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 》教学设计
(2014-05-27 09:31:4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1.教材版本
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学书·必修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三节1课时。
2.目标确立
(1)教材分析 基于新课标“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人口知识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发展、人类居住地形态,都与人口有关。因此,必修二以“人口与地理环境”作为开篇,本单元在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上先讲人口增长,次讲人口移动,再讲人口分布,最后学习人口合理容量。这样层层递进的安排,有利于学生知识水平逐步提升,科学人口观的培养也水到渠成。“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在通过前面两节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首先从世界人口分布入手,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进而介绍我国的人口分布。最后重点探讨人口合理容量,揭示人口发展的目标: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初中阶段学习相关知识,六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人口与人种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和人口问题等,学生对人口分布已经有了一定认识。不过尚停留在“是什么”的阶段。本节在教材安排上,侧重于分析人口分布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更多地强调“为什么”,这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姜成、唐司靖等同学平日里对地图的“情有独钟”,利用地图叠置法分析问题时,可以借助他们对地图的敏感带动其他同学。吕金汇、杜雅伟两名同学初中地理基础薄弱,对地图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而本堂课更多地利用图表分析问题,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困难,课后要及时跟他们沟通,争取转变他们的“先入为主”。
(3)自我背景性经验剖析
任教两年来,借助学校这个成长平台使我具有一定的教材解读与课堂驾驭能力。为了尽快成长为优秀教师,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潜心研究新课堂理论,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新课改要求引导学生互相审视个性化的思维过程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互相碰撞、互相启迪,从而提升思维境界和思维品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不断钻研课标,琢磨教学目标,熟练教材内容,充分挖掘、重组教材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已有知识储备,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实现师生间积极的思维碰撞,生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人口分布与人口密度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探究世界分布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图表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2)以中国人口分布为例,利用地图叠置法,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通过问题讨论,强化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2)树立联系的观点,养成有条理、全面地分析问题的习惯。
3.教学流程
一、
其次,在讲解世界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之前,首先让学生明确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的概念。
师:“衡量人口分布的指标是什么?”
生:“人口密度”
师:“那么,人口密度相同的两个地区,人口分布格局相同吗?”
(给学生思考时间,大部分学生能给出正确答案,但仍有少部分学生有疑问,可利用课本图 1-3-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对比帮助理解,强调如果单独讲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并不能说明这个地区内部的人口分布状况,存在“被平均了”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漫画引入人口问题,形象生动,直接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调动知识储备,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世界人口分布” 是在初中地理基础上的总结和加深,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概括出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
利用教材中的表1-3-1、1-3-2、1-3-3,引导学生从纬度、距海远近、地形三方面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特征。
(学生在分析表格的过程中,思路清晰的学生能很快给出答案,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无从下手的情形,所以这在部分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判读地理分布图时,遵循以下步骤:1.读图名;2.读图例;3.寻找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4.根据所学知识,对该事物的分布规律进行原因分析)
【设计意图】
新课改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和经验转化为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需要经历体验、思考、协调和内化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如巧妙铺设从经验到新知转化的桥梁,开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的思维通道;合理提供课堂交流和探索的时间,等待学生自主体会并领悟新知;耐心教会学生表达和描述的方法,启发学生对新知内涵作出科学的概括。
三、巧用地图叠置,分析影响因素
本节有四个框题,世界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我国的人口分布和谋求人口合理容量,若按常规教学,在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处理上存在前后重复之嫌,同时也将占用不少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所以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我选择了案例教学,把中间两个框题进行了合并处理,以我国人口分布为例,在教学时采用地图叠置的方法,让学生探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通过读图加深直观印象。
首先给出我国人口分布图,结合知识窗,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指图说明“胡焕庸线” (黑河-腾冲线)大致经过的地方,线的两侧包括的主要省份,补充数据说明线两侧人口所占比例。
其次,在总结出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人口这样分布?哪些因素在起作用?(给学生思考时间)
教材对自然环境因素做了重点讲述,在教学中我选择将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温度带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中国土壤分布图、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别与我国人口分布图叠置,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在讲解气候对人口分布影响时,为提高学生自学水平,可提出一些问题:热带地区哪些地方人口最稠密?这与温带和寒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分布?引导学生阅读“知识窗”,得出结论。
教材对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讲述并不多,但并不是说明它比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弱,实质上,当今社会经济因素往往成为影响人口分布的第一位因素。这部分的处理选择中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国铁路网的分布、20世界50-80年代的人口迁移三幅图与我国人口分布图叠置,引导学生分析其影响,并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具体事例。
小结:人口分布是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文化因素等共同影响的结果。当今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弱,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学以致用】回扣P17的活动题,分析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的原因。
【设计意图】
随着课改的推进,地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地理读图、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最丰富、最形象的地理教材和工具。在地理教学中,仅靠文字叙述和口头讲解而不借助于地图,要使学生形成地理现象的空间概念,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处理“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这部分时,我采用了地图叠置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地图自己分析各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注意引导启发,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深入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判断、对比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四、以问题探究为载体,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
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那么我们的地球能承受人口的持续增长吗?我们身处的地球环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口?为引出“谋求合理人口容量”作铺垫。
强调“谋求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学习的重点。首先,应说明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讨论】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之间的区别 ?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如超过这个警戒值,易造成环境生态破坏;而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提问】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的?
这本分内容的处理采取举例方式进行,降低知识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辨析】
①养活一个中国人和养活一个美国人所消耗的资源一样吗?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为什么日本资源很少,但是人口容量却很大?
教师展示图表总结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
|
|
|
资源丰富程度 |
正相关 |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科技发展水平 |
正相关 |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经济发达程度 |
正相关 |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人口受教育水平 |
正相关 |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地区开放程度 |
正相关 |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生活消费水平 |
负相关 |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
【自主讨论】对于地球到底能容纳多少人的问题,世界学者有“乐观派、悲观派、中间派”三种观点,它们的估计依据与主要论点是怎样的?你同意哪一派的观点?
【点拨】
|
着眼点(估计依据) |
主要论点 |
乐观论 |
尚未被开发利用的;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 |
容量无限 |
悲观论 |
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利用加速;由此引发多种问题 |
人多为患 |
中间论 |
介于悲观论与乐观论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 |
【学生讨论】为什么我国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 策?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根据我国的国情,为使我国不突破16亿的环境人口容量、谋求合理的人口容量,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 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学以致用】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知识,分析活动案例——“三峡移民”的三种方案。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综合分析第三种方案比较科学。
第一种方案将导致当地人口压力增大,造成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第二种方案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经济负担。
第三种方案则既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可以缓解迁入地的经济负担。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可以让人们更加清 楚地认识环境与人口的关系,有利于人们了解各种环境问题,促使人类自觉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平衡关系。
【设计意图】
新课标一直倡导“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地理学习必须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彩片段
片段一: “世界人口分布”这部分的处理,我选择把课堂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图表,总结规律,效果反而很不错,既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又能强化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曾经看过一则关于教育的冷笑话:在一所国际学校里,教师给各国学生出了一道题:“有谁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
学生都说“不知道”。
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
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
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
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思考”。
传统教学使学生习惯了服从,老师提出问题,他们再去解决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进入高中阶段,在新课改的指导下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最开始,不少学生不适应,课堂放给他们反而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在这个摸索适应的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明方向。
多媒体播放出表1-3-1 世界人口纬度分布趋势,提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第一个学生可以很快给出结论,再给出表1-3-2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人口占各洲的比例,第二个学生(基础不是特别好)在回答的时候,出现卡壳的现象,不知道给出的表格该看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读图,理清分析思路。这样,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学生就知道该从何处着手了。
片段二:在处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这部分时,前几个因素学生都能给出具体事例进行有效分析,但在提到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时,部分学生理解出现了问题。在这部分,我给出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日本资源很少,但是人口容量却很大?一提到这个问题,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参与进来,讨论过后总结。
日本虽然国土狭窄,资源贫乏,但是日本的科技发达,人口文化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而且日本充分利用岛国多优良港口的有利条件,发展海洋运输,克服本国矿产资源贫乏和市场有限等弱点,成为经济发达的加工贸易国。
5.自我反思
(1)灵活使用教材
传统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把教材奉为“圣经”照本宣科,把书本里的知识全盘教给学生。可我们忘了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载体,教教材不是最终的目的。过分注重教材,单纯重视知识,就可能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而“用教材教”,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忠实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过程中,教材只是一种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趣味性、更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进行教学。“用教材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是新课程发展的必然。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运用地图来分析、判断、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相互联系和演替规律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良好途径。针对讲授新课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查阅有关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使学生熟悉地图要素,了解地理事物,获得感性的地理知识,并进而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诱导启发,使学生会分析地图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深入分析地理事象,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和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
(3)问题引领,师生共同探究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问题是探究的动力之源。对课堂教学来说,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可能更重要的是创设了学习进行思维、进行探索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问题提出的方式、时机和背景,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特别应注意考虑的环节。
6.专业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