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解词
长干里是南京古代著名的地名,“干”是古代的一种地理名词,表示山陵之间不甚宽敞的长条形平地,有的慢慢发展成居住区。古长干里的位置,就在南京城南,大致包括今天秦淮河以南到雨花台一带。这一大片区域,又被分为大长干、小长干和东长干,而“里”则指代居民区,汉代的基层组织就叫“里”或“坊”。
溯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长干里一带已经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地区,也是本地区经济命脉之所在。长干里地势高,雨花台陈于前,秦淮河卫其后,大江护其西,又是秦淮河的入江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长干里一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居住。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池——越城,便是由那位后来“泛舟五湖”的越国大夫范蠡在灭吴之后修建于此的。该城规模不大,据记载周长2里80步,范蠡的住宅也在城内,他也许是寓居南京的第一位名人了。建造越城的目的是凭借高地势扼守秦淮,以及遥控不远处的入江口,因此它是一座军事色彩浓厚的城池。
长干里之所以闻名于世,屡屡被文人学士所歌咏,不仅由于它是古越城所在,又是繁华的商业区,而且还由于它是南京佛教中心。南京最早的寺庙“建初寺”就位于此。它建于录吴赤乌四年,目的在于安置西域僧人康僧会和他带来的佛骨。建初寺中的阿育王塔,就是放置佛骨的地方。
长干里住过好几代名人。东吴谋臣张昭,晋代大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都曾住在这里。唐李白、杜甫、杜牧等大文豪都游历过长干里,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链接
唐代崔颢所写的组诗《长干曲四首》中的第一首《长干行》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表达出她他乡遇知音的喜悦之情。诗歌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刻画了一对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识恨晚之情。而诗中提到的横塘就是今天的南京市江宁区。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崔晨香
汉语南京
主办:南京市教育局
承办: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协办: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