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800米故乡
(2014-05-12 17:10:13)
标签:
教育 |
分类: 原创试题 |
800米故乡
苏童
①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系列的问号,什么是故乡?故乡在哪里?问号始终打着,这么多年了,我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②1982年夏天,在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街道上居住了20多年之后,在把4个子女都养大成人之后,我父母乔迁新居,从苏州城最北端的那条老街上继续往北500米,过一座桥,再穿越一条很短很狭窄的街道,左手是我母亲工作的水泥厂,右手的工厂宿舍楼,就是他们的新家。这次乔迁的直线距离,没有超过800米。我从小生活的旧屋,其实就在东南方向800米处,我视线能及的地方。那是很多年来我们家的第一次搬迁,那年夏天,我第一次意识到了故乡这个字眼,可是我所想象的故乡似乎并不存在于这800米的世界里。
③800米的世界,对我们一家,曾经是一种宿命。唯一不同的是1982年夏天的搬迁,让我母亲的这个家族分开了,分开800米,不算很远,但也不很近。这使我母亲在腌咸菜的季节里格外头痛,腌菜的大缸没法搬到新居里去,而且,我母亲特别信任我二舅的脚,认为只有他踩出来的腌菜才好吃,现在,缸没有了,踩缸的“脚”也不在身边,只好放弃腌菜了。搬家也给我造成了一点麻烦,明显大于腌菜的麻烦。我要听从母亲的吩咐,走亲戚,暑假或者春节,每年最起码两次,要走800米的路,回到旧屋去,见过我的外祖母,见过我的大舅大舅母和二舅二舅母,我从127号一个大家庭的一员,变成了一个亲戚,一个客人。这种新的身份让我感到新奇,又很不自在。而我家的房子,由于是公房,已经被调配给了一个陌生的家庭。我好奇地打量过从前的家,非常怅然地发现,那确实不是我的家了,那户人家粉刷了墙壁,改变了房子的格局,也改变了我母亲家族聚居的格局,不是陌生人融入了这个家族,就是这个家族融入了陌生人的生活。
④长辈们的家乡方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让我们这些孩子感到恐惧,就像一个隐私,唯恐给外人听到,可惜的是,这隐私无法藏匿,因为长辈们从不以他们的家乡为耻。扬中岛的方言,听起来接近苏北话,而苏州这个城市的市民文化与上海相仿,地域歧视从来都是存在的,苏北话历来被众人所不齿,尤其是我的姐姐和表姐们,一旦与别的女孩子发生口水仗,必然会因为长辈们的口音受牵连。无论她们怎么强调扬中岛位于扬子江江心,属于镇江地区,镇江地区是在江南,与苏北无关,怎么强调都是无济于事,通常她们得到的回答是,镇江话也是苏北话,不管你们的老家在江南还是江北,反正你们不是苏州人,是苏北人!
⑤我们家的下一代,都为上一代的家乡辩解过,为地理位置辩解,为语音所属方言辩解,出于虚荣心,或者就是出于恼怒,当你为父母的口音感到恼怒时,你如何体会故乡这个字眼带来的荣耀?相反,下一代体验的是一种隔绝故乡和遗忘故乡的艰难。
⑥失散,团聚,再失散,是我母亲的家族在扬中苏州两地迁徙生息的结局,没有土地的家族将永远难逃失散的命运。5年前,随着苏州齐门外大街的拆迁重建,我的大舅和三舅妈都被安置在了别的居民小区。同样的,由于亲戚关系的不可避免的疏远,我甚至从来没有去过他们的新家,我在苏州城里有好多表姐表哥,但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个地方。他们的孩子纷纷到南京来求学,我设法找到他们,把这些年轻的大学生叫到家里来,吃一顿丰盛的晚餐,晚餐过后,接到那些表姐的电话,是致谢的电话,之后,又恢复漫长的疏远,联系中断了。我童年时代热闹的家族圈生活完全萎缩了,家族对于我来说,仅仅是由直系亲属组成,每次回到苏州,我的足迹仅限于我父亲的家我兄弟姐妹的家,甚至他们都不在一个屋檐下生活,每一家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远远超过800米。对我来说,超过800米,故乡便开始模糊,开始隐匿,至此,我的800米的故乡已经漂浮不见了。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中加点词语体现了“我”失落的心情。
B.第④⑤段写了长辈与晚辈对家乡方言的不同态度,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C.从全文看,家的变迁是“我”对故乡模糊的唯一原因。
D.文中所写800米不仅是“我”家搬迁距离的约数,同时也是故乡的象征。
2.阅读全文,请列出能够代表故乡的两种事物。
答: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⑤段中的画线语句。
答:
4.文章中作者具体写出了生活的地方,为什么说“还在想象故乡,发现故乡”?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