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理论经典考试多选题 上海论衡电力检测 陈先生18918961703
(2016-10-14 11:41:25)
标签:
红外经典案例红外检测单位红外精确测温服务单位精确红外测温检测公司运维测温服务公司 |
分类: 电力检测服务 |
红外理论经典考试多选题 上海论衡电力检测 陈先生18918961703
1.
a.物体自身的温度;
2. 物体辐射系数的测量方法有:(abcde )
a.模拟黑体法;
3. 物体在某一温度下的红外辐射功率和以下哪些因素成正比(bd )
a.物体表面温度;
4.
下列检测技术中利用的是SF6气体红外光谱的特性吸收性质的有(abd
a.红外吸收技术;
5. 对于高压电气设备的发热故障,从红外检测与诊断的角度可划分为内部故障和外部故障。以下为内部故障的是(abd )。
a.介质损耗增大故障;
6. 根据热缺陷的类型,我们常用的判断方法有:( abde )
a.表面温度判断法;
e.同类比较判断法。
7. 根据国网公司 运检一[2014]108《变电设备带电检测工作指导意见》,330-750kV(一类变电站)中GIS设备红外热成像检测的检测周期是(cd)
a.运维单位1周;
8. 红外热像精确测温应满足的条件有( a d )。
a.风速一般不大于0.5m/s;
c.检测期间天气为阴天、夜间或晴天日落1h后;
d.被检测设备周围应具有均衡的背景辐射,应尽量避开附近热辐射源的干扰,某些设备被检测时还应避开人体热源等的红外辐射;
9. 依据DL/T664-2008《带电设备红外诊断应用规范》,以下关于电流制热型设备缺陷诊断依据正确的有(acd )。
a. 电器设备与金属部件的连接部位(如接头、线夹)在温差不超过15K,并且热点温度小于80℃,且相对温差小于80%的情况下应判定为一般缺陷;
b.金属部件与金属部件的连接部位(如接头、线夹)在热点温度大于80℃,或者相对温差大于80%的情况下应判定为严重缺陷;
c.隔离开关刀口在热点温度大于130℃,或者相对温差大于等于95%的情况下应判定为危急缺陷;
d.套管柱头在热点温度大于55℃,或者相对温差大于等于80%的情况下应判定为危急缺陷;
10. 以下关于红外热像检测的判断方法表述正确的有(bcd )。
a.表面温度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和电压致热型设备发热的情况;
b.同类比较判断法可根据同组三相设备、同相设备之间及同类设备之间对应部位的温差进行比较分析;
c.相对温差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设备,并可降低小负荷缺陷的漏判率;
d.图像特征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压致热型设备,根据同类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像图,判断设备是否正常;
11. 以下关于电压互感器红外热像检测与诊断表述正确的有(abcd)。
a.导致电压互感器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电容单元介质损耗偏大、电容单元缺油、电容单元匝间短路、电磁单元阻尼原件故障、电磁单元内部放电等;
b.电压互感器瓷套本体部位从上到下温度分布均匀无局部发热,但某相较其他两相有2K及以上的温差,则可判定该相为严重及以上缺陷;
c.10kV浇筑式电压互感器如果存在以本体为中心的整体发热,且当温差超过4K时,应进行特性或局部放电量测试试验;
d.油浸式电压互感器如果存在整体温升偏高,且当温差超过2~3 K时,应进行介质损耗、空载、油色谱及油中含水量测量;
12. 红外热成像精确检测对环境要求较高,在检测电压致热型设备的内部缺陷时,特别要消除(ab)的影响。
a.附近热辐射源;
13. 大气衰减与红外线波长密切相关,波长范围在()区域内,大气吸收弱,红外线穿透能力强,是红外线在大气中穿透比较好的波段,通常称为“大气窗口”。(bcd)
a.0.75-1μm;
14. 以下属于红外检测判断方法的有(abde)。
a.表面温度判断法;
e.实时分析判断法。
15. 对某变电站进行红外测试时发现主变601单元进线A相套管母线筒下部波纹管架构底座螺母为中心的发热图像,当时A相负荷电流为790.8A。其中:发热螺母温度81.1℃,正常螺母温度38.2℃,环境温度32℃。相对温差为(81.1-38.2)/(81.1-32)=87.37%。对于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bd)
a.属于场强集中引起的电压热型故障,应立即处理; b.属于电流致热型严重故障,应立即处理;
c.属于电流分配不均引起,紧固不发热的螺母;
16. 对某变电站进行红外测试时发现主变602单元进线三相分相处A相北侧小绝缘盆西侧短接排螺母为中心的热像。发热螺母温度119.6℃,正常螺母为51.8℃左右,环境温度20℃,温差达67.8K,热点温度大于110℃,为危急缺陷。螺栓发热的说法错误的是:(abc)
a.螺栓发热是制作螺栓材料选择错误;
c.由于A相电流比其它相电流大;
e.螺母发热是该螺母接触紧密,其它的松了。
17. 对某变电站进行红外测试时发现主变602单元进线三相分相处A相北侧小绝缘盆西侧短接排螺母为中心的热像。发热螺母温度119.6℃,正常螺母为51.8℃左右,环境温度20℃,温差达67.8K,热点温度大于110℃,根据DL/T664-2008判断为危急缺陷,需要尽快处理。处理方法正确的是:(bcd)
a.紧固发热螺栓上的螺母,使其接触良好;
b.紧固不发热的螺栓上的螺母,使其接触良好;
c.在原有短接排上并导线,加大通流容量;
d.在非直接接地母线筒上,用导流板连接ABC三相,并使其接地。
18. 关于红外热像仪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环境温度设置值越高,测量结果越低;
c.相对湿度设置值越低,测量结果越高;
19. 高压套管表面污秽发热时热点的发热功率主要由(cd)决定。
a.系统频率;
20. 检测金属材料时发现有部分位置温度比较高,周边无其他干扰,下面哪项可能是原因:(abc).
a.温度高的部分涂了漆;
c.温度高的部分颜色较暗;
21. 红外测温适应“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断方法是(abd)。
a.表面温度判断法;
22. 下列哪些选项可能是瓷绝缘子发热的热像特征?(cd)
a.正常绝缘子串的温度分布同电压分布规律,即呈现对称的马鞍形,相邻绝缘子温差很小,b.以铁帽为发热中心的热象图,其比正常绝缘子温度高;
c.在绝缘良好和绝缘劣化的结合处出现局部过热,随着时间的延长,过热部不会移动;
d.发热温度比正常绝缘子要低,热像特征与绝缘子相比,呈暗色调;
热像特征是以瓷盘为发热区的热像。
23. 油浸式电压互感器红外热成像图谱特征为整体温升偏高,且中上部温度大,则故障特征可能有(acd)。
a.匝间短路;
24. 红外测温现已成为电力设备带电检测的重要手段,关于红外测温描述不正确的是(cd)。
a.新建、改扩建或大修后的电气设备,应在投运带负荷后不超过1个月内(至少24小时以后)进行红外测温;
b.110kV线路每两年进行1次;
c.110kV电缆每年至少1次;
d.按照Q/GDW 1168-2013《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试验规程》相关规定,红外热像检测时要记录环境温度、负荷及其近2个小时内的变化情况。
25. 已知距离80米远的传输线的连接装置上有一个热点,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温度时,它的温度读数要比预料的小得多,甚至低于环境温度。造成该现象的可能有哪些(abc)
a.辐射量设置不合适;
26. 对于电压致热型缺陷,主要应用下列那种判断方法( bc )
a.表面温度判断法;
27. 以下对NETD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
a.噪声等效温差;
c.热像仪观察一个低空间频率的标准靶标时,当其视频信号的信噪比为1时,目标与背景之间的等效温差;
d.热灵敏度性能检查时,调节标准温差黑体的温差设置为2K,目标图像占全视场1/10以上,分别测量信号及噪声电压,NETD=ΔT/(S/N)。
28. 对GIS电力设备内部发热故障,由于设备壳体的阻挡,要研究其外部显现温度分布规律或热像特征,可从(abc)热交换形式沿不同传热途径的传热规律进行分析。
a.传导;
29. 如下所示红外图谱中,GIS外壳上部温度明显低于下部,其原因可能为(ac)?
a.红外测温仪与GIS上部表面法线夹角过大;
c.为夜间检测,GIS外壳正在降温,下部因靠近地面降温较慢;
d.为夜间检测,GIS外壳正在降温,下部因靠近地面降温较快;
30.GIS红外测温时,被测设备轮廓在红外热像仪上显示不清晰,可能原因为(acd)
a.未进行对焦;
31. 用红外成像仪测得某电气设备两相间温差为90℃,所使用的辐射率为0.8,但真实辐射率应是0.92,那么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bd )
a.测得的温差偏低;
c.提高发射率后,设备的红外辐射能量变强,温差升高;
d.提高发射率后,设备的红外辐射能量不变,温差降低;
32.
在GIS的红外测温中,发现某电压互感器间隔三相电压互感器均存在发热,且三相均由下而上发热均匀,如下图所示,其中A相的最高温度为18℃,B相最高温度为17.8℃,C相最高温度为17.9℃,环境参考体温度为14.1℃,大气温度为14.3℃,以下对该三相电压互感器红外测温结果分析正确的有(
bd
a.该三相互感器温升均超过了3K,存在电压致热型缺陷,均为严重缺陷;
b.三相互感器没有缺陷;
c.三相互感器内部均存在局部接触不良导致的电流致热型缺陷;
d.三相互感器发热的原因主要是漏磁
33. 下列材料中,红外线不可以穿透的有( acd )。
a.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