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车轮下的长征梅萨维德国家公园崖居四个角落纪念碑纪念碑谷地 |
分类: 车轮下的长征 |
10月3日游览梅萨维德国家公园和纪念碑谷公园,今日行驶420公里,是比较轻松自在的一天。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msfhUh6d&690
上图:从旅行路线可以看出,考察梅萨维德国家公园之后,一路向西,在纪念碑谷公园周边绕了一个圈,晚上下榻191公路上的历史小镇---布拉夫。
上图:从旅行路线可以看出,考察梅萨维德国家公园之后,一路向西,在纪念碑谷公园周边绕了一个圈,晚上下榻191公路上的历史小镇---布拉夫。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mwhs3rfd&690
上图:昨晚下榻的科特斯市隶属科罗拉多州,160号公路穿城而过,距梅萨维德国家公园12公里.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EBcNFPd5&690
上图:用完早餐,收拾停当,出城奔赴目的地。
http://s13/mw690/004ibRaQzy7iwqzoAHy4c&690
上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也称作弗德台地国家公园。早在5000年前,土著印第安人就生活在美洲大陆,这片地区曾经是公元五世纪前印第安人的一处居住区,要了解这个历史,特别是印第安人生活方式及其文化,到文化遗迹保留地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qzKcDi34&690
上图:抵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收费处,国家公园年卡管用。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pjuIxAf2&690
上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是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遗迹保留地,印第安人的崖居遗址是这座公园重要的人文特点。197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单位,世界十二大名胜古迹之一。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mwoDWF51&690
上图:今日又是艳阳天,风和日暖,是出行的好日子。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pmCAZM96&690
上图:西班牙语梅萨维德是“绿色台地”之意,是18世纪西班牙探险家起的名字。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qzy0LT79&690
上图:公园面积超大,约为21000余公顷,目前已经发现4000余处印第安人居住遗址,仅1996年的一场大山火就烧出400余处遗迹。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pmQVqO02&690
上图:公园位于科罗拉多州西南部蒙特苏马山谷与曼克斯山谷之间,周边被笔直的千尺绝壁围住,这块台地耸立在峡谷之上,因此称作梅萨维德。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mwNzUM04&690
上图:半山观景台远眺蒙特苏玛谷地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mwWdyS16&690
上图:金秋时节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pmF7dc46&690
上图:沿公园观景公路一路爬坡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pA7lj3d9&690
上图:这是纳瓦霍峡谷大厦广场崖居遗迹景点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pzZ9tK80&690
上图:早在2000年前,一批印第安人为躲避其他部族的侵袭,迁移到峡谷两侧的悬崖峭壁间,开山凿石,构建峭壁石屋,生活方式独特,历史上称作峭壁居民或崖居。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qKmoNl43&690
上图:印第安人巧妙利用峭壁上的崖洞建筑屋舍,既挡风又避雨,少则几间,多则几百间,一个洞就是一个村落。据了解,梅萨维德国家公园内这些崖居遗址被废弃了700余年,现在看上去仍是栩栩如生。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qKHIY585&690
上图:出行前已经在谷歌地图上完成景点、甚至细化到停车场位置的坐标,点位平面相对关系图熟记脑海,旅行中不需打探,公园内景点由远至近不无遗漏逐个考察。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mxaUHL79&690
上图:深沟峡谷是抵御外来侵袭的天然屏障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mxDsJt8b&690
上图:佛德台地生长着茂盛的柏树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mxLZ2m5e&690
上图:普韦布洛村遗址,这是建在台地上的村落,规模蛮大。
上图:昨晚下榻的科特斯市隶属科罗拉多州,160号公路穿城而过,距梅萨维德国家公园12公里.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EBcNFPd5&690
上图:用完早餐,收拾停当,出城奔赴目的地。
http://s13/mw690/004ibRaQzy7iwqzoAHy4c&690
上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也称作弗德台地国家公园。早在5000年前,土著印第安人就生活在美洲大陆,这片地区曾经是公元五世纪前印第安人的一处居住区,要了解这个历史,特别是印第安人生活方式及其文化,到文化遗迹保留地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qzKcDi34&690
上图:抵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收费处,国家公园年卡管用。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pjuIxAf2&690
上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是北美洲印第安人文化遗迹保留地,印第安人的崖居遗址是这座公园重要的人文特点。1978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单位,世界十二大名胜古迹之一。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mwoDWF51&690
上图:今日又是艳阳天,风和日暖,是出行的好日子。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pmCAZM96&690
上图:西班牙语梅萨维德是“绿色台地”之意,是18世纪西班牙探险家起的名字。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qzy0LT79&690
上图:公园面积超大,约为21000余公顷,目前已经发现4000余处印第安人居住遗址,仅1996年的一场大山火就烧出400余处遗迹。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pmQVqO02&690
上图:公园位于科罗拉多州西南部蒙特苏马山谷与曼克斯山谷之间,周边被笔直的千尺绝壁围住,这块台地耸立在峡谷之上,因此称作梅萨维德。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mwNzUM04&690
上图:半山观景台远眺蒙特苏玛谷地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mwWdyS16&690
上图:金秋时节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pmF7dc46&690
上图:沿公园观景公路一路爬坡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pA7lj3d9&690
上图:这是纳瓦霍峡谷大厦广场崖居遗迹景点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pzZ9tK80&690
上图:早在2000年前,一批印第安人为躲避其他部族的侵袭,迁移到峡谷两侧的悬崖峭壁间,开山凿石,构建峭壁石屋,生活方式独特,历史上称作峭壁居民或崖居。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qKmoNl43&690
上图:印第安人巧妙利用峭壁上的崖洞建筑屋舍,既挡风又避雨,少则几间,多则几百间,一个洞就是一个村落。据了解,梅萨维德国家公园内这些崖居遗址被废弃了700余年,现在看上去仍是栩栩如生。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qKHIY585&690
上图:出行前已经在谷歌地图上完成景点、甚至细化到停车场位置的坐标,点位平面相对关系图熟记脑海,旅行中不需打探,公园内景点由远至近不无遗漏逐个考察。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mxaUHL79&690
上图:深沟峡谷是抵御外来侵袭的天然屏障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mxDsJt8b&690
上图:佛德台地生长着茂盛的柏树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mxLZ2m5e&690
上图:普韦布洛村遗址,这是建在台地上的村落,规模蛮大。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mylHvt03&690
上图:学者考证佛德台地印第安人在此最兴盛期是在13世纪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mygVJtc7&690
上图:但到了13世纪末,突然都人去崖空,有的遗址陶罐中还存有食物,地上还有未做完的活计。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myqWlSc4&690
上图:考古学者解释到:至13世纪末,这一带已经连续24年发生特大旱灾,还有连年的部族间格斗,他们被迫放弃家园,幸存者向东逃亡他乡重建家园,只留下村落。没有生命之水或许是主要原因。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mzLnQife&690
上图:直至19世纪中叶,这些全汁原味的遗址才被发现。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mA0JZZ37&690
上图:考古学家在这里还发现陶器、石器、骨器和手工制品,还有蓄水池、驯养火鸡遗迹。说明当时的社会文化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mAgwuJf1&690
上图:人类学家多数认同美洲印第安人是几万年前从西伯利亚跨过阿拉斯加路桥进入美洲,发展了许多族群。历史烟云隐没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教科书,印第安人早已捷足先登,当然是美洲大陆原住民。人类学家考证公元八世纪我国东北部分女真人曾登陆北美,元代水师败走日本后,也漂流到北美大陆,他们加入了印第安人种群。印第安人的黄皮肤、黑头发还真像东亚人。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mAHaLDd9&690
上图:从遗址房舍看出,当时的建筑技艺相当不错,印第安人当时已经知道用砂石做成长方形砖块,用水和泥调成浆砌砖石屋子,还有用石块建造屋舍。
上图:学者考证佛德台地印第安人在此最兴盛期是在13世纪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mygVJtc7&690
上图:但到了13世纪末,突然都人去崖空,有的遗址陶罐中还存有食物,地上还有未做完的活计。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myqWlSc4&690
上图:考古学者解释到:至13世纪末,这一带已经连续24年发生特大旱灾,还有连年的部族间格斗,他们被迫放弃家园,幸存者向东逃亡他乡重建家园,只留下村落。没有生命之水或许是主要原因。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mzLnQife&690
上图:直至19世纪中叶,这些全汁原味的遗址才被发现。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mA0JZZ37&690
上图:考古学家在这里还发现陶器、石器、骨器和手工制品,还有蓄水池、驯养火鸡遗迹。说明当时的社会文化已经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mAgwuJf1&690
上图:人类学家多数认同美洲印第安人是几万年前从西伯利亚跨过阿拉斯加路桥进入美洲,发展了许多族群。历史烟云隐没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教科书,印第安人早已捷足先登,当然是美洲大陆原住民。人类学家考证公元八世纪我国东北部分女真人曾登陆北美,元代水师败走日本后,也漂流到北美大陆,他们加入了印第安人种群。印第安人的黄皮肤、黑头发还真像东亚人。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mAHaLDd9&690
上图:从遗址房舍看出,当时的建筑技艺相当不错,印第安人当时已经知道用砂石做成长方形砖块,用水和泥调成浆砌砖石屋子,还有用石块建造屋舍。
上图:太阳部落观景台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mIYkTEea&690
上图:空气和原生态没的说,就是没有见到水。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mIYkzx0b&690
上图:当年印第安人迁徙到这里还真不简单,平台周边是陡峭险峻的悬崖,崎岖的山路,深不见底的峡谷,二千余米的海拔,可能阻碍人们的脚步。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mIQcDN33&690
上图:对面是橡树屋村,如此险恶环生的地形条件,居然也能建设为栖息地,而且久住数百年。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mJp7eKf6&690
上图:峭壁之下深不可测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mJNOSl79&690
上图:为了生存,居然在陡峭的岩壁上建造出一间间房舍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mKdo6692&690
上图:这些遗址反映了印第安人的文明成果,对于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很有价值,是一处值得参观见学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rAYAiQ20&690
上图:长焦拉过来,对面崖顶平台是太阳神庙景点。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rB500we8&690
上图:百余米深沟下没见水的踪影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mJGZAx8d&690
上图:猫在大山中的原生态景观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mK2iZI4a&690
上图:崖居遗址---悬崖宫殿,居然是二层楼。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rAJKyD93&690
上图:楼上楼下,还有跃层。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mK9zff15&690
上图:生活过的红火还蛮有品味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mKIhyh51&690
上图:太阳神庙景点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pM20BLf5&690
上图:这里是拜神集会的场所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mKPvlp33&690
上图: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印第安人仍保持民族传统不失,盖起祭祀屋舍。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mKG2gec6&690
上图:据说住在亚利桑那州的候琵族是崖居人后裔,他们络绎不绝来此寻根问祖,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在崖居遗址内。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mLazpCa0&690
上图:远眺崖居遗址---绝壁宫殿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mIYkTEea&690
上图:空气和原生态没的说,就是没有见到水。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mIYkzx0b&690
上图:当年印第安人迁徙到这里还真不简单,平台周边是陡峭险峻的悬崖,崎岖的山路,深不见底的峡谷,二千余米的海拔,可能阻碍人们的脚步。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mIQcDN33&690
上图:对面是橡树屋村,如此险恶环生的地形条件,居然也能建设为栖息地,而且久住数百年。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mJp7eKf6&690
上图:峭壁之下深不可测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mJNOSl79&690
上图:为了生存,居然在陡峭的岩壁上建造出一间间房舍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mKdo6692&690
上图:这些遗址反映了印第安人的文明成果,对于了解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很有价值,是一处值得参观见学历史文化的旅游景区。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rAYAiQ20&690
上图:长焦拉过来,对面崖顶平台是太阳神庙景点。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rB500we8&690
上图:百余米深沟下没见水的踪影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mJGZAx8d&690
上图:猫在大山中的原生态景观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mK2iZI4a&690
上图:崖居遗址---悬崖宫殿,居然是二层楼。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rAJKyD93&690
上图:楼上楼下,还有跃层。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mK9zff15&690
上图:生活过的红火还蛮有品味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mKIhyh51&690
上图:太阳神庙景点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pM20BLf5&690
上图:这里是拜神集会的场所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mKPvlp33&690
上图:在如此恶劣环境下,印第安人仍保持民族传统不失,盖起祭祀屋舍。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mKG2gec6&690
上图:据说住在亚利桑那州的候琵族是崖居人后裔,他们络绎不绝来此寻根问祖,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仍在崖居遗址内。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mLazpCa0&690
上图:远眺崖居遗址---绝壁宫殿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n62Jr9b7&690
上图:绝壁宫殿建于11世纪,是公园内最大的崖居遗址。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CEdyXh3b&690
上图:建筑形式有点像现代公寓,由外至里据说有200余间屋舍。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CLJwVf25&690
上图:继续前行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CNwA3tb7&690
上图:崖居遗址---绝壁宫殿观景台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n6sOwN59&690
上图:印第安人古时能不避艰险来此地扎营,估计峡谷内当年一定有水源。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CLmD5i64&690
上图:住在崖壁,上可接雨水,下可至谷地取水,还可以防范野兽袭击。古印第安人喜欢种植玉米、土豆、胡萝卜、西红柿,但在佛德台地这片以岩石为主的地方何以耕种。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n6k7qR7d&690
上图:居高临下观赏。前面有许多圆形状地下建筑物,是供部族内部社交和祭祀之用。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CLOHGc84&690
上图:人去楼空700余年,依旧可看出当年的建筑规模和工艺技巧。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CNBJCV49&690
上图:沿着公园景区道路到另一处崖居遗址---云杉树屋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nleuzz15&690
上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管理处和游客中心,配套有博物馆、餐馆、书店、邮局,云杉树屋遗址就在旁边。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n6JJoZd9&690
上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标识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pZYCbo2a&690
上图:反映印第安人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小小博物馆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nkwnF4ae&690
上图: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标识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nkW5Xx0f&690
上图:请懂得英文的游客了解吧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n6yUsr33&690
上图:博物馆虽小,展品及还原的历史情境颇有味道。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n6WTxa94&690
上图:从播放的历史画面视频中大概悟出个一、二。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n6KCYU68&690
上图: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n799kP77&690
上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博物馆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n7g927b7&690
上图:泥陶罐做工、上色、纹饰,颇像距今四千余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出品。
上图:绝壁宫殿建于11世纪,是公园内最大的崖居遗址。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CEdyXh3b&690
上图:建筑形式有点像现代公寓,由外至里据说有200余间屋舍。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CLJwVf25&690
上图:继续前行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CNwA3tb7&690
上图:崖居遗址---绝壁宫殿观景台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n6sOwN59&690
上图:印第安人古时能不避艰险来此地扎营,估计峡谷内当年一定有水源。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CLmD5i64&690
上图:住在崖壁,上可接雨水,下可至谷地取水,还可以防范野兽袭击。古印第安人喜欢种植玉米、土豆、胡萝卜、西红柿,但在佛德台地这片以岩石为主的地方何以耕种。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n6k7qR7d&690
上图:居高临下观赏。前面有许多圆形状地下建筑物,是供部族内部社交和祭祀之用。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CLOHGc84&690
上图:人去楼空700余年,依旧可看出当年的建筑规模和工艺技巧。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CNBJCV49&690
上图:沿着公园景区道路到另一处崖居遗址---云杉树屋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nleuzz15&690
上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管理处和游客中心,配套有博物馆、餐馆、书店、邮局,云杉树屋遗址就在旁边。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n6JJoZd9&690
上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标识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pZYCbo2a&690
上图:反映印第安人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小小博物馆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nkwnF4ae&690
上图: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标识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nkW5Xx0f&690
上图:请懂得英文的游客了解吧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n6yUsr33&690
上图:博物馆虽小,展品及还原的历史情境颇有味道。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n6WTxa94&690
上图:从播放的历史画面视频中大概悟出个一、二。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n6KCYU68&690
上图:遗址发掘出的文物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n799kP77&690
上图:梅萨维德国家公园博物馆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n7g927b7&690
上图:泥陶罐做工、上色、纹饰,颇像距今四千余年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出品。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n76yLT81&690
上图:有点意思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n7orpW84&690
上图:游客们在仔细欣赏文物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n7pAl876&690
上图:彩陶瓷罐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n7Pknkee&690
上图:具有印第安风情的彩玻制品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n7WbLN7f&690
上图:陶罐周身嵌刻美丽的波纹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n7L4SZ79&690
上图:印第安女人同样的爱美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n8a40464&690
上图:石器打磨的装饰件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n7YrtQ56&690
上图:石器手环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n8hfgd41&690
上图:陶杯
上图:有点意思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n7orpW84&690
上图:游客们在仔细欣赏文物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n7pAl876&690
上图:彩陶瓷罐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n7Pknkee&690
上图:具有印第安风情的彩玻制品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n7WbLN7f&690
上图:陶罐周身嵌刻美丽的波纹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n7L4SZ79&690
上图:印第安女人同样的爱美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n8a40464&690
上图:石器打磨的装饰件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n7YrtQ56&690
上图:石器手环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n8hfgd41&690
上图:陶杯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njrCbtd7&690
上图:陶罐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njgjCk64&690
上图:带有山羊图案的陶器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njE2fAde&690
上图:生产工具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njw3V42e&690
上图:用兽类、牲畜骨头制作的生产工具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njDteW2a&690
上图:印第安人的编织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njUnOv27&690
上图:印第安人喜欢的人物画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nkrnZkbe&690
上图:反映印第安人狩猎文化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pZvvwV2d&690
上图:博物馆后面的山谷,我们在公园内转了一圈,三面全是这样的峭壁深谷。我在谷歌地图上试图寻找南面或许有出山通道,结果是华山一条路,必须原路返回。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D5UVt6a0&690
上图:崖居遗址---云杉树屋。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nkPDCFc1&690
上图:云杉树屋建于12世纪,共有峭壁房间100多间,周边还有用于敬神的太阳庙、落日屋、开垦的梯田,这处遗址居住了百余年。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Df0vZm68&690
上图:用4.5小时考察完梅萨维德国家公园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q044jd57&690
上图:欧洲殖民者十六世纪来美洲大陆后,大量屠杀、奴役印第安人,并使其居住在指定地区。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发现黄金,众多白人向西迁移,爆发白人与原住民争夺土地的长期战争,最终将印第安人赶到偏僻的保留地,这就是美国当年的种族政策和所谓民主政治社会。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nl5HI7a3&690
上图:佛德台地靓丽的秋季景观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Df7OU333&690
上图:160公路向西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qSJLWEa8&690
上图:再次路过科特斯市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DkGV7sc2&690
上图:科特斯市街景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qSxZpJ47&690
上图:491公路南下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DrITY2d6&690
上图:前方右转至160号公路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nlv5LE16&690
上图:160号公路边休闲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nlO3GP4b&690
上图:隆起的孤峰形似纪念碑
http://s13/mw690/004ibRaQzy7iwERfY7i8c&690
上图:160号公路两侧是荒蛮戈壁景观
http://s6/mw690/004ibRaQzy7izMVN7xP15&690
上图:抵达四个角落纪念碑。犹他州、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在此坐标点交汇。
上图:陶罐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njgjCk64&690
上图:带有山羊图案的陶器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njE2fAde&690
上图:生产工具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njw3V42e&690
上图:用兽类、牲畜骨头制作的生产工具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njDteW2a&690
上图:印第安人的编织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njUnOv27&690
上图:印第安人喜欢的人物画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nkrnZkbe&690
上图:反映印第安人狩猎文化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pZvvwV2d&690
上图:博物馆后面的山谷,我们在公园内转了一圈,三面全是这样的峭壁深谷。我在谷歌地图上试图寻找南面或许有出山通道,结果是华山一条路,必须原路返回。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D5UVt6a0&690
上图:崖居遗址---云杉树屋。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nkPDCFc1&690
上图:云杉树屋建于12世纪,共有峭壁房间100多间,周边还有用于敬神的太阳庙、落日屋、开垦的梯田,这处遗址居住了百余年。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Df0vZm68&690
上图:用4.5小时考察完梅萨维德国家公园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q044jd57&690
上图:欧洲殖民者十六世纪来美洲大陆后,大量屠杀、奴役印第安人,并使其居住在指定地区。十九世纪中叶,美国西部发现黄金,众多白人向西迁移,爆发白人与原住民争夺土地的长期战争,最终将印第安人赶到偏僻的保留地,这就是美国当年的种族政策和所谓民主政治社会。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nl5HI7a3&690
上图:佛德台地靓丽的秋季景观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Df7OU333&690
上图:160公路向西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qSJLWEa8&690
上图:再次路过科特斯市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DkGV7sc2&690
上图:科特斯市街景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qSxZpJ47&690
上图:491公路南下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DrITY2d6&690
上图:前方右转至160号公路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nlv5LE16&690
上图:160号公路边休闲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nlO3GP4b&690
上图:隆起的孤峰形似纪念碑
http://s13/mw690/004ibRaQzy7iwERfY7i8c&690
上图:160号公路两侧是荒蛮戈壁景观
http://s6/mw690/004ibRaQzy7izMVN7xP15&690
上图:抵达四个角落纪念碑。犹他州、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在此坐标点交汇。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DrPSjqc4&690
上图:四个州的州旗分别在本州地界上飘扬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nlJgY4d4&690
上图:纪念碑作为景点对游人开放,每车收费3美元。不毛之地设个场景,倒能解脱枯燥不悦,也使得疲劳身体得到恢复。
上图:四个州的州旗分别在本州地界上飘扬
http://s5/mw690/004ibRaQzy7iwnlJgY4d4&690
上图:纪念碑作为景点对游人开放,每车收费3美元。不毛之地设个场景,倒能解脱枯燥不悦,也使得疲劳身体得到恢复。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q7Y4ZE4e&690
上图:来此休闲的游客还不少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nFuooB15&690
上图:美国州界划定与中国有所不同,一般是取直线,四个州界交汇点刚好是圆的四等分,谁都不吃亏。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qSSRNf31&690
上图:我的一个脚掌便可以踩踏四个州的土地,很开心啊!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DOCl4Z99&690
上图:东西向横垣科罗拉多高原上的160号公路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r1Qx6y2a&690
上图:喜欢冒险的人,驾驶着价值一、二十万人民币的摩托车,呼啸着在前面狂奔,不时做出撒欢挑衅动作。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DP4dwn3b&690
上图:191号公路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DPj17l83&690
上图:向右奔东驶上距纪念碑谷5.6公里的笔直景观大道。广阔无垠的荒漠地平线上,升起座座奇岩怪石、突兀山峰。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r2byold5&690
上图:两座莲花杯孤峰,一左一右在欢迎来客。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nG5jOf0f&690
上图:峰如剑刺破青天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r2JGJ8ee&690
上图:纪念碑谷纳瓦霍部落公园位于印第安人保留地,这里也是美国西部大片外景地。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nGhnEF6d&690
上图:红色是纪念碑谷的主色调。无数突兀峥嵘的山头,或形如猛狮雄霸一方,或婀娜多姿美丽迷人,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则孤立一隅。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nG6dCW32&690
上图:纪念碑谷独特的形如纪念碑的红色砂岩山、尖峰、孤石美景,在世界上都闻名遐迩。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nGuXUe5a&690
上图:苍凉、狂野、壮美,充满诡异莫测。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rdvEEFf1&690
上图:红色砂岩调上夕阳的金光,越发多彩多姿,色泽非常养眼。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rdz4Ar3b&690
上图: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regnt163&690
上图:平地上崛起的孤峰纪念碑,感叹上苍神奇的造化。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nGHzkY08&690
上图:这种地貌是因为底壳上升隆起被风化侵蚀而成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nGjfavef&690
上图:近观一睹尊荣风采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nGw0OW16&690
上图:环视一望无垠的荒漠,大小山丘、尖峰一座座像是从地下冒出来一样,展示着不同的形态。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nGTC8vaf&690
上图:红色砂岩孤丘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nGIqgeb6&690
上图:座座孤丘都具备比肩比美的实力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qkbmyA60&690
上图:纪念碑谷游客中心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nH7zsN1d&690
上图:纪念碑谷最著名的景观,他们沐浴晚霞,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nHsO12f8&690
上图:左中右依次为西手指孤峰、东手指孤峰和梅里克孤峰。从园区观景路上的汽车与孤峰比例看得出,几座纪念碑形状的孤峰高大俊俏。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nHugoF19&690
上图:大自然精心设计的杰作---西手指孤峰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nHqsgM80&690
上图:傲立无垠荒野的东手指孤峰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nHQ5hm78&690
上图:雄浑的梅里克孤峰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nGWpjbf9&690
上图:充满阳刚之气的美景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nHkVSy4a&690
上图:万古荒原为世人捧上千万年一叹的杰作
http://s13/mw690/004ibRaQzy7iwp0dnhW2c&690
上图:纪念碑前留个影,或许是百年一遇。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p0uobP2d&690
上图:纪念碑谷公园标识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p0kUWh3d&690
上图:一路美景不断,总有惊艳美景迫使你停车校阅。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E4Ymhleb&690
上图:通向纪念碑谷的笔直观景大道
http://s13/mw690/004ibRaQzy7iwp0KI209c&690
上图:许多的红色砂石路勾引我们进入,可惜时间不够啊!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p0AAjm00&690
上图:路边将孤山拉倒眼前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p0ZuU909&690
上图:每座孤山上演的魅力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p0RZbG00&690
上图:震撼心灵的旷世之作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p1irqh29&690
上图:印第安人良好的保护了这片自然遗产,绝不允许公园内构建屋舍,敷设道路,一切保持原生态,让美景永不退色。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E9QiN81e&690
上图:163号公路看到的是纪念碑谷的背景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p24arla7&690
上图:纪念碑谷印象之好过目不忘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p1T51c96&690
上图:梅西肯哈特小镇,163号公路上的圣胡安河桥。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p2hFK545&690
上图:圣胡安河是科罗拉多河的支流,全长580公里,不可通航。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Eo0ki632&690
上图:峡谷上平台有一个汽车旅馆,旅馆使用纳瓦霍文字表达,因此不知他的真正名字。这片地区有很多标识的文字破译不了。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E9Sfqo80&690
上图:穿过这片红石山就到了今日下榻地---布拉夫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EhIt3ae8&690
上图:布拉夫是十九世纪由230名摩门教徒开发的小镇,见证着美国开发西部的历史。此前,美国军队在此曾与印第安纳瓦霍人为土地而进行多年战争。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p264eC6a&690
上图:下榻由纳瓦霍人经营的科科利佩旅馆,726元/每晚、间。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Ev1TB5bf&690
上图:卧室内装饰是纳瓦霍人民族风格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p2spmbe3&690
上图:躺在床上有功夫欣赏这些浓郁风情的布景
上图:来此休闲的游客还不少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nFuooB15&690
上图:美国州界划定与中国有所不同,一般是取直线,四个州界交汇点刚好是圆的四等分,谁都不吃亏。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qSSRNf31&690
上图:我的一个脚掌便可以踩踏四个州的土地,很开心啊!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DOCl4Z99&690
上图:东西向横垣科罗拉多高原上的160号公路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r1Qx6y2a&690
上图:喜欢冒险的人,驾驶着价值一、二十万人民币的摩托车,呼啸着在前面狂奔,不时做出撒欢挑衅动作。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DP4dwn3b&690
上图:191号公路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DPj17l83&690
上图:向右奔东驶上距纪念碑谷5.6公里的笔直景观大道。广阔无垠的荒漠地平线上,升起座座奇岩怪石、突兀山峰。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r2byold5&690
上图:两座莲花杯孤峰,一左一右在欢迎来客。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nG5jOf0f&690
上图:峰如剑刺破青天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r2JGJ8ee&690
上图:纪念碑谷纳瓦霍部落公园位于印第安人保留地,这里也是美国西部大片外景地。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nGhnEF6d&690
上图:红色是纪念碑谷的主色调。无数突兀峥嵘的山头,或形如猛狮雄霸一方,或婀娜多姿美丽迷人,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则孤立一隅。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nG6dCW32&690
上图:纪念碑谷独特的形如纪念碑的红色砂岩山、尖峰、孤石美景,在世界上都闻名遐迩。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nGuXUe5a&690
上图:苍凉、狂野、壮美,充满诡异莫测。
http://s2/mw690/004ibRaQzy7iwrdvEEFf1&690
上图:红色砂岩调上夕阳的金光,越发多彩多姿,色泽非常养眼。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rdz4Ar3b&690
上图: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regnt163&690
上图:平地上崛起的孤峰纪念碑,感叹上苍神奇的造化。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nGHzkY08&690
上图:这种地貌是因为底壳上升隆起被风化侵蚀而成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nGjfavef&690
上图:近观一睹尊荣风采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nGw0OW16&690
上图:环视一望无垠的荒漠,大小山丘、尖峰一座座像是从地下冒出来一样,展示着不同的形态。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nGTC8vaf&690
上图:红色砂岩孤丘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nGIqgeb6&690
上图:座座孤丘都具备比肩比美的实力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qkbmyA60&690
上图:纪念碑谷游客中心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nH7zsN1d&690
上图:纪念碑谷最著名的景观,他们沐浴晚霞,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nHsO12f8&690
上图:左中右依次为西手指孤峰、东手指孤峰和梅里克孤峰。从园区观景路上的汽车与孤峰比例看得出,几座纪念碑形状的孤峰高大俊俏。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nHugoF19&690
上图:大自然精心设计的杰作---西手指孤峰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nHqsgM80&690
上图:傲立无垠荒野的东手指孤峰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nHQ5hm78&690
上图:雄浑的梅里克孤峰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nGWpjbf9&690
上图:充满阳刚之气的美景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nHkVSy4a&690
上图:万古荒原为世人捧上千万年一叹的杰作
http://s13/mw690/004ibRaQzy7iwp0dnhW2c&690
上图:纪念碑前留个影,或许是百年一遇。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p0uobP2d&690
上图:纪念碑谷公园标识
http://s14/mw690/004ibRaQzy7iwp0kUWh3d&690
上图:一路美景不断,总有惊艳美景迫使你停车校阅。
http://s12/mw690/004ibRaQzy7iwE4Ymhleb&690
上图:通向纪念碑谷的笔直观景大道
http://s13/mw690/004ibRaQzy7iwp0KI209c&690
上图:许多的红色砂石路勾引我们进入,可惜时间不够啊!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p0AAjm00&690
上图:路边将孤山拉倒眼前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p0ZuU909&690
上图:每座孤山上演的魅力都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p0RZbG00&690
上图:震撼心灵的旷世之作
http://s10/mw690/004ibRaQzy7iwp1irqh29&690
上图:印第安人良好的保护了这片自然遗产,绝不允许公园内构建屋舍,敷设道路,一切保持原生态,让美景永不退色。
http://s15/mw690/004ibRaQzy7iwE9QiN81e&690
上图:163号公路看到的是纪念碑谷的背景
http://s8/mw690/004ibRaQzy7iwp24arla7&690
上图:纪念碑谷印象之好过目不忘
http://s7/mw690/004ibRaQzy7iwp1T51c96&690
上图:梅西肯哈特小镇,163号公路上的圣胡安河桥。
http://s6/mw690/004ibRaQzy7iwp2hFK545&690
上图:圣胡安河是科罗拉多河的支流,全长580公里,不可通航。
http://s3/mw690/004ibRaQzy7iwEo0ki632&690
上图:峡谷上平台有一个汽车旅馆,旅馆使用纳瓦霍文字表达,因此不知他的真正名字。这片地区有很多标识的文字破译不了。
http://s1/mw690/004ibRaQzy7iwE9Sfqo80&690
上图:穿过这片红石山就到了今日下榻地---布拉夫
http://s9/mw690/004ibRaQzy7iwEhIt3ae8&690
上图:布拉夫是十九世纪由230名摩门教徒开发的小镇,见证着美国开发西部的历史。此前,美国军队在此曾与印第安纳瓦霍人为土地而进行多年战争。
http://s11/mw690/004ibRaQzy7iwp264eC6a&690
上图:下榻由纳瓦霍人经营的科科利佩旅馆,726元/每晚、间。
http://s16/mw690/004ibRaQzy7iwEv1TB5bf&690
上图:卧室内装饰是纳瓦霍人民族风格
http://s4/mw690/004ibRaQzy7iwp2spmbe3&690
上图:躺在床上有功夫欣赏这些浓郁风情的布景
前一篇:车轮下的长征---美西行(十一)
后一篇:车轮下的长征---美西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