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链接:紫霞曲社
1932年11月,吴梅先生与南京的甘贡三等人成立了紫霞曲社,大家公推吴梅先生为社长。在紫金山有一处古迹紫霞洞,洞外是紫霞湖,当时南京的许多曲友常到紫霞湖畔游玩唱曲,于是大家把所结之社叫做“紫霞曲社”。紫霞曲社吸收了许多爱好昆曲的青年学生参加,培养了许多昆曲传人。1954年12月,南京又成立“南京昆曲社”,其中昆曲组执牛耳者即为当年的甘贡三先生,成员多达百余人。如今,每周日上午,甘熙故居民俗博物馆内,还有昆曲社的活动。
说字:麈尾,旧时南京的时尚
http://s7/mw690/004hNgEugy6KvMEzNum46“麈”是一个形声字,从鹿主声,古书上说是鹿一类的动物——驼鹿,俗称“四不像”。古人用这种动物的尾毛制作的一种手持物,叫做麈尾。麈尾可以拂灰,也可以扇凉。东晋名士王导在《麈尾铭》中有“勿谓质卑,御于君子。拂秽清暑,虚心以俟”;北宋欧阳修《和圣俞聚蚊》也有“抱琴不暇抚,挥麈无由停”之说。但是,麈尾不是拂尘,更不是扇子,那是魏晋时期清谈家经常用来拂秽清暑、显示身份的一种道具。《世说新语·容止》中有这样的记载:“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说崇尚清谈的王衍长得清丽脱俗,经常拿着一支用白玉做柄的麈尾,他的手臂也像玉一样白皙温润,与麈尾柄都无分别。其后活跃在南京的六朝文人,也多喜持麈尾清谈,以示品性高洁,麈尾也就成了清谈的雅器。“麈”和“尘”的繁体字“塵”字形相像,要注意区别。
话句:吴梅与《顾曲麈谈》
http://s1/mw690/004hNgEugy6KvMGTuaAb0吴梅(1884-1939),江苏吴县人,是我国一代曲学宗师,终身从事曲学研究,制谱、填词、按拍,一身兼擅。曾在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任教,培养了许多词学名家和戏剧史家。如任二龙、卢前、唐圭璋、王季思、钱南扬、万云骏等,韩世昌、白云生、梅兰芳等人也曾向他学艺。他著有曲学、词学著作多种,《顾曲麈谈》就是其代表作之一。该书分原曲、制曲、度曲、谈曲四章,详细论述了包括散曲和剧曲在内的南北曲的宫调、音韵、作法、唱法诸问题,并对元明清部分作家作品作了评介。在这里,麈即代指麈尾;麈谈,即清谈之意。另外,清谈时执麈的往往都是领袖群伦之士,因此,《顾曲麈谈》书名既典雅,也表明作者非常自信。
南京地方志办公室 黄涛等编写
汉字南京
主办 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金陵晚报社
承办 南京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
协办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互动 金陵晚报官方微信
@金陵晚报 官方新浪微博
投稿邮箱hznj@jlwb.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