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错过了火车还有下一班,错过了父母该是多大的遗憾?
总有人问我,为什么上完大学不留在大城市要回来工作?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讲一个我在医院实习时候的故事。
印象里有一位乐观的老人, 头发 花白。陪老人来治疗的是老人的儿子。儿子身高180cm多,魁梧伟岸,是一名普通工人,在老人治疗期间每天都来。老人得的是小细胞肺癌,平时得病不重是绝对不叨扰儿女的,一直孑然一身独住,入院的时候已经是癌症晚期了。得知父亲来日无多,陪伴父亲度过人生最后一段岁月,是儿子能为父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老人的儿子辞去了工作,带着父亲住院接受治疗。老人的儿子对老爷子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衣服和床铺总是整整齐齐,药品和影像片子等也收拾得井井有条。老人的儿子还有一个小本本,把老人几点几分吃了什么、吃多少,几点吃药,几点大小便及尿量、大便情况,病人不适都记得一清二楚,简直涵盖了护理单和医嘱单的全部内容。为父亲擦身、倒便盆、剪指甲,忍着性子听父亲偶尔像一个孩子一样发脾气,然而老人的儿子从没有过抱怨没喊过累。我很感慨,一个中年男人可以把一位老父亲照顾的那么细致周到。

但是疾病总是遵循着它固有的自然规律,我清晰的记得老人去世时的情景。老人的儿子把窗帘拉开,双手紧紧握住父亲的手,陪伴老人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老人面带微笑走得很安详,老人儿子眼里有泪,但并没有落下来,更没有嚎啕大哭。老人的儿子只是一位普通的工人,一位普通的儿子,但是老人的儿子用自己的身心陪伴父亲走完了最后那一段历程。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美好,我的眼圈忍不住红了起来……
有一道“亲情算术 题”:假设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 回去几次,一次几天,除掉应酬、睡觉,你有多少时间真正和爹妈在一起?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8岁,就算爹妈 能活到85岁,你还能和父母待多久!?这条微博在网上广为流传,每个人都在默算自己的数字,每一个数字都触目惊心。亲情在倒计时,永别似乎近在眼前。
你问我为什么上完大学不留在大城市要回来工作?
我说,因为这里有我的家人。

有千百个理由可以让自己留在大城市,然而回来就父母这一个就够了。我自认为,工作不过是为了过一个自己喜欢的生活,我不喜欢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建设别人的家乡,等到爹娘老死还要赶着飞机回去,还不一定买得到票!《孝经》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如果说这是要以不能尽孝膝前为代价的话,我做不到。纵使有朝一日功成名就,在我看来“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将是今生最大的遗憾。
我相信每一个游子都曾在内心向父母许下了“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希望待自己再努力几年,等条件更好一点再从容尽孝。然而世事无常,意外与明天哪个先来谁又知道呢?生命本身如此脆弱,命运又如此无常。我们都是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一个,在父母有生之年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或许比赚更多的钱更重要。
再者,没有好好的孝敬父母真的是因为你没钱么?真的是你工作忙么?还是你在用没钱和工作忙当借口?
如今的我们都在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而忙碌,可是,你记得有多长时间没有陪母亲坐在太阳下聊天了么?你记得你有多长时间没有陪父亲看看新闻、下下棋了么?你记得有多长时间没有给家里做一顿可口的饭菜了么?我原本对岁月也是没有概念的,以为过了今天有明天,过了明天有后天,过了后天还有大后天。然而在医院待久了之后,我真觉得,人生苦短,留给我们尽孝的时间真的不多!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何况你我?不要再一直惦记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了,“世界那么大,有爸妈的地方才叫家。”别让尽孝延期,你能等,父母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