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下的长征---粤桂黔湘之旅(七)

标签:
车轮下的长征镇远古城 |
分类: 车轮下的长征 |
2018年11月6日游览黔东南布依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古城

上图:镇远大酒店隔壁是曾经的国民党政府军政部第二日军俘虏收容所,名曰“和平村”。

上图:“和平村”仍保留着当年半圆拱形大门和高高的围墙,这里最早是晚清时期原镇远总兵署中营衙门。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图:这里在民国初年改建为贵州第二模范监狱。抗日战争中,成为国民政府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作收容和管教日本战俘之用。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等称其为"和平村",故此名沿用至今。

上图:收容所中有办公楼、礼堂、宿舍、医务室、米库、厨房及瞭望塔等单位建筑14栋,整个大院占地面积5148平方米。

上图:日军战俘就寝的大厅

上图:1941年,在中共南方局领导推动下,由日本反战人士,组织收容所中觉悟了的日军俘虏成立"反战同盟和平村训练班",到前线开展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

上图:第二俘虏收容所在镇远期间,先后关押日军俘虏600多人。为建立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在党提出的"优待俘虏"政策影响下,收容所的管理人员以耐心的态度善待日俘,不但设法改善日俘的生活,还为日俘安排文娱活动,使战俘们逐步从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想中醒悟过来。

上图: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日本侵略者14年,历尽劫难,付出惨重代价,仍然礼遇善待曾经的敌人,表现出中华民族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

上图:酒不醉人景醉人,岸边小酌、品茗真乃神仙过的日子。

上图:叱咤风云、虎门扬威的晚清爱国名将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一诗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上图:祝圣桥已有200年历史,当年中国工农红军挥师黔北,占领遵义,曾经借道古城并从此桥通过。

上图:舞阳河北岸依山建筑是清代建筑---青龙洞

上图:这座身子骨看上去很硬朗的古桥,曾经可以通行汽车,为了古桥健康长寿,十余年前将其封闭。

上图:镇远历史悠久,自公元前277年设县开始至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其元代清代为道、府所在地达700多年之久。站在桥上向南看,是明代所建的旧卫城,过桥就是青龙洞景区。

上图:河之北面是旧府城,城内外古建筑、传统民居、历史码头数量颇多。镇远古城是一个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

上图:镇远古镇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博物馆,观赏价值与科考价值俱高。

上图: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我被眼前雄奇美景震撼,国内外不可多得的千年古镇风貌。

上图:联排建筑面朝一湾墨绿翡翠,背靠重岩叠障,雄伟险峻的石屏山,风水宜人淋漓尽致。

上图:这座拥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地处入黔要道,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人文古迹众多,自然风光旖旎。

上图:登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

上图:青龙洞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

上图:恬静幽邃的寺院禅台,集天下山水楼阁荟萃为一方。古建筑依山因地,与悬崖、古木、藤萝、岩畔、溶洞天然合成,融为一体,真是巧夺天工。

上图:青龙洞寺是一组道教建筑,最早可追溯到建于1388年的真武观,永乐年间又建玄妙观,经历代变迁,改称青龙洞,现留存山门、吕祖殿、玉皇阁等单体建筑。住持道人从明代的李道坚至今达25代。

上图:青龙洞上方的吊脚楼,是临江远眺镇远古城的最佳地点。对面峭壁岩山是石屏山,主峰海拔668米,与舞阳河面相对高差204米。石屏山象一个大屏风,石崖绝壁高千仞,为古城遮风避雨。

上图:舞阳河成就了镇远古城今昔,它蜿蜒前行,以"S"形穿古城而过,向东奔流至黔湘两省交界处的沅江。在昔日陆路交通落后情形下,水路是沟通外界的主要方式。

上图:镇远古城是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汉民族与侗族等20 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城外文化的融汇,使镇远成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

上图:镇远古镇真乃"山雄水美"之地,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在这里全然没有其他古城、景点浮躁的心态。

上图:仿古游船荡漾在绿水碧波上

上图:祝圣桥畔留个念想

上图:因地处黔东交通要冲,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明弘治初年,镇远太守周瑛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苗疆闻见录》上也有"欲据滇楚,必占镇远"的论述;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翔实生动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别庄燕在镇远的攻进退和当地风土民情。

上图:对面石屏山山顶,是建于明代初期的镇远府城垣,顺山势起伏延伸至几个山头,南面则临舞水,以河为天然屏障。专家考证后誉为"南国苗疆的塞外长城"。博客望山兴叹,健壮的旅友可以登顶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