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古城泰州的建筑特色

(2014-05-07 17:55:28)
标签:

泰州

古建筑

建筑特色

                                  凤凰古畔·祥泰之州   
                                ——论古城泰州的建筑特色
     泰州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距今已有2100年的建城史。悠久的历史文明造就了它的辉煌蓝图,形成其极具地方特色的居民建筑和历史街区的古城风貌。
    引用一本书上的描述,泰州的建筑特色即“黛瓦灰墙青砖地,前厅后堂轴线排;屋面弧弯瓦头翘,举折平缓用粗材;抱梁荷墩巧雕刻,堂屋穿斗厅屋抬;楠木柏木材质优,只油不漆色和谐;方格窗芯木柱础,落地屏门隔可开;柱头卷杀方木椽,仿木砖雕饰门外;门前石鼓八字墙,砖磨照壁显气派;封闭宁静遵定制,典雅朴,素讲实在”。其实,泰州建筑特色的形成大都来源于其丰富的历史文明,靠着先人用双手缔造出的智慧结晶,描摹出一代又一代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风花雪月。
    自明清以来,泰州少有兵灾,是太平之州。在社会各界关心与呼吁下,泰州大规模旧城进行改造时,一些珍贵的古建筑,如名人住宅、寺庙等,大多被保存了下来。令人高兴的是,在近年来的文物普查中,泰州又发现了一大批具有文物价值的古建筑。
    泰州的古建筑形式各异、丰富多彩,大体分为城池、历史街区、寺庙、民居、园林、书院、试院、祠堂、民国建筑、公共建筑、桥梁、水井、墓葬、木雕、砖雕、石刻这16种。北京的建筑专家张驭寰先生,曾专程来泰考查其古建筑的特色,并赞许其单体建筑外观朴实,细部处理别具匠心,与泰州地方志上所说泰州人朴实无华的性格完全吻合。
    泰州之所以被称作“古城”,就在于它保留了唐宋的遗迹,配合以明清坊巷格局,加上院落式的传统民居和自然布局的街巷,勾勒出凤凰古畔的无限风光!这里不得不提一提泰州小城一体的空间格局。古人言“穿城千里远,绕郭一水通”,实则也就是泰州的真实构造。泰州城外有草河、稻河、西浦河,城内有玉带河,城中环绕着护城河。整座城市笼罩着水的恬静、素雅,宛如将古老的文化注入城民的每寸肌肤,渗透出光明的雨露!
    这里我主要对泰州的建筑特色之民居做一番浅析。
    一、它的外观简单朴素。泰州明清民居与粉墙黛瓦的苏式民居不同,硬山屋面,盖灰色的蝴蝶瓦。屋脊用磨砖垒叠成一道又一道平行线,精工细作,俗称清水脊。做脊的望砖每块都要加工磨面,抬头望去,宽窄相间,有暗有明。脊头高高地翘起,底座是个长方体,上面加2道弧形,然后最上面再加个圆,就像是天空的太阳与圆月,用大方砖加工而成。早期的脊头,较为简洁,素面无花纹,后来雕刻有暗八仙、蝙蝠、寿桃等图案,再后来不断增高,用磨砖搭起双喜或多寿字形图案,很是气派。正脊当中,俗称龙口,大多数龙口用的是扇形方砖,起初为素面,后来也雕刻有吉祥图案。除大门外,房屋四周砌墙,不开窗子。砖墙用青砖,大多用三顺一丁格式包皮砌筑,俗称清水墙。砖墙很厚,厚厚的砖墙给人以稳固的感觉。
    二、它的结构科学合理。泰州明清民居采用穿斗或抬梁式框架木结构,檩、梁、柱节点紧密配合,坚实牢固,有人称作是“圆作扁做”。柱头有卷杀,柱下垫木础。墙体只起挡风避雨和分隔空间的作用,如果拆去砖墙,能把整个屋架抬走,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地震来临时,地面摇晃,震波传到房子基础,因基础不深,影响较小。有的地基用整砖干摆,砖基间有缝隙,震波来时就会分散。地基上平放柱础,柱础与地基相连但不紧靠,震波传到柱础又减轻了一些。柱础上架柱子,柱子同样与柱础不是一体,震波从柱础传到柱子再减轻一次。  柱子上的梁架,全用榫卯互相扣紧,一般的摇晃不会脱开。所以地震发生时,古建筑质量好的房屋,是比较安全的,最多是屋上瓦片掉些下来,整座房子不会轻易倒坍。我们看到泰州的一些优秀古民居,有的已历经数百年之久,其间也曾有过地震,但木结构仍然完好如初,如无重大天灾人祸,每年进行一次小的维护,再过二三百年,大概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三、它的建筑材料极为考究。泰州明清民居所用砖瓦,大多来自里下河的小砖窑。泰州里下河,是由泻湖平原慢慢发育而成,数千年来,黑色的土壤里,含有不少有机物。这种下河的土壤,不粘不松,是做砖瓦的最佳天然材料。经过几百年烧砖窑师傅的摸索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烧制青砖黛瓦的经验。他们从荒地或河床挖来泥土,用几十道工序,对泥土加工制作,最后放入高温窑炉火烧,出来的砖瓦,色调一致,规格相同,强度高,耐腐蚀,是建房的上等材料。过去大户人家建房,都要到下河溱潼、戴窑一带包下几座砖窑,专门定制砖瓦。建房用的木材都是从上江(湖南、江西、云南等地)运来的杉木、楠木、柏木等优良木料。这些木材,强度高,韧性大,抗腐蚀,至今泰州仍有不少楠木厅、柏木厅,税东街明清住宅就有一座楠木厅和一座柏木楼。
    四、它的装饰实用精巧。泰州明清民居看不到雕梁画栋,也没有特别精雕细刻的部件。但大门外大多装刻有花纹的石质圆形或长方形石鼓,石鼓之上安大门,防潮又防盗;门前的屋檐下,用青砖磨成仿木椽的砖砌体,左右两边建有八字形墙,以增壮观,门对面照壁上有较为精美的砖雕。两侧山墙的垛头、博缝及后檐出跳,也都用砖磨成道道内外弧的曲线,精致而又素雅;厅屋前檐下是把望砖磨成与弯椽配合得极为精确的轩廊,抬头望去令人赞叹不已,其制作所耗费的人工和材料可想而知;还有那梁架上的短柱与蜀柱部位,不是简单地用几根短木,而是安装高浮雕和透雕雕刻成荷叶墩、栌斗、山雾云、抱梁云构件,不仅能满足结构上的要求,又恰到好处地进行了装饰,真可谓两全其美,别具匠心。
    五、它严格遵守封建定制。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规定:“凡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有斗拱,饰彩色。”现有泰州明清民居,最早建于明代中期,距颁布定制已150多年,但这里的居民建房仍然严格遵守定制,不论主人官阶多高,资财多富,一律三间一进,结构五架梁。为增大室内的进深,就在五架梁前后加一个轩廊或一个单步梁,没有一间是七架梁的实例。但五架梁的梁架粗壮惊人,远远超过结构需要的许多倍。这可能是由于制度只规定了房屋梁架的架数,没有限定用材的粗细,房屋的主人就以此来体现自己的身份与富有。也正因为梁架用材粗大,几百年过去了,仍然相当坚固。这明初的规定一直影响到清代中晚期,在清代泰州建一栋住房还是五架梁、三间房,即便建五间的也是在三间房的两边各接上一间套房,上面的屋脊也是当中三间与旁边的一间各有不同,反映出泰州人自古以来办事从不乱来,自行其是,表现在建房上,长期遵守规矩与定制。
    六、它能适合自然环境。泰州冬冷夏热,所有民居的主体建筑一律朝南而建,冬暖夏凉,民间有“有钱要买朝南住”的俗语。三间一进,少则三进,多则五进、六进,最多的达七进,从前往后建在一条中轴线上,有的两条轴线,最多的还有三条轴线。如涵西街吴希彭故宅,现在仍保留有三条轴线。泰州这里不像北方,很少见到四合院民居,不在前后两进之间的东、西两侧建厢屋。大概是东西向的厢房,冬天冷夏天热,不适合居住。而是在前后两进之间,用两道围墙相连成小天井,构成一个又一个小院落,自成一体。天井小,占地少,但能够满足采光、通风、排水的各方需要。每进之间可分可合,前后相连而又各自独立,封闭中更显得分外宁静。
    七、它注重以人为本。20多年前,泰州受江苏省文化厅的委托,举办过一期古建筑测绘培训班,对泰州一些明代建筑,进行过初步测绘。从当时调查实测的数据得知,泰州明清民居面阔在11至14米之间,进深为6.4至9.6米。面阔与进深的比例约为1:0.6至0.7,前檐高度在3至3.6米,脊檩高都在4.2至5.8米。这种规格的民居无论空间的大小和尺度的高矮,都与人体比例较为恰当,人们生活其中舒适自在,人是房屋主人的地位特别鲜明,人与房以人为本。但由于经济条件的不同,有的民居很矮小,特别是现代人看来,住在里面不舒适,如五条巷里的大多数民居,又矮又小,不属泰州古民居的主流。
    八、它的格局封闭内藏。泰州民居一般自成一体,俗称“各家归各家”。相邻两家各有各的山墙,大门对面有的砌有照壁,挡住门前的空间,不让人远处看见,大门一般并不高大,往往在住宅的东南方,只有一小间,看上去并不起眼。进入大门后,迎面是影壁墙,当中设个砖雕佛龛,或是个大的“福”字,进了门也看不到里面。只有再往前走,过了影壁墙进入仪门,才能看到里面的厅屋。厅屋当中后面步柱之间,安装8扇屏门。在厅屋里看不见后面堂屋。古民居的墙上,极少开窗,四周更是筑起高高的围墙,把整座建筑完全地封闭起来,内部藏匿起来。
    种种的一切都彰显出泰州民居“集明清居民之佳构”,本着古朴、壮实、素雅、封闭的“泰式建筑”特点,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其实,不仅仅是民居,其他的泰州建筑也都充斥着浓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给世人带来无限的审美快感与反思,推动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昭示着整个国家的未来!希望我们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并传承这种文化,感染每个胸怀志向、渴望明天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