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看病难”之于我们,就像社会顽疾,迁延日久,难以治愈。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满和抱怨,就在这样的时间推移中渐成一种习惯。但《生命时报》记者在采访十多位在华生活的外国朋友后发现,饱受患者指责、批评、吐槽的中国医疗环境,在他们眼中却是另一番光景。不少人甚至觉得,比起国外情况,中国患者其实挺幸福。
1预约时间比日本挪威短
预约候诊时间太长是最受国人诟病的看病障碍之一。但挪威植物学家毕昂松·奥尔森觉得,在中国看病比挪威方便,有时候不用预约,到医院排个队就能挂上号。“在挪威,即使急诊,有时也需要等1~3天,其他慢病,预约到1年以后也很常见。”
已到北京生活5个月的日本留学生珊瑚说,相较于中国的三甲医院,日本大医院预约等待的时间会更长,如果当天排队挂号,至少需要两个小时以上,预约挂号一般是在三个月内。“所以我很诧异,为什么只是感冒发烧,中国同学也建议我去三甲医院,而不是私人诊所或社区医院。在日本,这些小病我们都会选择先去附近的诊所。”

德沃来自南非,在中国生活的7年间,他只去医院查过一次血,陪妻子去医院看过一次脚踝扭伤。他去就诊的是一家私立医院,基本不需要等候,只要就诊前一天预约就没问题。“我也听中国同事抱怨过,说去公立医院等的时间很长,常常需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挂号。但我觉得,选择哪家医院取决于你有怎样的经济能力,以及你当时面临怎样的情况。比如,你患了急病或重病,一定要尽快看到医生,在不是很缺钱的情况下,何不选择一家不用等的医院呢?这本就是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的区别所在,南非也是一样。你在中国的公立医院看专家只需要14元,所以难免要以牺牲时间为代价。”

2急诊比英美有优势
平时常能听到不少中国患者抱怨,看个急诊也要排队,也需要等。可在很多外国人看来,中国医院的急诊相当有优势。
英国工程师亚历克斯·布拉克在奥迪(中国)工作,提起在中国看病,他虽有牢骚,但对中国的急诊速度却表示满意。“在英国看急诊,通常要根据病情和你去的时间决定等候时长。如果是轻微受伤,可能会等好几个小时;如果你受伤比较严重,但却正巧赶在了周五的晚上,那也要等很久。而在中国不会这样。”在大众中国区做高管的美国人托尼·威廉斯也跟亚历克斯有类似的感受:“中国的急诊很快,不像美国需要等好久。”

一凡说,他见到也听说过中国患者抱怨“急诊不急”的问题,但在他看来,各国医院在安排急诊顺序上都是差不多的。“首先,一个急诊病例不代表一定非常紧急,急诊医学有其参考标准判定急诊病例的紧急程度,医生或护士需要根据急诊病人的情况进行评估。例如,一个腹泻病人和一个发生交通事故的病人同时就诊,合格的医生就必须把重点放在后者,而对腹泻病例,护士可以先开始常规的输液。去急诊科就诊时,我认为人们也需要了解和配合医疗专业人员的工作。通常急诊科值班医生和护士人数较少,病人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也是很正常的。”
3设施很先进,医生很专业
无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美洲、非洲,几乎所有外国朋友都在一个问题上给出了同样的答案:中国大医院的设备都先进,“专业(professtional)”是他们对中国医生的统一评价。
就读于广州某医学院的印度留学生克里夫说,从他到过的中国医院来看,如果满分是10分,他会给设备打9分。程睿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从我个人来看,中国医院比我们国家医院拥有的设备更先进。大多数情况下,印度的医生和护士都进行手工操作,但在中国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各种仪器辅助操作。不久前我在中国做了腹股沟疝手术。我的教授为我主刀,我很满意,几乎没有术后疼痛或并发症。”
扎科亚是来自巴基斯坦的中文翻译,因为工作关系,偶尔会来到中国。扎科亚认为,在中国看病虽然有不方便的地方,但先进的设备是中国医院的重要优势。目前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就读的泰国女孩滨弥也肯定了中国医院设备的先进性,但她同时反映,相比泰国,中国医院备用设备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大医院的设备和医生水平都很高,不仅比南非好,我甚至觉得不比英国差。”德沃曾在英国待过5年,这一评价是从他所见所感得出的。不过他也表示,自己见到的都是大城市的大医院或私立医院,也许在乡镇基层,中国医院会存在很多其他问题,无论设备或医生水平都无法与大医院相比。
“但总体而言,中国医疗系统的优点之一就在于可以使用各种最先进的仪器,让患者得到妥善的治疗。”一凡说。
4人多环境差最难忍受
在谈到就医中的不方便和医院缺点时,环境成了被诟病最多的一点。
“人太多”是子玉脱口而出的第一句话,“人真的太多了,尤其是公立医院。就诊时经常要排各种队,候诊、抽血、化验、缴费……特别让我感觉困惑的是,检查时经常要各科室间来回穿梭,往往出现不知道该问谁,不知道该去哪儿的尴尬。”
人多了,环境卫生方面也暴露出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子玉经常看到有人躺在医院门口附近,那些地方大多很脏,显然缺少打扫和消毒。此外,厕所也是卫生死角,气味不好,让人觉得到了医院,反而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可能。“这跟加拿大医院很不一样。在加拿大,你一进去,就会闻到消毒后的味道,环境整洁、干净,让人放心和安心。”子玉说。

托尼对中国医院最直观的感受也是人实在太多了,很缺乏私人空间。每天要看这么多病人,托尼很怀疑医生是否真的完全了解每个病人的情况。“有一次去看急诊,好多人挤在一起,大家互相注视着,我说的、我做的,大家都知道。这种感觉很不好。”托尼说,美国医院最好的一点就是对个人隐私保护得很好,整体服务质量也比中国好太多。
扎科亚认为,中国医院的环境其实不能一概而论,私立医院的环境就很好,但有些公立医院就差了太多,有的甚至可以用脏来形容。德沃说,他还听过厕所隔间没有门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中国人是不是对此比较适应,我个人来说,真的不能接受。”
5沟通障碍急需改善
身在异国,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沟通障碍。正因如此,大部分外国人在就诊时会首选能提供外文交流的私立医院,或公立医院的国际医疗部。而对资金不算很充足的留学生而言,练就过硬的中文就成了保证顺利就诊的必备能力。
来自肯尼亚的碧翠丝,正在对外经贸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说,相比较其他就医不便,语言不通导致的障碍问题最大。由于绝大多数中国医生不会英语,医生与外国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就变得比较困难。“我认为,语言障碍是中国医院最需要改善的问题,毕竟,来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

6中国医生该受到更多尊重
“我觉得,中国患者不太尊重医生。多数患者的理念是我付了钱,就需要医生把病治好,治不好,就要闹。”
作为一名医学生,泰国女孩滨弥很不理解中国医患间的关系。
“作为医学生,我认为患者应该多理解我们,因为没有任何医生想伤害自己的病人。”程睿在评价近些年发生在中国国内的各种伤医事件时说:“如果让我从公众角度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中国过去几年里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应该发生的。如果患者和家属认为医院有错,他们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无论威胁,还是杀害医生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目前欠缺的是,公众需要理解医护人员的做法,同时,医护人员在做决定前也应该向患者和家属进行详细的解释。”

来自墨西哥的西班牙语教师纳丘在上海工作了多年。在他看来,中国医患关系实在太差,“伤医这种算是社会‘耻辱’的事,怎么能在中国频繁发生?”他说,这让他感觉中国医生的地位不高,很多中国人对医生的付出并不了解。

医生是一个光荣的职业,这与在东方还是西方无关。但在中国,很多人并不理解这一点,他们把医生当成了一个普通的职业。程睿说:“我的理解是,中国人认为他们付钱是为了得到他们想要的结果,但这个行业不像一杯白开水,只要加糖就能让它变甜。我们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人类身体,我们并不能每次都保证理想化的结果,而一个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人也没有评判医生医嘱的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