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溪北岸的《小石潭记》遗址

标签:
旅游 |
内容提要:钴鉧潭在愚溪路边,是溪水潭;小石潭水尤清冽,是泉水潭。《小石潭记》遗址在愚溪溪湾的北岸上,四面环合的竹树林中。潭西南而望,是在小石潭的西南岸“面向西北”的“山泉上游”而望。
关键词:愚溪北岸
清代林纾《柳文研究法》认为,柳宗元《小石潭记》是“一小小题目,至于穷形尽相,物无遁情,体物直到精微地步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此中不必有路,特借之为有余不尽之思。至‘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文有诗境,是柳州本色。”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13年公布的《柳宗元〈永州八记〉遗址群》(柴涣波执笔)认为:《小石潭记》遗址应在溪湾拐折的“钴鉧潭”石刻处。
http://s8/mw690/004ihnuBgy6M8QpHV6n27&690
根据《小石潭记》原文:“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如果站在溪湾的拐折处“西南而望”,愚溪在视野内正好呈现一个北斗星的形状,字字贴切,十分形象。而现在有关单位认定的“小石潭”,基本上是一条直直的溪,即使勉强称作潭,也看不到文本所描写的诸多特征:其一,“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这是描写沿榛莽的山脚沿溪到此,听到泉水入溪的声音;因为是“细响”,用“佩环自然相碰发出的声音”来比喻很贴切。从现场看,上方正好有龙兴寺井,在北岸断面上,尚有一股自北注入溪中的细泉,即相类似。其二,“伐竹取道,下见小潭。”这表明是从地面向下,在河床中发现小潭的。这个“小石潭”不在别处,正是人们普遍认定的“钴鉧潭”本身。其三,“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此处河床全石为底,南岸的岩石,有从潭底“卷”出来的感觉。“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种景象在秋冬静水季节,是经常有的。其四,“犬牙差互”,是愚溪“沿岸溪石”形貌的“普遍特征”。因此,应将“钴鉧谭”石刻所在地,重新订正为“小石潭”的真正所在。
按,《零陵县志》(1992年版)第二十五篇《永州八记旧址》:“钴鉧潭在河西柳子庙右侧,现愚溪水电站附近。潭底是天然岩石,凹陷深湛,形如古代熨斗,故名。岸边石崖上,刻有‘钴鉧潭’三字。两岸竹树繁茂,潭水清澈。潭北岸上端悬崖下,有泉四季流淌不歇,春夏水盛时,一泓清流直坠潭中,有声潈然。柳文‘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即此泉。”
http://s6/mw690/004ihnuBgy6M8QpRBxr15&690
图二
北宋元祐间,邢恕为永州仓监,数游愚溪,作《题愚溪》诗,寄刻于朝阳岩:“溪流贯清江,湍濑亘百里。龙蛇几盘纡,雷雨忽奔驶。石横渠状穿凿,怪力祖谁氏。突如见头角,虎豹或蹲峙。横杠互枝柱,小艇俄纷委。苹藻翳泓澄,松竹荫崖涘。两山束鸟道,侧岸数鱼尾。缭然闭深幽,梵字叠危址。锺呗杂滩声,亭台森水底。凭栏几游目,杖策时临履。酒杓间茶铛,棋枰延书晷。放怀得天倪,清啸谢尘滓。忽忘儿女缚,似接嬴秦子。顾予拙谋身,霜鬓飒垂耳。雅意在延龄,丹砂夙弃饵。焉得兹结庐,帐念远桑梓。”
清代徐显尊《游钴鉧潭》诗云:“胜迹依前辈,名留钴鉧潭。乱云迷野径,丛竹掩茅庵。树接芝岩外,泉分冉水南。柳州愚不返,风雪怅烟岚。”句中的“胜迹依前辈”,当指柳文《钴鉧潭记》;“名留钴鉧潭”,当指愚溪北岸石刻“钴鉧潭”三字。“泉分冉水南”之“泉”,当即北岸丛竹掩映中的山泉;而此泉下注愚溪的原始出水口,正位于“勒字石崖”东侧。
http://s16/mw690/004ihnuBgy6M8QpY8mHcf&690
图三
2010至2011年愚溪清淤期间,有关单位在溪湾西岸一侧进行唐代遗址考古发掘,重新认定:自溪湾北岸勒字岩起,南至溪湾以南90米水域为“鈷鉧潭遗址”,潭的西南岸一带为“潭西小丘遗址”,潭西小丘以南170米处为“小石潭遗址”。
http://s5/mw690/004ihnuBgy6M8Qq6cqE94&690
图四
笔者以为:“钴鉧潭遗址”与“《钴鉧潭记》遗址”是两个不同的考察对象。
http://s1/mw690/004ihnuBgy6M8Qqqvksc0&690
图五
其一,根据《钴鉧潭记》:“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参考《愚溪诗序》“余以愚触罪,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以及《袁家渴记》“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鈷鉧潭”的陈述,可明《鈷鉧潭记》“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的“悬泉”潭址,原为“其上有居者”的旧居,柳子买得以后,随即“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的“鈷鉧潭”;亦即《愚溪诗序》的冉溪“尤绝者”;《袁家渴记》的冉溪“鈷鉧潭”。然而柳子毕竟是将冉溪更名为愚溪,而其“愚溪”“冉溪”“灌水”,实即《钴鉧潭记》“冉水”。
http://s1/mw690/004ihnuBgy6M8Qqx5xm40&690
图六
顺及,考察报告以北岸珍珠岭向东南延伸的“山脚”余脉为根据,拟定西山“山口”的位置,应位于愚溪第一个转折处的北岸。这一结论不符合柳文原意。所谓“山口”,是位于两山之间的“隘口”,特指两山山脊连线的“最低处”。《钴鉧潭记》:“钴鉧潭在西山西”;《钴鉧潭西小丘记》:“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如图五所示,这条“西北道”上的西山“山口”,应位于珍珠岭与粮子岭山脊余脉的交会处。又如图六所示,愚溪南岸的“愚亭”与北岸的“柳子庙”之间,即今柳子桥所在地。因而以此“山口”为界,由北岸西向而行,至于“愚溪井泉”处,便是“西山以西”的钴鉧潭遗址;而由“愚溪井泉”东向而行,转过柳子庙前柳子桥处,柳子庙以东的“半条柳子街”,已属于“西山以东”。
又据范成大《愚溪》诗:“愚溪在零陵城对岸,渡江而至。溪甚狭,一石涧耳,盖众山之水,流出湘中。一水弯环罗带阔,千古零陵擅风月。取名如许安得愚,因病成妍却奇绝。至今镜净不可唾,犹恐先生遗翰墨。泽及溪流不庇身,付与后来商巧拙。我欲扁舟穷石涧,春涨未生寒濑咽。纷红骇绿四山空,惟有风篁韵骚屑。清溪东去客西征,钴鉧潭边聊驻节。何时随汝下潇湘,归路三千橹伊轧。”《戏题愚溪》:“碧湍漱白石,沄沄复汤汤。既为人所愚,安用尔许忙?我昔曾经过,重来已三霜。无事趼双足,奔走宁非狂。溪流到江平,翻笑客路长。岂不有岁晚,乞身还故乡。”以及《骖鸾录》:“二十二日渡潇水,即至愚溪。亦一涧泉,泻出江中。官路循溪而上,碧流淙潺,石濑浅涩不可杭,春涨时或可,所谓‘舟行若穷,忽又无际’者,必是汎一叶舟耳。溪上愚亭,以祠子厚。路旁有鈷鉧潭。鈷鉧,熨斗也。潭状似之。其地如大小石渠、石涧之类,询之,皆芜没篁竹中,无能的知其处者。”
http://s16/mw690/004ihnuBgy6M8QsJRcXcf&690
图七
仅就《愚溪》“清溪东去客西征,钴鉧潭边聊驻节”诗意而言,其文“溪上愚亭,以祠子厚”的愚亭,应在今柳子庙西南侧;而“路旁有鈷鉧潭”的“官路”,可与《钴鉧潭西小丘记》“山口西北道”两相印证。所以,其文所记“鈷鉧,熨斗也;潭状似之。”其诗所拟“纷红骇绿四山空,惟有风篁韵骚屑”,也应视为“亲历亲见”的现场实录。而“清溪东去”是指溪水流过钴鉧潭 ,“客西征”是指范成大已经走过“山口”,到了“西山西”的鈷鉧潭,而且还要由此处循官路西行。
《愚溪诗序》:“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此句“愚溪之上”,其句意相当于《钴鉧潭西小丘记》“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的“潭西二十五步”。故诗序“愚丘”,实即丘记“鈷鉧潭西小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正出也。合流曲屈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池之中为愚岛。”此四愚,皆在“愚丘”东北方向,应位于今柳子庙以西,北上珍珠岭坡道的西侧。“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此二愚,皆在愚池之东,则“愚堂”原址当在今柳子庙西侧高坡上;而“愚亭”原址临溪,应在今柳子庙西南侧。以上“六愚”,皆为柳子新筑。由于柳子当年于此处“耕野田”而“圃堂下”;并且“穿池可以渔”。所以塞“愚沟之隘”所成的“愚池”,其位置不会下至张绪伯先生所拟“愚亭”之北,石埠头的“愚溪井泉”处;其中的“穿池而渔”道理,宜显而易见。
http://s2/mw690/004ihnuBgy6M8QsSmyZ61&690
图八
其二,关于“《钴鉧潭记》遗址”。柳文《钴鉧潭记》,不仅写出了“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的潭址所在地,而且写出了“流经钴鉧潭的冉水水文情状”:“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是写小丘以西溪湾“转折”处的水道特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这是写溪湾至潭西小丘河段的“湍流”情状。“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这是写小丘以东钴鉧潭的“清而平”情状。所以,定义“《钴鉧潭记》遗址”的范围,除鈷鉧潭潭址之外,理应包括“冉水自南奔注”的水道,以及“颠委势峻”的“转折东流”水道;而绝无道理将其排除在“《钴鉧潭记》遗址”之外。
http://s9/mw690/004ihnuBgy6M8Qt3ne0f8&690
图九
考察报告指出:“鈷鉧潭”刻石处的“河床全石为底,南岸的岩石,有从潭底‘卷’出来的感觉。”然而《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原文所说“近岸”,显然并不等同于“南岸”,它还包括“东北西”三个方向的石岸。至于“全石以为底”,“全石”的本义是“整块的石头”。报告还认为:“现在有关单位认定的‘小石潭’基本上是一条直直的溪”。如图三图四所示,这一“直直的溪”河床呈由西南向东北走向,其南可以愚溪东岸“吕家冲井泉”作为标志物,其北可以愚溪西岸“牛马溪石”作为标志物,全长170余米。“潭西小丘”东侧的溪流呈“正南正北”走向;至于溪湾北岸“抵山石”东转处,长约90米。根据《钴鉧潭记》“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的描写,这一段水河床的主要特征是旁广中深,水面开阔,并且水流湍急,因此《愚溪诗序》又别称其为“灌水”。准此,考察报告引用《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的山泉特征描述而指称:“愚溪在视野内正好呈现一个北斗星的形状,字字贴切,十分形象”,也就难以成立。
http://s15/mw690/004ihnuBgy6M8QtbYQKae&690
图十
关于《小石潭记》“犬牙差互”,“犬牙”是模拟“石岩若笋”的尖利形态;“差互”是模拟“两岩相邻”的交错情势。如图十一,这一 “犬牙” 独特比喻,用指龙青寺井泉的西岸石崖,也应十分贴切。相对于南侧巨岩“龟背石”,北侧巨岩当即“狗牙石”。
http://s10/mw690/004ihnuBgy6M8QtitPra9&690
图十一
龙青寺井泉东南20米处,是柳子街170号后院的西便门。这个后院占地面积大约200多平方米,其西侧便门的房基,仍依石坡固有的岩石构筑。现在流经门外排水沟的主要是来自上游的生活污水,由此向南再流20多米,又经172号西侧的排污口下注溪湾。
http://s5/mw690/004ihnuBgy6M8QtrTDue4&690
图十二
小石潭山泉的原始出水口,在勒字崖东侧,高出愚溪石底约半米。其上有1.5米的V字型累石,将此水口封死,这是1958年修建愚溪电站以前的旧筑;它的累石高程,也是五十年前北岸山路的高程。其上后加的3米累石,以及石板路,始筑于60年代中期,愚溪水坝正式拦水之后。所以,由小石潭山泉的原始出水口至170号后院西便门,再至龙青寺井石崖这“三点一线”,原本就是“溪湾山石”东北侧的一个“小山沟”。所以它的西南石岸,也就是“潭西南”石岸与山坡,与其相对的,即是“潭东北”石岸与高岗山坡,柳文“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之所在。由此高岗再向东30米,便是潭西小丘遗址,今愚溪电站水坝聚石处。刘继源先生曾经指出,小石潭“水尤清冽”,表明泉水的来源主要成分是石灰岩层中的“地下水”,而不是山坡土壤中的“地表水”。笔者十分赞同刘老先生这一看法。愚溪北岸的山泉资源十分丰富,而勒字崖的山泉,其上源称为“立秋井”;中源称为“石岩井”;下源称为“龙青寺井”。
http://s1/mw690/004ihnuBgy6M8QtAym410&690
图十三
关于柳文“潭西南而望”。如图十四所示:由勒字崖山石处“西南而望”,所见是愚溪溪湾以南的冉水“西南水道”。由于《鈷鉧潭记》已经明确指出,在溪湾屈折东流的湍急溪水,其来源是“冉水自南奔注”;不可以又于《小石潭记》另作它说“不可知其源”。对于“鈷鉧潭”来说,上游的冉水是“其始”;对于“小石潭”来说,上游的山泉才是“其始”。由于语文教科书提供的学者成说,是“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然而北岸“山泉之始”,却位于西北龙青寺石崖下,因而令人“难以置信”。两年前笔者就此问题请教特级语文教师吴同和先生,所得答复是:“同意‘面向西北而望’。”
http://s12/mw690/004ihnuBgy6M8QtJKUH5b&690
图十四
然则《小石潭记》原文,究竟是“潭西南而望”,还是“潭西北而望”?如图十四所示,北岸山沟的自然走向是由西北至于东南;假定作者是在东岸山坡“西北而望”,由于上有龙青寺高岗的山坡阻挡视线,无法望见“犬牙差互”的石崖。所以“潭西南”三字,还应包含“由潭的东岸过至潭的西南岸”这层“移步换景”意义。而一旦来到“潭西南”石岸某处,顺着纵向山沟的岸势,也必定可以“一眼望见”上游某处的“狗牙石”。今年中秋,于是再访愚溪,而经实测验证,终于领悟柳子原文的确是“潭西南”。然而“其望”,却是“立足潭西南”;“面向西北高岸山坡而望”。由于所望其实并不甚远,大概距离狗牙石仅只30米左右,所以只用“而望”两字一笔带过。
小石潭的石潭原址,宜在勒字崖以北,柳子街170号后院一带。据房主屈明连先生介绍,从他爷爷50年代搬到这里开荒居住,已历70多年。他家后院现在虽是平地,但地下两三米到处都是石头。60年代,他家在挖山取土提升房基的同时,才将后院填平。至80年代,为用水方便,又尝试在后院打水井,打到三米多,下边岩石太坚硬。再也打不下去,于是换个地方再打,也同样不成功。
http://s5/mw690/004ihnuBgy6M8QuaK0If4&690
图十五
http://s14/mw690/004ihnuBgy6M8RApXCR2d&690
http://s15/mw690/004ihnuBgy6M8QuFrMG4e&690
图十七
谚云:“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业余寻访《小石潭记》遗址,至今总算告一段落。数年来所拟旧稿也是一改再改,然而至今仍然未睹“小石潭”潭底的“全石”面貌。屈连明告说,其实愚溪北岸的山石是什么样子,它们就是什么样子。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很对,因为小石潭西南一侧的山石,本来就是一体两面:“山南为阳,山北为阴”。而值得庆幸者,是此行又拍下了龙青寺井石崖上的“老南瓜”,可以作为今年的“中秋纪念”。
http://s1/mw690/004ihnuBgy6M8QuS1BSe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