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初中语文教科书1992年版和2001年版的比较研究
(2014-03-20 15:38: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论文 |
人教社初中语文教科书1992年版和2001年版的比较研究
以新课程改革为界限,1992年版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是新课改之前使用的,具有编写体系明确等特点,2001年版的是应新课改而生。在不同教学理念引导下,两套教科书在编写依据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这两套教科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10年来语文教育的发展状况,甚至预测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两套教科书并没有因为跨越时间而完全隔断。他们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应该说2001年版本是在1992年版本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和创新,是在改革中力争完善的结晶。
鉴于这两套教科书很难彻底区分其异同,故在以下几方面做以比较来阐述其继承和发展、改革和创新:
一、在编写依据上,这两套教科书更多的体现了相继发展和改革。1992年版教科书是20世纪90年代,在1986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精神指导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2001年版教科书是在2001年我国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但二者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名称上,还表现在二者的定位有所不同,因此,据此编写的教科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教学大纲立足于“以教师为中心”,为教师确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指明教学重要重视的问题,这样一来,教学总的情况是重“教”轻“学”。课程标准立足于“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从课程理念的提出到课程目标的设计,从课程的实施到评价,从教材的编写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围绕学生及学生的生活进行的,因此,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教科书更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心理,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可以说,1992年版教科书是义务教育法精神的体现,落实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上,而2001年版教科书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不但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更主要的是落实在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上。这样,更有利于人自身的发展,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二、在编写指导思想上,两套教科书各有不同。1992年版教科书在“说明”中明确指出编写指导思想: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能力、进行思想教育。2001年版指导思想是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要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基础学力,教材应为学生进行自主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教材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对比可以看出,2001年版教科书在继承1992年版的编写指导思想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这两套教科书都能够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然而,1992年版教科书显示了它的垄断性,把教材看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资源,而2001年版教科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主体,教科书不但是获取知识的媒介,也为开发知识提供更广的空间,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体现。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和创造能力。这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
三、在编写体系上,两套教科书都是综合型教科书,都是以生活为基础,以阅读为中心,都采用单元以篇目形式呈现。1992年版基本框架是阅读篇目、听说训练、作文训练。2001年版的框架主要是两大块: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在这一点上,综合性学习是二者的明显不同。它是新课程中的主要内容,是教科书的一大创新,也是教科书开放性、实践性的体现。并且,每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都围绕一个鲜明的主题,目的明确,是融写作、听说、活动于一身的项目,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既体现了学生做中学、做中练,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综合性学习内容逐渐加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外,1992年版中部分单元中穿插语法知识,而且是有层次的递进,比较系统,在附录中也是谈文体、语法方面的知识,只是倾向比较明显。总体来说是教学有遵循,能够很容易的把握,更方便教师的教学工作。在2001年版中,语文基础知识很少独立明显的出现,大多是贯穿于阅读中。淡化文体知识,把表达方式的学习也渗透于阅读中。注重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整体来说,整套教科书更注重学生对语言、语文的整体感悟,强调体验生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在教科书结构方面,2001年版保留1992年版中部分插图、版印、目录、附录。变化及增加内容有:变“说明”为“写在前面”,增加了课外古诗词背诵和名著导读。1992年版中的“说明”较固定的呈现教科书的编写依据、编写指导思想、学习阶段和内容、每册的编排结构和内容、汉语知识的介绍等,呈现很系统,使人一目了然。但它明显的侧重向老师指示“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强调“教”。而2001年版“写在前面”以信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且语气亲切,把学生当作朋友,把语文学习当作快乐旅行,读着使人心旷神怡,并且只是概观的呈现教科书内容,向学生倡导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变“教本”为“学本”的体现,它侧重向学生显示的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强调学生的主动性。2001年版每册增有10首古诗词,全六册就增加60首,大大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传递了我国古代文化信息,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和文化品味。名著导读部分,鉴于教科书面向全国城乡不同层面的学生,编写者首先介绍选入作品,然后配有精彩片段并作点评,并安排有探究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并能够促进思考。有的名著最后还设有网站,不仅仅读一部著作,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手段,获得更多知识。这样,不但能够加深读的印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在选文及练习设置上,体现出编写依据、编写指导思想的明显变化。这两套教科书,在单元上由1992年版的47单元缩减到2001年版的36单元,在选文总数上1992年版共224篇,其中中国现代文133篇,中国现代诗10首,中国古典名著3篇,外国诗文共14篇,文言文30篇,中国寓言、神话、童话2篇,古诗词32首;2001年版选文共216篇,其中中国现代文79篇,中国现代诗16首,中国古典名著3篇,外国诗文共39篇,文言文46篇,中国寓言、神话、童话4篇,古诗词29首。2001年版保留1992年版的篇目有46篇。2001年版的选文按主题组元,在同一主题下,可以同时收录国内外诗文、寓言、神话、文言文、古诗词,打破了1992年版以体裁、表达方式、文体分类编排的方式,大量减少了说明文、议论文篇目。如1992年版第三册24篇说明文,在2001年版中只保留4篇。在选文类型不变的情况下,篇目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了时代性,缩短了选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也体现了教科书的发展型。1992年版教科书的精品仍然保留,如《春》《济南的冬天》《羚羊木雕》《变色龙》《曹刿论战》《愚公移山》等,另外,增加了胡适、沈从文、汪曾祺、张抗抗、冯骥才等作家的作品。因人设文的情况大大减少了,选文更具有可读性、生活性。而且能够做到中外作品兼容并蓄,增强了对他国、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象茅盾、老舍这样的名家的篇目或保持不变或减少了,而鲁迅的文章不但未少,反而由1992年版的7篇增加到9篇,保留了原来的7篇,增加了《风筝》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由此能够看出,由于鲁迅的作品涉猎面广,多侧面反映时代主题,所以,其作品一直为编写者所欣赏。关于练习的设置,1992年版整套教科书练习分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三部分,并且呈逐步递进关系,理解·分析主要针对课文整体把握,揣摩·运用针对文中词句的理解和运用,积累·联想由课内拓展到课外,或以资料方式呈现,作为丰富视野的内容,或以阅读问题方式呈现,进行相关性练习。在知识与能力训练方面,是兼而有之,比较系统,阶梯层次比较明显。2001年版的练习只有一部分——研讨与练习,这部分练习有结合课文进行词句理解的,但也重在学生的感悟,便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加深体验的练习。
当然,2001年版教科书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它也有它的不足和有待发展之处。如课文提示明显的概括了课文的主题,提示内容有与练习题前答后问得重复现象。部分练习题问题过大过深,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另外,练习中对字词的处理仅在于“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