对于孩子沉迷于网络,面对“电击疗法”和治网瘾的宣传,抱有病急乱投医心态而选择了相信。

​③专家认为:家长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了单方面操纵,带着“为了孩子好”的自负心态,做出各种不考虑孩子实际需求和心理状态的事情,有时过于溺爱,有时又过于严苛。

​④网友: 在“电击疗法”之下,孩子神经和精神受到严重摧残,换来的自然是孩子的屈从,也自然会让他们在回家后更加“孝顺”“老实”,以免再次被投入这个不是监狱胜似监狱的地方。

​什么是“网瘾 

它是对网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网上操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网络依恋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

“网瘾 ”的原因

  • 缺少父母的陪伴;
  • 现实世界无法满足自尊心的需求;
  • 单纯地喜欢游戏世界;
  • 父母的不良示范;
  • 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何正确看待“网瘾 

为人父母者就必须要明白自己的孩子是因为什么患上网瘾,对症下药才能使孩子自觉远离虚拟的网络世界,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

电击治疗网瘾话题旧闻再热,引人思考。在一个所有人包括未成年人皆有自由平等权益的社会里,打着“我为你好”“你终究会原谅我”旗号,对所谓网瘾青少年实施身体摧残,是不是太不负责了呢?

在以互联网为首的科技革命时代,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对待网络,使用网络,避免对网络妖魔化,同时避免孩子们对网络的不良应用,不仅需要家庭的引导,也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引导。除此之外,避免因为缺乏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缺少对正确的教育方法的掌握,而导致家长将孩子推向更加危险的境地,这是每个家庭所要思考的教育命题。

正如网友@Please_call_me_LPZ所言:“沉疴与症结不是在杨永信身上,而是在每一个送孩子进去的家长心中,那是千年来萦绕在国人心头的顽疾,深入骨髓,不知不觉而以为然。”

来源:新华网湖北频道、中国青年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