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读者对象 表达真实自我——中学语文作文无“我”现象谈
(2014-01-02 16:07: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论文 |
明确读者对象
——中学语文作文无“我”现象谈
本文已发表于《语文月刊》2012年第11期,并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初中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现状
当下,学生作文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无“我”,我手写出来的并非“我口”,文中之“我”并非真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同一事件、人物反复用,缺乏“我”感
在学生作文中,同一事件、人物多次出现在不同作文中的现象很普遍,如记叙性作文中“雨中送伞”“夜晚复习中妈妈递上热腾腾的牛奶”“生病被送医院”,这些从小学作文就开始使用的事件,在中学作文中依然频频出现,议论性作文中爱迪生、李白、屈原、鲁迅等古今中外人物的出现率较高。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考场作文中,也出现在平时作文训练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学生在作文中反复使用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既反映出学生对作文的态度,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也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缺乏实感。
二、结构趋同,模式化严重,缺乏“我”思
一般而言,作文的结构既是写作方法(技巧)的体现,也是作者写作思路的体现。一篇作文中所形成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作者自己思考而形成的思路。然而,学生作文中却出现了不同人的作文以相同的形式出现的普遍现象:开篇有题记,开头惯用排比、比喻句,正文采用小标题形式,书信体、多段式、抒情体、秋雨体等等,不同的作文具有整齐的模式,几乎完全被格式化了。
三、 “公共话语”普遍,缺乏“我”说
多年前,有一个关于“雪融化了是什么?”,学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师判错并叫同学们用心记住,答案是“水”的例子。最近,笔者看到这样一个例子:这是一节一位优秀小学语文老师的公开课,时值仲春四月,老师出题“窗外”,请学生观察室外景色并报告所看到的事物。有的学生说看到了长处嫩芽的大树,有的看到了蓝天白云,有的说看到了摩天大楼,如此等等。而老师的回答是,你们都错了,正确答案应该是:“我看到了春天”。这两个看似相反的案例,反映出的实质却是一个:剥夺学生话语权。学生写作文也是这样,多数情况,学生写作文是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为作文而作文,所写的作文是给评作文的老师看的,于是,使用“公共话语”来表达自己就成了需要。这样的写作是没有写作动机的写作,不是真的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的写作。
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考试的功利至上使然,这种训练方式除造成压抑学生作文个性、使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水平提高不大的结果外,更主要的是学生不能表达真我。即便文中出现“我”,而彼“我”未必是此“我”。针对作文中无“我”的现象,笔者提出明确读者对象,以期避免作文中无“我”,从而表达出学生真实自我来。
对策
一、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二、放宽写作,减少限制因素
在作文类型的训练上,一般而言,会兼顾到各种类型,如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但不管是哪种类型,通常的做法是教师指定类型及内容来写作,如命题作文的题目通常限定了写作的对象、范围、主题、内容等因素,这样的写作往往是“结论先行”,不能发挥学生写作的长处,如《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这样的作文题明确的规定了写作主题,这样在选材等方面也都受到了约束。因此,减少限制因素,还学生写作的自由,才便于写出发挥学生自己长处的作文。
三、在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排除功利主义
因写作在中(高)中占有较大分值,抓作文以提高分数便不失为上策,于是就有一些老师挖空心思研究如何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于是模式化的作文如同用同一台机器生产加工一样产生了。这种为考试的作文更是泯灭了学生的写作激情,扼杀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不要说这种训练会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认为距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要求还很远,因为这样的训练不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目的,而是在培养应试技巧,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大忌。对语文(写作)教学,王富仁教授曾说:“我认为语文首先要教给学生说话写作的能力,即运用语言与外界交流的能力,如果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理解语文,语文就必须教给他怎样把自己的思想、感受、情绪等等,借助语言这个载体来表达给对方。(李海林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422页)周国平说:“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笔者认为在写作中提高写作,才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硬道理。学生的周记、随笔比他的大作文要有文采得多就是实证。笔者认为在写作能力和考试技巧二者中,应以培养写作能力为首、为主、为重,具备了能力,是受益终生的,考试自然可以轻松应对。而以训练应试技巧为主的写作,无疑如同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只是权宜之计,而非一劳永逸。
方法
一、结合阅读教学,以文本中的人物为读者
教学中,我们经常说读写结合,阅读教学中文本中的人物可谓丰富多样,有接近学生年龄(经历)的,如《风筝》中的兄弟,《羚羊木雕》中的“我”和万芳,《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我”,《再塑生命》中的海伦海勒等;有写民间艺人的,如《俗世奇人》中的刷子李、泥人张;有些杰出人物的,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邓稼先、闻一多、贝多芬、福楼拜等;有写师友父母的,如《藤野先生》《我的母亲》《背影》《老王》等;有写古人的,如《智取生辰纲》《杨修之死》《范进中举》《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等。针对这些人物,可以采取不同方式来写作,如以自我剖析为主写《范进自述》;以奉劝为主写《杨修,我想对你说》;以尊崇为主写《藤野先生》读后或写《我的偶像:邓稼先》;以忏悔为主写《老王,你是否理解》;以书信为主写《羚羊木雕》中的人物;或者汇聚古代仁人志士写《那些名垂千古的人》等等,当然,还可以换成其他方式来写作。以文本中的人物为读者,是以虚拟的方式来写作,能够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想象,也能够体现出学生对这一人物的理解程度,从而表达自己对所写人物的认识、感受。
二、结合身边生活,以熟悉的人物为读者
写作教学中会有这样的了例子:上课伊始,教师突然把某位学生叫到讲台前,却不说话,或者说些能够激起这名学生强烈反应却无伤害的话,两三分钟后,请这名学生回到座位,然后老师布置这节课的任务,就这名学生的表现、反应写任务的细节描写。学生对这样有实感的写作往往会完成得比较好,而且愿意去完成。无独有偶,下面这个案例也体现出这个方面。这是一节高一议论文写作启始课。一上课,教师就讲述了该班文娱委员不敢竞选校学生会文娱部长的事。教师请全班同学进行有效的劝说。学生感到一时无从说起。教师请文娱委员说说原委。她说了自己的种种顾虑。教师顺手将这些顾虑一一板书。学生觉得有了头绪,顿时活跃了起来。教师请全班同学商讨劝说方案,自己则顺手在黑板上记下学生说的要点。待一致认可。就请一位同学就此方案代表全班同学当众劝说。然后,请全班就其劝说效果分析得失,提出修改意见。接着,教师问大家,因为客观条件限制将表达改为书信,写作有无困难?学生都说没有。教师再问,若代表班级就此事写一篇文章登在后面的班报上,写法有无不同?请大家讨论有什么不同。讨论中,大家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接着,教师请学生将此次写作的状态与以前进行比较,找出不同。学生说此次轻松,有话说,知道该怎么说,自己能发现表达中的问题,自己能修改。教师说,同样都是你写作,为什么有这种不同呢?经过讨论比较,找出了三条原因:①知道自己要解决什么问题。②知道这篇文章是干什么用的,要收到什么效果。③知道读者的具体情况。教师肯定了这三点,并指出:这三点是写一切文章的先决条件,能不能做写作的主人,就决定于是不是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然后问,像本班文娱委员这样不敢向大众推销自己的情形别的班有没有?请大家具体说说。社会青年中有没有?再具体说说表现。最后,请自认为有把握的同学就社会青年的情况给《中国青年报》写一篇稿子,感到把握不大的就针对本校学生的情况给校报写一篇文章;若再没有把握,就给班报写。若再没有把握的,那就直接给本班文娱委员写一封信。谁写得最好,谁的评论是最权威的,这次就请谁来评。(王荣生等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第475~476页)这个案例中的写作内容是学生身边的,读者也是学生熟悉的,加上教师在方法上引导后,写作变得轻松。结合身边生活,便于养成善于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及积累素材,表达自我。
三、结合所见所闻,以有感触的人物为读者
所见所闻,不限于前面所提到的文中的人物,或身边的人物。笔者认为读者既可以是有生命的,能够与作者进行直接对话的生命个体(群体)——人;也可以是能够聆听作者倾诉,与作者进行间接对话的生命个体(群体)(如动、植物,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甚至文章中的某句话),但写给有感触的人,这样容易激发作者的思想,产生表达的欲望。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皮亚杰著《儿童的心理发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第55页)如同样是写妈妈,读者分别是评卷老师、妈妈或者是想了解妈妈的人,写给不同读者的文章在语言表达、称呼、选取事例、文章形式、结构等方面可能都会不同,在这三个读者中,妈妈应该是作者最有感触的人,写出的文章会较另两篇更具可读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一般而言,学生的写作大致可以分为大作文、日记、周记或随笔,大作文是写给老师评阅的,日记是写给自己的,随笔、周记既可以是写给老师、同学、父母,也可以是写给自己的,考虑读者的不同,文章的表达也会有所不同。正如西方谚语所言:“同是热量,可使奶油融化,也可使鸡蛋变硬。”
本文已发表在《语文月刊》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