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瓶阳光(阅读与答题)
(2013-12-14 22:08:15)
标签:
校园 |
分类: 阅读 |
半瓶阳光
王清铭
阅读要点
A 阅读答题方法:从文中找答案。
1、
2、
3、
B 反复多看原文。
C 描写方法:人物描写(动作、神情、外貌、语言、心理等)、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等)、景物描写(动态与静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D 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反语、设问、引用等。
E 答题要简单、准确。
这是春天一个明媚的早晨,树叶上的露珠眨着眼珠,正探头打量这个新鲜的世界。
屋前的空地上,女儿站立着,像一棵小树。黑色的眼睛眨巴着,她伸出手,不时往空中
轻轻一拈。阳光镀亮了她仰起的双颊,仿佛有两朵小红云飘到她脸上了。
“孩子,你在做什么?”我走过去。她向我一摆手,说:“别过来,我在捉阳光哩。”“捉阳光?”我十分好奇,“阳光捉得住吗?”“能!”她手指向不远的地方,那里放一个小玻璃瓶,在阳光下闪射着柔和的光芒。
“我捉了半瓶子阳光了!”说话时,女儿的眼神很亮。我走近一看,早晨的阳光刚好照亮半个瓶子,这就是女儿所捉的半瓶子阳光了。
我走到她身边,问:“你怎么知道你抓住了阳光?”“知道。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我往远处望,前边的一条小河真的泛起明亮的阳光。“抓到阳光时,手会暖暖的。”女儿边说边把手上的阳光轻轻放进小瓶子里
我伸出手,手心果然有一点暖意。难道我也抓住了阳光了?我童心大发,兴奋地叫嚷起来:“我也捉住阳光啦——”
我在屋内埋头工作,突然发现一束阳光正悄悄地向我靠拢。挺直腰,我看见女儿正拿一面小镜子往屋内反射太阳。看见我从书堆中仰头,就冲我摆手,说:“爸爸快看,阳光走到我们屋里来了。”
她的手一颤动,镜子里反射过来的阳光就满屋子游动了。有几缕顽皮的光线跳上我的书桌,倏地钻进我敞开的心里来了,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波光潋滟的。
太阳渐渐落山,阳光暗淡了。女儿守着那个瓶子,看见我走过来,她幽幽地说:“阳光又流走了。”我看到她手上的阳光只有浅浅的一层了。
“爸爸,阳光灭了。”她突然向我喊了一句。阳光灭了?我纠正说:“不是灭了,是太阳落山,阳光暗了。”“不!阳光是灭了。”女儿很倔强,“阳光是灯。”
天暗了,我拉亮了屋内的灯,突然想起女儿所说的“阳光是灯”的话,觉得这满屋子的灯光也是阳光了。坐在电脑前,我写下了华兹华斯《彩虹》里的一句诗: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选自《读者》2006年第6期,王清铭筑文)
【阅读指津】
【阅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是:烘托了环境的美好,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形象、生动,为下文作铺垫。
2.第二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是描写,其作用是:肖像(外貌描写),通过外貌描写,形象地写出女儿天真、可爱。
3.女儿得到捉住阳光的灵感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风走过来,树叶有声音;阳光走过来,水里有亮亮的波纹。”
4.“于是我的心也暖了,感觉体内也有一条河流在流动”一句中,“我”体内的那一条河流指的是: 早已消失的童心,失去的童真。
5.仔细品文中加点的句子,说说它们表现了儿童怎样的情趣。
6、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女儿的两次行动及从中反映出的性格。
行动:(1)捉阳光。(2)反射阳光。
性格:活泼、天真、可爱、开朗。
7、品读第10自然段的文字,说说这一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女儿什么样的心情?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词语:慌忙、小声点。
8、对“阳光是灯”这句话的理解,女儿和“我”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女儿的理解是:阳光是灯,阳光灭了。
“我”的理解:太阳落山,阳光暗了。
6. “儿童是成人的父亲”这句话有什么含义你?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或目的?读了后,你有什么启发?
答:儿童对生活充满好奇,对生活充满幻想,天真纯洁,这是值得大人学习的地方。或者说儿童对生活感受敏感,对生活的体验更加真实,可以影响和感染成人。
升华文章主题,希望像儿童一样,感受生活,热爱生活,寻找生活中的乐处。或者说是画龙点睛,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示例:儿童的天真、无邪会给成年人心灵上的洗涤,让成年人重新感悟到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