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1. 伊城的诗意与远方
2. 老照片与山岗、大街上的时光痕迹
3. 海峡与城墙见证过的峥嵘岁月
4. “东方快车”的旧时光
5. 繁华如昨大巴扎
6. 远逝的风华:赛马场与皇宫
7. 帝国的华彩:大教堂与清真寺
8.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
【1】伊城的诗意与远方
对于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而言,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很“麻烦”的地方,因为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实在太繁杂了。随着对历史了解越多,个人越发产生这个感觉:伊斯坦布尔是最具有“诗与远方”气息的城市之一。
这里的“远方”指其漫长、独特历史所涉及的辽远时间与空间的丰富意涵;其诗意,不是指风花雪夜、田园牧歌式的浪漫,而是波澜壮阔、悲壮、沧桑、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
为什么会这样?
主要理由之一当然是它众所周知的独特硬件条件:位于四方通衢、八面来风的地理位置,即东西向处于欧亚两大洲交汇点、南北向扼守黑海与地中海唯一通道(博斯普鲁斯海峡),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西方终点目的地。软件方面说起来话长了,概括地说,这座古城充当过多个重要角色:古希腊文化保留地、古罗马文明延续者、基督教在东方以及伊斯兰教在西方的桥头堡,还是成为了具有强烈扩张喜好的俄罗斯南下的地理位置“堵路者”,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积淀了古希腊、罗马,以及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东罗马、奥斯曼两个大帝国以及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等蕴涵丰富的时光痕迹,不啻就是一部皇皇巨著!这巨著很难一下子完整读了,随意翻阅其中的局部篇章也是一大享受。
想起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名句“玫瑰无论换作什么名字,都依旧芳香”,形容“重在本质,叫什么名称无所谓”,但这只是诗句的浪漫,国号则不会这般随意了。历史上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部族对这个城市会蓄意用不同的称呼,在西罗马帝国被东哥特人等蛮族灭亡了,西欧许多蛮族征服者只肯称其为“拜占庭”(城市)与“拜占庭帝国”(国家),坚持不用“新罗马”、“东罗马”来分别指代该城与该帝国,目的在于拒绝承认它为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说明“罗马帝国”这块招牌在欧洲和环地中海地区的正面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即使已衰萎了却仍有余威,以至于很多个灭亡它的敌国、接受过它文化的国家仍然都想着要沿用这个金字招牌,即使旧国号不宜直接续用,也要自我标榜是它的继承者,比如欧洲的一些蛮族、奥斯曼帝国苏丹、基辅罗斯公国(俄罗斯的前身),俄罗斯最高统治者自称“沙皇”的由来,就因为那是拉丁语“凯撒(Caesar)”的音译。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就是拜占庭文化的标记。奥斯曼、基辅罗斯国两者起初在民族血液关系上距离罗马比较远,后都通过大肆宣扬与拜占庭公主的联姻关系企图取得罗马文化继承者的合法性。
奥斯曼帝国最大时疆域覆盖今天欧亚非的30余个国家
若干历史节点备忘:
,
古罗马分裂,东罗马(拜占庭)帝国名称正式启用。
年,曼茲科特之役,拜占庭的转折点,被突厥人占去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
1914-1918年,与奥匈帝国结盟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被肢解。
1923年,凯末尔领导下重新签署《洛桑和约》,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世俗化改造。
【2】老照片与山岗、大街上的时光痕迹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
拿破仑这句名言,传说就是在此地说的--位于金角湾桥西北的皮埃尔.洛蒂山。它以著名法国作家玛丽朱利安维奥(1850—1923)的笔名命名,大概是由于他写作过许多关于伊斯坦布尔的作品,而且曾常来此地寻找过创作灵感。他曾经作为海军军官长期派驻过亚非殖民地(包括中国),退役后创作了很多关于亚洲非洲的文学作品。
现代大型商业中心的物价大多数比咱国内便宜,无论国际品牌还是made in china的商品。
正稍稍感到无趣之时,凭感觉随意拐入一条小巷,没想到在此出现了意外惊喜——几家收藏十分丰富的古旧文物小店琳琅满目的藏品让人不禁眼前一亮:大多数是欧洲多国、土耳其、俄国、中东、北非等广大地区的一两百年来的旧物,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异常丰富。其中一家甚至还有著名的纳粹德国铁十字勋章、希特勒雕像、军用手表、水壶……这些近一两百年来的老照片、明信片、旧书、书信非常原汁原味地再现了殖民地盛行时期许多历史事件场景和旧时代风貌,地地道道的时光痕迹!老照片上面手写的题字、书信、书本上笔记依然清晰,算起年份来,即使是老照片上的许多孩童,今天大都也已经是百岁老人了。翻看这些老照片、书信、明信片,有时空穿越的感觉,如果说人生是一场旅行,那么在这家堆满旧物的小店里度过的那2个多小时里自己的生命顿时延长了许多,穿越式地旅行了平日庸常生活里没有机会看见的逝去时光和广阔世界。
古旧商店许多老城市都有,不足为奇,但在伊斯坦布尔这种多文化混杂严重的地方,其来源地之多样化较少有的。在小店里翻找了近2.5小时,见到唯二与中国有关的东西是:一张老子、孔子等古代先贤的画像和一个青花瓷小罐子(图案看着像中国味儿的)。
来到土耳其几天才听说国内有一首流行歌曲《浪漫土耳其》,歌名确实表达出了许多外国游客的感受:长期欧亚非几大洲文化的融合,使得它从西方人、东方人视角看都充满了异域风情的浪漫。尽管该国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近20多年来经济发展总体情况相当不错,前几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统计,这个当年的“西亚病夫”常与中国(当年的“东亚病夫”)两国名列前茅。
但目前该国社会仍然动荡,似乎有较大不确定性,而且在过去一百多年时间里,土耳其人自己的主流情绪、氛围却是一点儿也不浪漫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两位在伊斯坦布尔土生土长的国宝级大师: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摄影家阿拉·古勒的作品所表现出的迷茫、忧伤。似乎因为这些情绪的内涵具有很普遍性的历史沧桑感标本意义,才使得他们的文字与影像作品被公认为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和力量。
“我那时代的伊斯坦布尔人已避免穿他们荣耀的祖先们穿的艳红、翠绿和鲜橘色。他们并非刻意——但在他们沉重的忧伤中带有一丝谦逊。这是黑白城市里的穿着打扮,他们仿佛在说:这是为一座衰落了150年的城市哀悼的方式。”
“古勒在摄影中诉说着没落和贫困,居民脸上的忧伤相当于城市的风光。皇城最后的辉煌遗迹在他周围倒下,于是他将富于诗意的废墟拍摄下来。”
“阿拉·古勒最伟大的成就是为上百万人保存了这个城市丰富而诗意的视觉记忆。每次我细细观看古勒的伊斯坦布尔照片时,我都会有一种奔回书桌去写这座城市的冲动。”
这边有帕慕克、阿拉·古勒等人慨叹奥斯曼帝国的衰亡,那边厢却有人在纪念拜占庭帝国曾经的辉煌和覆亡。2008年,俄罗斯为纪念拜占庭(东罗马)帝国亡国555周年推出了电影《帝国的灭亡:拜占庭的教训》,在欧洲引起了很大反响,除了借古喻今还有就是无限的缅怀、慨叹。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就是这样充满了浓浓的历史沧桑感。
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民族英雄、“国父”凯末尔离世80多年了,虽然他当年提出的一些诸如淡化伊斯兰教在社会生活中的统治地位、西方化、世俗化的改革举措被部分复辟,但现在仍受到土耳其人的普遍尊崇和纪念,城市农村时常可见到其画像等纪念物,因为他的贡献实在非常大。奥斯曼帝国贸然选边站与德国结盟参加一战,失败后与奥匈帝国一样被肢解,苏丹已经被迫在极为不利的《色佛尔条约》签字接受协约国制裁,正是凯末尔领导的新组织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在寻求到苏俄帮助下,推翻了不平等条约,这才使得土耳其逃脱了被压缩在北方狭小、贫瘠地区,丧失西南部爱琴海沿岸、伊斯坦布尔等几乎全部最精华地区的更加悲惨命运。
古今中外历史多次证明了这个道理:骑白马的人不一定是王子,主张“穿西装”、“全盘西化”,与是否就是“土奸”或汉奸没有多少相关性,依据历史经验“大数据",主张的人反而很可能是最大最有效的爱国者,而反对这些的人或许不能称其为卖国,但往往可能会在祖国走向文明进步、繁荣富强过程中起到阻碍作用,以“爱国”的名义。
【3】海峡与城墙见证过的峥嵘岁月
在古代画作、老照片中,博斯普鲁斯海峡、金角湾中总是商贾云集、船帆如梭的繁荣景象,布满带有风帆、船桨的老式商船、划艇穿梭往在来。如今这一带依然繁荣,但主要是游船,大型货船不多,看样子与中国许多著名老码头的演化情况类似,大型货运码头已经远离城市中心地带了。现在建跨海峡大桥不是难事,500多年前两位欧洲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都曾经应奥斯曼苏丹邀请研究过建桥方案,1502年达芬奇还完成了设计草图,但因时代的局限未能付诸实现。
本趟游船线路是从金角湾口的码头往博斯普鲁斯海峡行驶到第一座跨海大桥(德国帮助修建)再折返,海鸟伴船、风光旖旎,沿岸经过或可远眺一串著名的建筑:多尔马切宫、塔克西姆广场、奥塔克伊清真寺、少女塔、老锡尔凯吉火车站(昔日著名“东方快车”的终点)、希拉甘宫(现凯宾斯基酒店)、托比卡宫、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贝勒贝伊宫,以及众多不知名的优美建筑,许多老建筑的过往历史都涉及或精彩或凄婉的故事……
所有这些历史故事中,影响与场景最大的无疑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这一历史事件。其它地方城陷国破的时刻都是很悲壮的,为什么君士坦丁堡的那次尤其为后人念念不忘、“津津乐道”呢?
如果放弃海路,转而进攻陆地,就必须要突破西边的城墙,然而这些城墙经过拜占庭多年经营当时就以其高大坚固、多层次防护设计而闻名,几乎是坚不可摧的。茨威格是这样描述的:“......今天爬满常春藤的残余遗迹足可以证明当年石块的坚固力量。这座用平行的两层和三层建筑起来的气势雄伟的城墙,一面有凹形的眼口和雉堞,前面有护城壕,还有方石垒起的坚固望楼守卫着。一千多年来,历代皇帝都要把它加固和重修,因此它也就成了不可攻克的标志。”
最后导致千年帝国古都被攻陷的最直接原因有二:
一是跳槽转投奥斯曼的匈牙利人乌尔班新发明的超级大炮:体长5.2米,重17吨,每次发射的炮弹都有680公斤重,发射时可以轰垮城墙。当时城外的一名亲历者写道:“火药被点燃后,瞬间就发出了一声骇人的巨响,脚下的大地猛烈颤动,然后是恐怖的、雷鸣般的爆炸声,火焰炙烤着周边的万物,难以置信的力量驱使着炮弹呼啸破膛而出……”
第二,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管理混乱和疏忽:战争进入白热化时守城方乱中出错竟然忘记了把一扇叫做凯卡波尔塔的不起眼小城门锁上,被土耳其人发现并一拥而入,顿时改变了战争的进程。这是持“细节决定成败”论者最好的煲鸡汤原料。
伊斯坦布尔许多还埋地下的的古迹依年代分层次:古希腊、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各时期
拜占庭军队中披甲胄骑兵是古代的装甲兵,曾经拥有当时最最为精良的装备。
【4】“东方快车”的旧时光
Express)的终点站即是伊斯坦布尔老锡尔凯吉火车站。那时跨越洲际火车远途旅行的商业服务还没有出现,一位比利时商人受到美国火车公司夜行卧车的启发,成立了提供餐点、卧铺的国际豪华列车公司。
1883年,首个跨欧亚的“东方快车”从巴黎开出,途经慕尼黑、维也纳、罗马尼亚、维也纳、塞尔维亚,最后到达伊斯坦布尔,它以提供奢华设施和尊享服务而闻名遐迩,迅速成为欧洲上流社会旅游与社交的场所,时至今日,东方快车已经成为了充满浪漫异域风情旅行的代言词,是人类铁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遗产。
起初对列车的设计规划开启了豪华远途列车的时代
1974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1974版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
网络游戏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在126年运营史上,东方列车成为了许多历史事件的见证。英国“侦探小说女王”(兼考古发烧友)阿加莎·克里斯蒂曾经常驻在伊斯坦布尔的酒店里完成了其代表作《东方快车谋杀案》,该小说是根据一桩轰动欧美的真实案件编写,推出后迅速风靡,被多次改编制作为电影、电子游戏,其中1974年版本的同名电影最为经典。
Express”充满了昔日老欧洲的味道。
问题来了,本来Orient这个本身词(根)并无贬义,但自从1970年代美籍亚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在其《东方学》(Orientalism)研究中对相关问题的历史沿革给出深刻分析后,在种族问题上十分讲究政治正确的美国学术界,渐渐流行用East替代Orient了,他们认为
2016年,在部分反种族主义亚裔人士的呼吁下,美国联邦法律禁止使用oriental称谓。这大致类似于中文里“小姐”、“专家”之类词吧,原本没有贬义,但由于常常在一种暧昧的语境使用,渐渐变了味儿。
联想到一个有些相关的话题,如今中国国内一些新开设的店铺、商号,喜欢用“XX远东有限公司”,每次看到我都有怪异又好笑的感觉:这明显是模仿从前殖民地时代的某些名称,殊不知,称东亚、中国为远东,这纯粹是欧洲人角度,现今那些以本国人为目标客户的商号也沿用这个名称,自己称呼自己何来“远东”之说呢?按照上述美国法律严格维护“政治正确”的思维,那就是体现出些许殖民地心态了。
候车大厅现仅作为托钵僧旋转舞表演场馆
昔日的东方快车,那个作为工业革命时代中浪漫优雅的旅行方式的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如今身处老城区黄金地段的锡尔凯吉火车站落寂的状态,一方面让游客享受了怀旧的体验,但另一方面不免有些为它的前途担忧——伊斯坦布尔人会继续长久保持老车站的旧貌,仅仅作为一处没有多少现实利益回报的历史遗迹使用吗?心里面不禁默默祝愿:希望这般历史遗迹能够尽量保持,留住远逝岁月的痕迹。
一战与二战时期德法签署协议的福煦车厢在二战后期被炸毁
小说《东方快车》封面
【5】繁华如昨大巴扎
伊斯坦布尔最有名的大巴扎位于东罗马帝国时期的君士坦丁广场至狄奥多西广场一线的北侧,距离竞技场、锡尔凯吉火车站都不很远,市场建筑本身是五百多年历史的大号古迹,如今仍然是繁华的大型集市。

即使在大巴扎这种地方,也很少见着这样浓郁民族特色的服装者,看起来像是为了助销举动。
宗教场馆、商业场所都需要人流(量)支持,所以两者靠近是普遍规律,伊斯兰地区大城市也如此,清真寺附近往往会建有大巴扎集市,许多清真寺的财政收入有来自大巴扎的商铺租金。这个大巴扎附近就分布有鲁斯坦·帕夏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巴耶赛特清真寺、新清真寺(名字起得吃亏,其实已有400年历史了)。
伊斯兰教传统很鼓励经商,苏丹穆罕歌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后不久,即着手建设这个巴扎,苏菜曼大帝时期再次扩建。入口大门和内部拱廊上,浓郁奥斯曼土耳其风格的装饰非常漂亮,拱廊顶上的彩绘丰富多彩,铺位大部分都是室内市场,建筑由众多穹顶和拱廊组成,全部是地面层,占地面积超大(约5万平方米)。比起埃及等地纯正伊斯兰生活习俗的集市,这里的商品更贴近华人的需求,最多的是玻璃器皿、瓷器、服装箱包、地毯、丝织品、金银器、木器,中东地区工艺品的显著特点是色彩缤、重口味,
大巴扎周围的小巷也看着也充满民族特色,遗憾没有时间细逛了,希望后会有期了。
【6】远逝的风华:赛马场与皇宫
拜占庭赛马场遗址现仍然是市民休闲活动中心
Great
Theodosins)从埃及卡鲁那克神殿夺来的方尖碑,以及从希腊德尔菲神庙搬运来的的青铜蛇形柱。这是两个大有来头的历史文物,体现了拜占庭与古埃及、希腊文化继承上的渊源关系。
在约公元前2700~公元前2371年期间的苏美尔文明乌尔城邦遗址发现的驴拉战车石刻画
美国经典历史电影《宾虚》中表现的古罗马式战车比赛。
上部方尖碑
上的是3500年前古埃及象形文字
拜占庭赛马场原址处的圆顶亭子是一战之前德国(奥匈帝国)皇帝拉关系送的礼物,如果奥斯曼帝国当年不与德国结盟参加一战,或许结果不会糟糕得这么严重。
埃及的古老方尖碑已被欧洲国家抢走了一些,目前遗留卢克索神庙的这个方尖碑建造年代大约是3400年前。
美国政治心脏华盛顿国家公园中央的仿照古埃及方尖碑样式的国父华盛顿的纪念碑
拜占庭赛马场遗址上仍遗存的来自古埃及、希腊方尖碑与蛇形柱,体现了其文化认同的渊源关系。
蛇形柱:原名普拉提亚三脚祭坛,是用青铜剑戟溶化后铸造而成,现在希腊德尔菲神谕遗址还可以看到了另外残留的部分能与之对应。这座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祭坛,是为了庆祝希腊人在波斯战争的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波斯人而建,所以代表胜利的寓意。
现仍存在于希腊德尔菲神殿遗址的蛇形柱部分,与被拜占庭人搬走到此地的原本是一个整体。
新旧两个奥斯曼皇宫
这样对比起来,从皇帝可享有不受约束的绝对权力视角看,奥斯曼土耳其等帝国的体制文化,有些方面还不如两千年前的古典希腊罗马先进呢!(参见.:【8】“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建于15世纪的托普卡帕宫(老皇宫),沿用到了19世纪,特点是充满伊斯兰与突厥文化的风格,地势比新皇宫高一些,也不像其它许多皇宫那样讲究气派有中轴线,但总体感觉豪华不输新皇宫而且更舒适宜居。所处位置在金角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马尔马拉海交汇处,凭海临风,容易让人心旷神怡。
但这里多年历史积累下来的宫廷秘史却让人产生阴森、残酷的感觉——历史是常常相似的啊!
托普卡帕宫内被保留的基督教之东正教教堂。奥斯曼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对待异教徒还算比较宽容的,保留了部分东正教教堂,能有这种情况,部分原因在于东正教继承者俄罗斯施加的影响。

皇室使用的中国瓷器,当时是高档奢侈品
【7】帝国的华彩:大教堂与清真寺
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325年,后经战乱受损,公元537年重建完工(查士丁尼皇帝,Justinian,公元527-565年),它被认为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世界奇迹之一,它作为基督教堂存在了916年,后被改建为清真寺存在了481年,自1935年起则是博物馆。大概是因为久负盛名,后来世界其它地方陆续出现了许多教堂都采用这个名字。圣索菲亚(Hagia
Sophia),“智慧之神”的意思,延续了古希腊神话文化。
这座距今1500年前的建筑奇迹,以砖石结构为主,主厅面积约长100米*宽70米,顶点高约60米(超过了著名的罗马万神庙),中央穹顶直径33米,是世界上少数最大穹顶之一,由4根55米高的巨柱支撑,大量采用了大理石并沿用了多种希腊风格柱式,还创新出现一种特有结构——拱劵,利用帆拱(一种三角形球面结构,像三角帆而得名)将一个圆形的穹顶建在一个方形的基座上。它的存在使整栋建筑物体型高大、坚固。拱券具有良好的承重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它的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柱廊上方的幕墙与中央穹窿圆顶基部环绕排列着数量众多的窗户,当地信徒中有流传说这个中央大穹顶是漂浮着的,这种神话大教堂的说法大概是因为,在阳光照射下,绘有宗教内容的壁画的半圆形穹顶犹如在空中飘荡,营造出一种虚幻飘渺的神秘境界。在主大厅周围建有几个体量依比例缩小一些的附属厅堂,以主大厅为核心环绕扩张,使得整个建筑更显得宏伟。总之,大教堂不仅只是体量大,而且具有相当高的技术含量。
现在在外面看,这座大教堂及其若干辅楼的组合有点儿像是一座蒙尘、雄浑的山丘,进入内部就更能感受到雄伟气势了,估计如果不加广角镜头是很难拍摄出上下全景的。尽管岁月的风尘已剥去了历史记载中大教堂当年的瑰丽,但至今仍然让人惊叹不已:不仅在于它庞大规模、恢弘气势、创新的建筑技术、精良工艺,更在于它能够在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长河里,保持在兵燹浩劫、地震活跃区屹立不倒。
1453年后圣索菲亚大教堂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被改建做清真寺,而且“难能可贵”的,也或许因对罗马遗物心存敬畏,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将教堂改成清真寺时没有铲除异教徒的壁画,只是用灰泥覆盖上。
【8】“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这是在西方和环地中海地区广为流传名言(诗句),而“光荣、伟大”之类的主观形容词似乎并没有流行用在也曾经武力强大到无敌、疆域辽阔的蒙古帝国与欧洲一些征服了古罗马的蛮族帝国身上(自己后裔除外)。对比一下很容易理解、认同这种情况,除了一时的疆域、军事、GDP指标之外,那些具有穿越时空力量、促进文明进步的文化因素才更有历史价值,包括哲学、艺术、政治思想、科学、工程技术发明等等,所以这也是地域狭小、GDP总量与军力长期偏弱(相对于敌手波斯帝国)的古希腊能够长久“光荣”的原因,而有些强盛一时的帝国因普遍被认为其对文明进步的破坏远大于贡献(丝毫没有贡献好像也不容易做到)而无缘太多美誉。
意大利语版本的维特鲁威《建筑十书》
古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安东尼奥?派阿斯就曾经说过:属于国家的资产,若花在没有必要的场合,则是最卑酃的行为。尼禄皇帝把自己的府邸修得豪华一些,就曾经引起元老院的批评。这些现象与观念的形成不是因为古罗马皇帝们的私德水准和自律性高,而是因为古罗马延续了些许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度的传统,由元老院、公民民主制对皇帝权利进行制约,因此皇帝无法随心所欲地营造自己的皇宫安乐窝。这是这与同时期东方皇权的绝对权力差异很大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