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2019-02-10 23:11:38)
标签:

杂谈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

1. 伊城的诗意与远方

2. 老照片与山岗、大街上的时光痕迹

3. 海峡与城墙见证过的峥嵘岁月

4. “东方快车”的旧时光

5. 繁华如昨大巴扎

6. 远逝的风华:赛马场与皇宫

7. 帝国的华彩:大教堂与清真寺

8.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1】伊城的诗意与远方 

 

对于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而言,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很“麻烦”的地方,因为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实在太繁杂了。随着对历史了解越多,个人越发产生这个感觉:伊斯坦布尔是最具有“诗与远方”气息的城市之一。

     

这里的“远方”指其漫长、独特历史所涉及的辽远时间与空间的丰富意涵;其诗意,不是指风花雪夜、田园牧歌式的浪漫,而是波澜壮阔、悲壮、沧桑、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理由之一当然是它众所周知的独特硬件条件:位于四方通衢、八面来风的地理位置,即东西向处于欧亚两大洲交汇点、南北向扼守黑海与地中海唯一通道(博斯普鲁斯海峡),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目的地。软件方面说起来话长了,概括地说,这座古城充当过多个重要角色:古希腊文化保留地、古罗马文明延续者、基督教在东方以及伊斯兰教在西方的桥头堡,还是成为了具有强烈扩张喜好的俄罗斯南下的地理位置“堵路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积淀了古希腊、罗马,以及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东罗马、奥斯曼两个大帝国以及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等蕴涵丰富的时光痕迹,不啻就是一部皇皇巨著!这巨著很难一下子完整读了,随意翻阅其中的局部篇章也是一大享受。

     

 如今的伊斯坦布尔是座人口两千多万的超大型城市,欧亚非多种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杂处。据说500多万涌入土耳其的中东难民中的300万左右分布在伊城及其附近地区,难怪街市上有些混乱的感觉。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这个两千多年的古城是充当国家首都的历史最长(接近1700余年)的城市,且中间连续不曾有过中断(“永恒之城”罗马有过中断),曾经有过的多个名称包含了历史意涵,依次主要是:拜占庭(公元前7世纪,希腊殖民地城堡)——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公元330年,罗马人)——伊斯坦布尔(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伊城名称的讲究。

     

想起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名句“玫瑰无论换作什么名字,都依旧芳香”,形容“重在本质,叫什么名称无所谓”,但这只是诗句的浪漫,国号则不会这般随意了。历史上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部族对这个城市会蓄意用不同的称呼,在西罗马帝国被东哥特人等蛮族灭亡了,西欧许多蛮族征服者只肯称其为“拜占庭”(城市)与“拜占庭帝国”(国家),坚持不用“新罗马”、“东罗马”来分别指代该城与该帝国,目的在于拒绝承认它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说明“罗马帝国”这块招牌在欧洲和环地中海地区的正面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即使已衰萎了却仍有余威,以至于很多个灭亡它的敌国、接受过它文化的国家仍然都想着要沿用这个金字招牌,即使旧国号不宜直接续用,也要自我标榜是它的继承者,比如欧洲的一些蛮族、奥斯曼帝国苏丹、基辅罗斯公国(俄罗斯的前身),俄罗斯最高统治者自称“沙皇”的由来,就因为那是拉丁语“凯撒(Caesar)”的音译。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就是拜占庭文化的标记。奥斯曼、基辅罗斯国两者起初在民族血液关系上距离罗马比较远,后都通过大肆宣扬与拜占庭公主的联姻关系企图取得罗马文化继承者的合法性。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东罗马帝国继承了之前(古典)罗马帝国的东部领土等综合国力遗产,包括远比周边势力先进的技术,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在它直至中世纪初的强盛时期里,这种海陆交通枢纽位置体现出的是可以方便向四方扩张、获取资源的优势,但等到13世纪内外交困、国力锐减后,这种地理位置却成为了四面受敌、易攻难守的劣势了。

     

 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曾经是存续时间最长寿的东罗马(拜占庭)帝国(1123年,超越所有帝国)覆灭,强烈震撼了西欧,因为有大批(携带许多古希腊与阿拉伯知识遗产的)拜占庭知识分子逃往欧洲和原来航路的中断,促使西欧从中世纪“黑暗”中惊醒,触发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以及大航海(寻找新航路)时代的开启,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走向。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奥斯曼帝国最大时疆域覆盖今天欧亚非的30余个国家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若干历史节点备忘:

        公元前657年,希腊人拜占斯开始建城堡,命名为拜占庭。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再建,命名为:新罗马,后称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

,

古罗马分裂,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名称正式启用。

   

 公元476年,西罗马灭亡。

   

 公元527~565年,查士丁尼(与皇后狄奥多拉)收复大部分原罗马领地,大举建设君士坦丁堡,包括圣索菲亚大教堂(537年)。重新编订的罗马法律成为现代欧洲大部分国家的法律系统基础。

   

 公元1054年,罗马天主教与拜占庭东正教分裂。

   

 1071

年,曼茲科特之役,拜占庭的转折点,被突厥人占去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

   

  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大劫掠君士坦丁堡。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君士坦丁堡,东罗马亡国。

   

 1541年至1686年期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匈牙利布达佩斯。

   

 1683年,奥斯曼攻打维也纳失败,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832年,希腊脱离奥斯曼统治独立。

   

 1912-1913年,巴尔干诸国脱离奥斯曼统治独立。

     

1914-1918年,与奥匈帝国结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被肢解。

     

1923年,凯末尔领导下重新签署《洛桑和约》,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世俗化改造。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2】老照片与山岗、大街上的时光痕迹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

     
拿破仑这句名言,传说就是在此地说的--位于金角湾桥西北的皮埃尔.洛蒂山。它以著名法国作家玛丽朱利安维奥(1850—1923)的笔名命名,大概是由于他写作过许多关于伊斯坦布尔的作品,而且曾常来此地寻找过创作灵感。他曾经作为海军军官长期派驻过亚非殖民地(包括中国),退役后创作了很多关于亚洲非洲的文学作品。

   
 山顶餐馆视野极佳可俯瞰整个金角湾,如果能象本地人热衷的那样,在这里一边饮茶喝咖啡、用餐、和抽水烟,一边凝望着千年古城和远处海峡的美丽风光发呆,确实容易使得思绪灵感迸发思如泉涌。

   
 下山缆车周边有多位赫赫有名的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的墓地,看来这儿长期是当地人的风水宝地。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现代大型商业中心的物价大多数比咱国内便宜,无论国际品牌还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据说伊斯坦布尔如今九成市民信奉伊斯兰教,市内林立3000余座清真寺,在城内繁华地带随便拍一张风景照,都能从照片中找到清真寺,但在独立大街等繁华地段眼见的都是现代(西方化)气象,极少见到有穿伊斯兰传统服饰的行人——有人说还不如巴黎伦敦法兰克福街上多!——或许喜欢传统服饰的人大都西迁了?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位于佩拉区的独立大街,是伊斯坦布尔著名的步行商业街,北端是热闹繁华的塔克西姆座四广场,伊斯坦布尔现代象征。独立大街上的老式红色有轨电车保留了些旧式风情,繁华街区与欧美、中国的大城市商业街没有多少区别。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正稍稍感到无趣之时,凭感觉随意拐入一条小巷,没想到在此出现了意外惊喜——几家收藏十分丰富的古旧文物小店琳琅满目的藏品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大多数是欧洲多国、土耳其、俄国、中东、北非等广大地区的一两百年来的旧物,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异常丰富。其中一家甚至还有著名的纳粹德国铁十字勋章、希特勒雕像、军用手表、水壶……这些近一两百年来的老照片、明信片、旧书、书信非常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殖民地盛行时期许多历史事件场景和旧时代风貌,地地道道的时光痕迹!老照片上面手写的题字、书信、书本上笔记依然清晰,算起年份来,即使是老照片上的许多孩童,今天大都也已经是百岁老人了。翻看这些老照片、书信、明信片,有时空穿越的感觉,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在这家堆满旧物的小店里度过的那2个多小时里自己的生命顿时延长了许多,穿越式地旅行了平日庸常生活里没有机会看见的逝去时光和广阔世界。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这家店收集的旧物中极少有来自东亚的,除了例外的日本,难怪老板一开始以日语“扣你七瓦”招呼我,这个小小个案验证了一个早已有所了解的事情:一百多年来在土耳其人普遍观念中,日本是具有最强存在感、崇高威望的亚洲国家。原因很容易理解,近代奥斯曼土耳其长期在于欧洲与俄罗斯等列强的竞争冲突中处于落败境地,由强大帝国沦为“西亚病夫”,对于原本落后的蕞尔小国日本,经过很短时间“脱亚入欧”的明治维新运动,就能于1905年日俄战争中击败沙皇俄国,之后又能在二战中重创西方列强;因为二战时日本鬼子没有祸害到地理遥远的西亚;再加上二战后日本虽战败但能屡屡创造经济奇迹……这些历史长期在土耳其人心目中引起震撼、钦佩之情,再加之二战时日本关于“引领亚细亚民族反抗西方列强,实现民族解放”的大肆宣传,20世纪初开始,日本便逐步成为土耳其人实现民族复兴的榜样力量,大批土耳其人前往日本学习,“寻找革命道路”。这些与日本相关的旧照片、明信片也是该城往昔时代印记的一部分。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古旧商店许多老城市都有,不足为奇,但在伊斯坦布尔这种多文化混杂严重的地方,其来源地之多样化较少有的。在小店里翻找了近2.5小时,见到唯二与中国有关的东西是:一张老子、孔子等古代先贤的画像和一个青花瓷小罐子(图案看着像中国味儿的)。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独立大街南端相对僻静的加拉塔区,铺满鹅卵石的蜿蜒巷陌中间,一座高约70米13世纪热那亚殖民者商人修建的坚固石塔——加拉塔塔傲然耸立,中世纪时热那亚人称之为基督塔,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城市中的最高建筑,巍然俯瞰着老城,如今它依随然主宰着金角湾以北的天际线,为城市保留中世纪风貌的一道优美风景。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来到土耳其几天才听说国内有一首流行歌曲《浪漫土耳其》,歌名确实表达出了许多外国游客的感受:长期欧亚非几大洲文化的融合,使得它从西方人、东方人视角看都充满了异域风情的浪漫。尽管该国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近20多年来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相当不错,前几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统计,这个当年的“西亚病夫”常与中国(当年的“东亚病夫”)两国名列前茅。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但目前该国社会仍然动荡,似乎有较大不确定性,而且在过去一百多年时间里,土耳其人自己的主流情绪、氛围却是一点儿也不浪漫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两位在伊斯坦布尔土生土长的国宝级大师: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摄影家阿拉·古勒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迷茫、忧伤。似乎因为这些情绪的内涵具有很普遍性的历史沧桑感标本意义,才使得他们的文字与影像作品被公认为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和力量。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要说伊斯坦布尔的老照片,自然不能不提阿拉·古勒(Ara Guler)的作品。

   

  18世纪以后的奥斯曼土耳其急速衰败,许多历史事件与进程与中国(清朝)非常相似,两个古老帝国浑身带着各种各样的毛病在惨淡经营,只不过前者与欧洲列强打交道的程度更深,地理位置的原因面临更多外部的侵蚀,危机显现得更早更深重。从国家政治、经济层面到伊斯坦布尔市民生活层面,处处灰白色调的,所以阿拉·古勒作品中备受赞誉的黑白照片被帕慕克评价是那个年代伊斯坦布尔的底色,他的一系列描述和评说很真切地表达了几代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人的内心迷茫、哀伤——

     

“我那时代的伊斯坦布尔人已避免穿他们荣耀的祖先们穿的艳红、翠绿和鲜橘色。他们并非刻意——但在他们沉重的忧伤中带有一丝谦逊。这是黑白城市里的穿着打扮,他们仿佛在说:这是为一座衰落了150年的城市哀悼的方式。”

     

“古勒在摄影中诉说着没落和贫困,居民脸上的忧伤相当于城市的风光。皇城最后的辉煌遗迹在他周围倒下,于是他将富于诗意的废墟拍摄下来。”

     

“阿拉·古勒最伟大的成就是为上百万人保存了这个城市丰富而诗意的视觉记忆。每次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时,我都会有一种奔回书桌去写这座城市的冲动。”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对于那个时代故乡的时光印记,出生于1950年代初的帕慕克多次抒发过说明过这种“负能量”的原因:“福楼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访伊斯坦布尔,对熙熙攘攘的街头上演的人生百态感触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预言她在一个世纪内将成为世界之都,事实却相反: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这边有帕慕克、阿拉·古勒等人慨叹奥斯曼帝国的衰亡,那边厢却有人在纪念拜占庭帝国曾经的辉煌和覆亡。2008年,俄罗斯为纪念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亡国555周年推出了电影《帝国的灭亡:拜占庭的教训》,在欧洲引起了很大反响,除了借古喻今还有就是无限的缅怀、慨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就是这样充满了浓浓的历史沧桑感。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民族英雄、“国父”凯末尔离世80多年了,虽然他当年提出的一些诸如淡化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西方化、世俗化的改革举措被部分复辟,但现在仍受到土耳其人的普遍尊崇和纪念,城市农村时常可见到其画像等纪念物,因为他的贡献实在非常大。奥斯曼帝国贸然选边站与德国结盟参加一战,失败后与奥匈帝国一样被肢解,苏丹已经被迫在极为不利的《色佛尔条约》签字接受协约国制裁,正是凯末尔领导的新组织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寻求到苏俄帮助下,推翻了不平等条约,这才使得土耳其逃脱了被压缩在北方狭小、贫瘠地区,丧失西南部爱琴海沿岸、伊斯坦布尔等几乎全部最精华地区的更加悲惨命运。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古今中外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个道理:骑白马的人不一定是王子,主张“穿西装”、“全盘西化”,与是否就是“土奸”或汉奸没有多少相关性,依据历史经验“大数据",主张的人反而很可能是最大最有效的爱国者,而反对这些的人或许不能称其为卖国,但往往可能会在祖国走向文明进步、繁荣富强过程中起到阻碍作用,以“爱国”的名义。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image

【3】海峡与城墙见证过的峥嵘岁月

     

在古代画作、老照片中,博斯普鲁斯海峡、金角湾中总是商贾云集、船帆如梭的繁荣景象,布满带有风帆、船桨的老式商船、划艇穿梭往在来。如今这一带依然繁荣,但主要是游船,大型货船不多,看样子与中国许多著名老码头的演化情况类似,大型货运码头已经远离城市中心地带了。现在建跨海峡大桥不是难事,500多年前两位欧洲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曾经应奥斯曼苏丹邀请研究过建桥方案,1502年达芬奇还完成了设计草图,但因时代的局限未能付诸实现。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本趟游船线路是从金角湾口的码头往博斯普鲁斯海峡行驶到第一座跨海大桥(德国帮助修建)再折返,海鸟伴船、风光旖旎,沿岸经过或可远眺一串著名的建筑:多尔马切宫、塔克西姆广场、奥塔克伊清真寺、少女塔、老锡尔凯吉火车站(昔日著名“东方快车”的终点)、希拉甘宫(现凯宾斯基酒店)、托比卡宫、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贝勒贝伊宫,以及众多不知名的优美建筑,许多老建筑的过往历史都涉及或精彩或凄婉的故事……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所有这些历史故事中,影响与场景最大的无疑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这一历史事件。其它地方城陷国破的时刻都是很悲壮的,为什么君士坦丁堡的那次尤其为后人念念不忘、“津津乐道”呢?       

     

 这当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大概因为:一是事件作为历史转折点的后续影响范围,二是更宏大、丰富的历史画面感吧,比如,发生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极具戏剧性的战场情景(奥斯曼土耳其人为避开海峡封锁,竟然把大批战船翻越山岗移动到海峡里)、圣索菲亚大教堂里最后的弥撒、拜占庭末代皇帝不得不亲自上阵杀敌并战死在城墙上……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曾有多个西方人书写,比较著名的如奥地利人茨威格在其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里的描写。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奥塔克伊清真寺,体量不大但非常精美。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君士坦丁堡三面环水,由三堵牢固城墙和超过一千座塔楼防御于陆地一端,作为港口的金角湾被一条拦海铁索截断——大致就是这次游船码头的位置附近。

     

 

如果放弃海路,转而进攻陆地,就必须要突破西边的城墙,然而这些城墙经过拜占庭多年经营当时就以其高大坚固、多层次防护设计而闻名,几乎是坚不可摧的。茨威格是这样描述的:“......今天爬满常春藤的残余遗迹足可以证明当年石块的坚固力量。这座用平行的两层和三层建筑起来的气势雄伟的城墙,一面有凹形的眼口和雉堞,前面有护城壕,还有方石垒起的坚固望楼守卫着。一千多年来,历代皇帝都要把它加固和重修,因此它也就成了不可攻克的标志。”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彼时拜占庭帝国已经丧失了绝大部分领地,只剩下都城附近的一小片,最现实的解救希望就是来自基督教亲戚西欧人的援兵,可惜只有少部分及时赶到了。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最后导致千年帝国古都被攻陷的最直接原因有二:

     

 

一是跳槽转投奥斯曼的匈牙利人乌尔班新发明的超级大炮:体长5.2米,重17吨,每次发射的炮弹都有680公斤重,发射时可以轰垮城墙。当时城外的一名亲历者写道:“火药被点燃后,瞬间就发出了一声骇人的巨响,脚下的大地猛烈颤动,然后是恐怖的、雷鸣般的爆炸声,火焰炙烤着周边的万物,难以置信的力量驱使着炮弹呼啸破膛而出……”

     

 

第二,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管理混乱和疏忽:战争进入白热化时守城方乱中出错竟然忘记了把一扇叫做凯卡波尔塔的不起眼小城门锁上,被土耳其人发现并一拥而入,顿时改变了战争的进程。这是持“细节决定成败”论者最好的煲鸡汤原料。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伊斯坦布尔许多还埋地下的的古迹依年代分层次:古希腊、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各时期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拜占庭军队中披甲胄骑兵是古代的装甲兵,曾经拥有当时最最为精良的装备。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4】“东方快车”的旧时光

 

       估计大陆许多40多岁人记得经典的欧洲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版),许多场景就是在伊斯坦布尔拍摄的。      

     

 十九世纪后期开始有的东方快车(Orient

Express)的终点站即是伊斯坦布尔老锡尔凯吉火车站。那时跨越洲际火车远途旅行的商业服务还没有出现,一位比利时商人受到美国火车公司夜行卧车的启发,成立了提供餐点、卧铺的国际豪华列车公司。

     

1883年,首个跨欧亚的“东方快车”从巴黎开出,途经慕尼黑、维也纳、罗马尼亚、维也纳、塞尔维亚,最后到达伊斯坦布尔,它以提供奢华设施和尊享服务而闻名遐迩,迅速成为欧洲上流社会旅游与社交的场所,时至今日,东方快车已经成为了充满浪漫异域风情旅行的代言词,是人类铁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遗产。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起初对列车的设计规划开启了豪华远途列车的时代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1974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1974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1974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网络游戏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在126年运营史上,东方列车成为了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英国“侦探小说女王”(兼考古发烧友)阿加莎·克里斯蒂曾经常驻在伊斯坦布尔的酒店里完成了其代表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该小说是根据一桩轰动欧美的真实案件编写,推出后迅速风靡,被多次改编制作为电影、电子游戏,其中1974年版本的同名电影最为经典。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老锡尔凯吉火车站,位于金角湾南岸边,早已不作为长途火车站使用了,而是而是尽力维护着老车站的旧风貌,成为一个纪念、缅怀蒸汽火车时代的历史文化遗产,给城市平添了典雅的怀旧气息。 

    

 位于老城区苏丹艾哈迈德附近的车站现在很冷清,站台没有把门的关卡,游人可直接就可以走到站台,比较好像已经改为地铁或是轻轨列车的维护站,当年来自欧洲的王公贵族旅客们下车休息、用餐的餐厅现在是一个摆放着当年旧物件的小型纪念馆,候车大厅现仅作为托钵僧旋转舞表演场馆,混杂了伊斯兰与欧式艺术风格的红砖装饰的外墙墙面、老式彩绘玻璃窗,保持着古色古香、容易让人怀旧的时光痕迹:老站台、候车室、纪念馆(原餐厅),还有门口铭牌——“Orient

Express”充满了昔日老欧洲的味道。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问题来了,本来Orient这个本身词(根)并无贬义,但自从1970年代美籍亚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其《东方学》(Orientalism)研究中对相关问题的历史沿革给出深刻分析后,在种族问题上十分讲究政治正确的美国学术界,渐渐流行用East替代Orient了,他们认为 oriental在作为名词使用特别是指称“亚洲人、东亚人”时,却带有一定的冒犯意味,认为这包含有西方殖民者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偏见,认为东方人“无法表述自己”的意味。

2016年,在部分反种族主义亚裔人士的呼吁下,美国联邦法律禁止使用oriental称谓。这大致类似于中文里“小姐”、“专家”之类词吧,原本没有贬义,但由于常常在一种暧昧的语境使用,渐渐变了味儿。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联想到一个有些相关的话题,如今中国国内一些新开设的店铺、商号,喜欢用“XX远东有限公司”,每次看到我都有怪异又好笑的感觉:这明显是模仿从前殖民地时代的某些名称,殊不知,称东亚、中国为远东,这纯粹是欧洲人角度,现今那些以本国人为目标客户的商号也沿用这个名称,自己称呼自己何来“远东”之说呢?按照上述美国法律严格维护“政治正确”的思维,那就是体现出些许殖民地心态了。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候车大厅现仅作为托钵僧旋转舞表演场馆

     

 欧亚东方快车的经营于1960年代以后逐步没落,直至2009年彻底终止了运营,其实它的黄金时代是在1930年代之前,其生命周期的终结缘于多种因素: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的影响(期间停运),后来是新生代的交通工具(民航航空与高速列车)的竞争,另外一点,似乎是维多利亚时期的优雅慢生活逐渐被信息化时代的高节奏取代了。

     

昔日的东方快车,那个作为工业革命时代中浪漫优雅的旅行方式的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如今身处老城区黄金地段的锡尔凯吉火车站落寂的状态,一方面让游客享受了怀旧的体验,但另一方面不免有些为它的前途担忧——伊斯坦布尔人会继续长久保持老车站的旧貌,仅仅作为一处没有多少现实利益回报的历史遗迹使用吗?心里面不禁默默祝愿:希望这般历史遗迹能够尽量保持,留住远逝岁月的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一战与二战时期德法签署协议的福煦车厢在二战后期被炸毁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小说《东方快车》封面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5】繁华如昨大巴扎

     

伊斯坦布尔最有名的大巴扎位于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君士坦丁广场至狄奥多西广场一线的北侧,距离竞技场、锡尔凯吉火车站都不很远,市场建筑本身是五百多年历史的大号古迹,如今仍然是繁华的大型集市。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即使在大巴扎这种地方,也很少见着这样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者,看起来像是为了助销举动。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宗教场馆、商业场所都需要人流(量)支持,所以两者靠近是普遍规律,伊斯兰地区大城市也如此,清真寺附近往往会建有大巴扎集市,许多清真寺的财政收入有来自大巴扎的商铺租金。这个大巴扎附近就分布有鲁斯坦·帕夏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巴耶赛特清真寺、新清真寺(名字起得吃亏,其实已有400年历史了)。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伊斯兰教传统很鼓励经商,苏丹穆罕歌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不久,即着手建设这个巴扎,苏菜曼大帝时期再次扩建。入口大门和内部拱廊上,浓郁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的装饰非常漂亮,拱廊顶上的彩绘丰富多彩,铺位大部分都是室内市场,建筑由众多穹顶和拱廊组成,全部是地面层,占地面积超大(约5万平方米)。比起埃及等地纯正伊斯兰生活习俗的集市,这里的商品更贴近华人的需求,最多的是玻璃器皿、瓷器、服装箱包、地毯、丝织品、金银器、木器,中东地区工艺品的显著特点是色彩缤、重口味,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大巴扎周围的小巷也看着也充满民族特色,遗憾没有时间细逛了,希望后会有期了。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6】远逝的风华:赛马场与皇宫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拜占庭赛马场遗址现仍然是市民休闲活动中心

   

 距离蓝色清真寺与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箭之遥处,有一个西南—东北走向、狭长型的广场,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拜占庭赛马竞技场(Hippodromme)遗址,现在的名称为“苏丹艾哈迈德广场”,曾经是古罗马和拜占庭时代很重要的场所,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是君士坦丁堡最主要的社会活动中心,当然也是历史上许多内部纷争、动乱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现在也是市民喜欢休闲的广场。公元330年扩建后的古赛马场长约450米,宽约130米,可容纳三万名观众,考古发掘显示,赛马场原赛道埋于今天地面以下2米左右。旁边曾经建有皇宫,经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劫掠,以及奥斯曼时期的城改,皇宫已消失,历史上竞技场观众席上装饰有从古埃及、希腊搜罗来大理石雕像,经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等多次劫掠早已破坏殆尽,如今只遗留下的是狄奥多西大帝(The

Great

Theodosins)从埃及卡鲁那克神殿夺来的方尖碑,以及从希腊德尔菲神庙搬运来的的青铜蛇形柱。这是两个大有来头的历史文物,体现了拜占庭与古埃及、希腊文化继承上的渊源关系。

   

 有考古与历史学家研究认为,最早的马拉战车雏形,是出现在公元前3100年~公元前2700年的苏美尔文明中的驴拉战车,后来由赫梯人发展为马拉,并开始广为传播到其它文明板块,很长时间里都是主要陆地战争的技术,到古罗马时已经升级、成熟了许多。马拉战车竞技比赛是古罗马帝国的热门活动,考古活动在许多罗马遗址都发现了这种竞技场,当然这也是拜占庭历代君王们最热衷的娱乐活动。好莱坞经典电影《宾虚》里展现了古罗马式的颇为激烈、危险的战车赛马场景。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在约公元前2700~公元前2371年期间的苏美尔文明乌尔城邦遗址发现的驴拉战车石刻画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美国经典历史电影《宾虚》中表现的古罗马式战车比赛。

image 兴盛时期的拜占庭竞技场等复原想像图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上部方尖碑

上的是3500年前古埃及象形文字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拜占庭赛马场原址处的圆顶亭子是一战之前德国(奥匈帝国)皇帝拉关系送的礼物,如果奥斯曼帝国当年不与德国结盟参加一战,或许结果不会糟糕得这么严重。

   

 方尖碑:原本是古埃及法老图特摩思三世(公元前1479—1425年)为纪念他的胜利而建造的,距今3500年。从一个希腊阿波罗神庙抢来的三蛇青铜柱,现舌头已被毁,三蛇顶的金碗也不知去向。原本埃及这个方尖碑是完整长度48米,总重量370吨的大碑(花岗岩?),君士坦丁6世时期,局限于运输能力便截取局部(14米,70吨)运来,竖立起来这个局部的大石碑就耗时4个月时间!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古埃及方尖碑大致是国家社稷的象征,与中国的华表类似,所以欧洲许多国家有继承了这个传统文化,殖民地时代流行是直接从埃及神殿里搬运走,到了美国建国早期的时代已经文明多了,按照古埃及的样式、尺寸比例,在其政治心脏华盛顿国家公园中央距离白宫与国会大厦一箭之遥的位置建造了一个大号的(169米高,带电梯),作为其国父华盛顿的纪念碑,并立法规定首都的建筑不能高于方尖碑,所以,年轻国家美帝,它所传承的是十分古老的文明:古埃及(更早就是两河文明)-古希腊-罗马-欧洲这一脉了。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埃及的古老方尖碑已被欧洲国家抢走了一些,目前遗留卢克索神庙的这个方尖碑建造年代大约是3400年前。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美国政治心脏华盛顿国家公园中央的仿照古埃及方尖碑样式的国父华盛顿的纪念碑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拜占庭赛马场遗址上仍遗存的来自古埃及、希腊方尖碑与蛇形柱,体现了其文化认同的渊源关系。

     

蛇形柱:原名普拉提亚三脚祭坛,是用青铜剑戟溶化后铸造而成,现在希腊德尔菲神谕遗址还可以看到了另外残留的部分能与之对应。这座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祭坛,是为了庆祝希腊人在波斯战争的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波斯人而建,所以代表胜利的寓意。

     

 广场尽头还有一个古埃及方尖碑,不清楚其来头。周边是马尔马拉大学、教育部办公楼。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现仍存在于希腊德尔菲神殿遗址的蛇形柱部分,与被拜占庭人搬走到此地的原本是一个整体。

 

新旧两个奥斯曼皇宫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拜占庭与其它许多古罗马系帝国古都一样,如今已经没有皇宫遗迹了,现在伊斯坦布尔保留着奥斯曼土耳其时代建的新、老皇两个皇宫。

     

 多玛巴赫切宫(新皇宫)于19世纪中叶由苏丹阿ト柱勒?迈吉德一世耗费重金建成,目的大约是想向世界展现帝国的新形象,即欧化的形象,这位苏丹就受过欧式教有,精通法语——那个时代被普遍认为是最高级最时髦的语言。宫内的格局、陈设以豪华欧式为主,装修花费了35吨黄金,其中14吨黄金被制成金箔贴在宫殿各处,所以是金碧辉煌的观感,但不过是靠重金重复堆积出了欧式奢华,艺术价值上似乎还不如托普卡帕宫(老皇宫)所具有的伊斯兰风格特点。在1856年皇宫落成年,正是奥斯曼帝国在英国、法国的帮助下,打败俄国夺得克里米亚,表面看是双喜临门,但这不过只是迷惑人的虚火,因为当时奥斯曼帝国已经处于江河日下、内外交困的境地,那场战争的胜利主要是依靠英法两国的直接介入帮忙。战争、建皇宫搞装修的巨额花费使得早已入不敷出的帝国财政更加雪上加霜,向欧洲几国欠下巨额外债,加速滑入解体的深渊。

     

这样对比起来,从皇帝可享有不受约束的绝对权力视角看,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的体制文化,有些方面还不如两千年前的古典希腊罗马先进呢!(参见.:【8】“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多玛巴赫切宫的建筑与装修都充满了欧洲巴洛克、洛可可风格。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新皇宫靠花费重金打造了一个欧洲风格的皇宫

 

       

建于15世纪的托普卡帕宫(老皇宫),沿用到了19世纪,特点是充满伊斯兰与突厥文化的风格,地势比新皇宫高一些,也不像其它许多皇宫那样讲究气派有中轴线,但总体感觉豪华不输新皇宫而且更舒适宜居。所处位置在金角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交汇处,凭海临风,容易让人心旷神怡。

但这里多年历史积累下来的宫廷秘史却让人产生阴森、残酷的感觉——历史是常常相似的啊!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托普卡帕宫内被保留的基督教之东正教教堂。奥斯曼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对待异教徒还算比较宽容的,保留了部分东正教教堂,能有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在于东正教继承者俄罗斯施加的影响。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皇室使用的中国瓷器,当时是高档奢侈品

【7】帝国的华彩:大教堂与清真寺

     

 这些年看过太多教堂、清真寺,已有些麻木了,有时候甚至都懒得过去细看,但是当见到传说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时,之前积累的审美疲劳一扫而光。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325年,后经战乱受损,公元537年重建完工(查士丁尼皇帝,Justinian,公元527-565年),它被认为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世界奇迹之一,它作为基督教堂存在了916年,后被改建为清真寺存在了481年,自1935年起则是博物馆。大概是因为久负盛名,后来世界其它地方陆续出现了许多教堂都采用这个名字。圣索菲亚(Hagia

Sophia),“智慧之神”的意思,延续了古希腊神话文化。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这座距今1500年前的建筑奇迹,以砖石结构为主,主厅面积约长100米*宽70米,顶点高约60米(超过了著名的罗马万神庙),中央穹顶直径33米,是世界上少数最大穹顶之一,由4根55米高的巨柱支撑,大量采用了大理石并沿用了多种希腊风格柱式,还创新出现一种特有结构——拱劵,利用帆拱(一种三角形球面结构,像三角帆而得名)将一个圆形的穹顶建在一个方形的基座上。它的存在使整栋建筑物体型高大、坚固。拱券具有良好的承重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它的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柱廊上方的幕墙与中央穹窿圆顶基部环绕排列着数量众多的窗户,当地信徒中有流传说这个中央大穹顶是漂浮着的,这种神话大教堂的说法大概是因为,在阳光照射下,绘有宗教内容的壁画的半圆形穹顶犹如在空中飘荡,营造出一种虚幻飘渺的神秘境界。在主大厅周围建有几个体量依比例缩小一些的附属厅堂,以主大厅为核心环绕扩张,使得整个建筑更显得宏伟。总之,大教堂不仅只是体量大,而且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现在在外面看,这座大教堂及其若干辅楼的组合有点儿像是一座蒙尘、雄浑的山丘,进入内部就更能感受到雄伟气势了,估计如果不加广角镜头是很难拍摄出上下全景的。尽管岁月的风尘已剥去了历史记载中大教堂当年的瑰丽,但至今仍然让人惊叹不已:不仅在于它庞大规模、恢弘气势、创新的建筑技术、精良工艺,更在于它能够在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长河里,保持在兵燹浩劫、地震活跃区屹立不倒。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十世纪末期之前,南俄草原上还处于较蛮荒状态的基辅罗斯(俄罗斯前身),不仅还没有找到合适宗教归属,而且大多以木材建房子,基本没有很宏伟的建筑,当他们的使臣来到君士坦丁堡的这座雄伟壮丽的大大教堂时,顿时被深深震撼、折服了,可以想见这对于他们迅速选择皈依拜占庭的东正教与其它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基辅罗斯人接受基督教的分支东正教后,开始出现石造建筑与大量宗教绘画,并才进一步完善了(以希腊文为基础的)俄文文字。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内装饰方面,像这一时期许多拜占庭风格的建筑一样,除了采用传统的黄金等贵金属,还已经用玻璃马赛克镶嵌画作为装饰,画面题材一般有宗教故事圣像、几何形和植物图案。拜占庭艺术风格是在古罗马遗产基础上融合了浓厚的东方(中东、西亚)色彩,且宗教(基督教/东正教)意味浓厚。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这个广场上的建筑有两个奇特之处:一是在首都最重要、庄严的中心广场,最大清真寺与帝王陵墓中间居然建了一个大型洗澡堂:许蕾姆浴室,不知其用意是否要昭告天下皇后喜欢洗澡吗?二是在相隔仅仅三、四百米距离地方竟“冗余”地竖立着两个超级庞大的清真寺,这个很容易理解:(宗教)文化竞争、攀比的需要。

     

 

1453年后圣索菲亚大教堂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被改建做清真寺,而且“难能可贵”的,也或许因对罗马遗物心存敬畏,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将教堂改成清真寺时没有铲除异教徒的壁画,只是用灰泥覆盖上。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据说是奥斯曼帝国朝野有人对于在异教徒建立的清真寺里做祷告感觉怪异,总担心被世人看做是只有蛮力,而文化上落后于拜占庭帝国,为了树立新帝国及其宗教的权威,奥斯曼阿赫迈特苏丹于1617年落成了最宏伟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内部用数万块蓝色瓷砖装饰,由于总是泛着一种幽幽的蓝光,所以常被称为“蓝色清真寺”。它外部观感雄伟、优美,豪不逊色于对面不远处无言的竞争对手(原大教堂),拥有6个宣礼塔的巨大清真寺的落成,使得文化心理上减轻了被前朝异教徒的奇迹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压制。蓝色清真寺仍是沿用古希腊罗马积累的技术实现的,是拜占庭的希腊罗马文化和突厥伊斯兰教文化相结合的建筑,运用的是拜占庭帝国希腊罗马的建筑技术来表现伊斯兰教文化。从比赛角度,据说在整体结构的技术解决方案上仍然比圣索菲亚大教堂逊一筹,还有关键一点:年代上晚了1100年!时间是无法超越的。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插曲,按照伊斯兰教规矩,清真寺外宣礼塔的数量依据主人的地位由低到高依次通常为0,2,4,6,麦加一个清真寺已经是最高的6个了,奥斯曼阿赫迈特苏丹为了表示对麦加圣地的尊重,出资为它加建了一个成为超规格的7个,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才心安理得地建了6个宣礼塔,礼数很周道!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条条大路通罗马”,古罗马帝国随着版图的扩大,逐步修建了直通罗马的古代高速公路,这在欧洲与地中海地区至今仍有许多古迹遗留,坚固宽阔大路、大面积广场、大剧院、竞技/体育场、图书馆等公共建筑,这些现代大城市的市政,最早在古罗马都城就已经是标配了。

     

 君士坦丁堡同样也修建了这种往西通向老家罗马的大道——梅塞大道,如今圣索菲亚天教堂西面的广场是古罗马时期的奥古斯都广场所在地,就是当年梅塞大道的起点,现在场上的一个坑里还有当年“零公里”起始标志的残迹,梅塞大道经过君士坦丁广场、丘奥多西广场后通过著名的“黄金门”出城往西,今天已经消失的“黄金门”在当年也是闻名遐迩的大手笔建筑,据说连遥远东方的中国唐朝《旧唐书》上都有提及。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拜占庭时期完成的圣索菲亚教堂以及其它大型建筑的建设背景是:在技术积累方面,已经有了之前古罗马完成的罗马万神庙、大型水利工程等经验;动机、目的方面,是延续罗马帝国的光荣传统,建设大型、高标准的神殿(后来是教堂)、引水渠、大剧院、角斗场、纪念碑等等公共建筑,是彰显帝国国威、凝聚人心、感召四方蛮夷的重要手段。东、西罗马分立的情况下还有争取古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身份的动力,因此倾举国之力大搞建设。在查士丁尼时期,君士坦丁堡的建设投入达到了顶峰,当然也大大损耗的国家财力,之后再也没有这么大手笔的建设了。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8】“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这是在西方和环地中海地区广为流传名言(诗句),而“光荣、伟大”之类的主观形容词似乎并没有流行用在也曾经武力强大到无敌、疆域辽阔的蒙古帝国与欧洲一些征服了古罗马的蛮族帝国身上(自己后裔除外)。对比一下很容易理解、认同这种情况,除了一时的疆域、军事、GDP指标之外,那些具有穿越时空力量、促进文明进步的文化因素才更有历史价值,包括哲学、艺术、政治思想、科学、工程技术发明等等,所以这也是地域狭小、GDP总量与军力长期偏弱(相对于敌手波斯帝国)的古希腊能够长久“光荣”的原因,而有些强盛一时的帝国因普遍被认为其对文明进步的破坏远大于贡献(丝毫没有贡献好像也不容易做到)而无缘太多美誉。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罗马是古希腊灿烂文明的继承者,所以很多情况下,两者可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要论起它们何以光荣、伟大?这个话题当然涉及面太大,概括地说,不仅也可以单从艺术、技术能力方面,更应该从人文、政治等文化角度管中窥豹,拜占庭(东罗马)是曾经是幅员最辽阔、最长寿的帝国(存在了1123年,超越所有帝国),在文化、技术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在促进文明进步作用大于破坏性,所以也可说是伟大的。铺开说那是很大的话题,游客角度最直观就是残留的古建筑和艺术品方面的文物了。

   

 古罗马人的建筑水平很长时期内绝对是冠绝全球的,除了像目前还遗留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黎巴嫩的巴尔贝克神殿群、以弗所大剧院、罗马竞技场等气势宏大的遗迹,还有分布在欧洲与地中海的多处远程输水渠遗迹,当然还有罗马人修的古代高速公路等宏大建筑。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意大利语版本的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公元前32-22年间罗马建筑师写的建筑学专著《建筑十书》总结了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经验,不仅成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建筑学经典,并且至少在20世纪仍保持着深远的影响,一本工程类书籍有着长达2000多年的生命力,实在是个奇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古罗马城市供水工程远程引水渠

   

 除了有形、直观的建筑技术、器物层面的文明之外,更重要还在于人文精神方面的水准。古典罗马在人文精神上也有比后世其它王朝先进许多的地方,比如,古典罗马时期的重要建筑基本都是公共用途的,极少有大举花费在皇宫上。

古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安东尼奥?派阿斯就曾经说过:属于国家的资产,若花在没有必要的场合,则是最卑酃的行为。尼禄皇帝把自己的府邸修得豪华一些,就曾经引起元老院的批评。这些现象与观念的形成不是因为古罗马皇帝们的私德水准和自律性高,而是因为古罗马延续了些许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传统,由元老院、公民民主制对皇帝权利进行制约,因此皇帝无法随心所欲地营造自己的皇宫安乐窝。这是这与同时期东方皇权的绝对权力差异很大的一点。

   

 以今天世界普遍推行的“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看,古罗马无疑是远远进步于周边许多民族和国家的,即使它有时在军事上被后者击败过。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到了拜占庭时期,原来的元老院机制渐渐名存实亡,尤其是后期民主制度更加废弛,皇权日益“东方化”,所以,在某些历史资料的语境下,“拜占庭”的指称包含有腐败的贬义。历史经过两千年的沧桑,如今古典希腊罗马这些积极意义的遗产可以说已被地球人广泛接受,蔚然成风了。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阅读伊斯坦布尔的时光痕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