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每日一赏002——《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标签:
教育殷梅青名师共同体国画每日一赏图片颜海新 |
分类: 名画赏析 |
名称:《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创作时间:西汉
尺寸:T字形。纵205厘米,顶端横92厘米,下端横47.7厘米
材料:帛画
收藏:湖南省博物馆
名画档案
这幅帛画是当时出殡时张举的铭旌,1972年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画面呈T字形,依据内容和构图分天上、人间、地府三部分。
名画欣赏
1号墓和3号墓内棺上的彩绘帛画,保存完整,色彩鲜艳,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两幅帛画的构图基本一致,全长2米许,均作“T”字形,下垂的四角有穗,顶端系带以供张举,应是当时葬仪中必备的旌幡。画面上段绘日、月、[2]升龙和蛇身神人等图形,象征着天上境界;下段绘交龙穿璧图案,以及墓主出行、宴飨等场面。整个主题思想是“引魂升天”。我们这里欣赏的主要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
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人死后灵魂升天或下地狱的说法,当时的人们对天国充满了理想化的幻想。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现了一件“非衣”帛画。画面完整,形象清晰,呈T字形,画面内容也依T字形的横幅和竖幅划分为天国、人间、地府3个部分。



帛画中段画人间世界。华盖与翼鸟之下,是一年老贵夫人的侧面像,老妇人身着锦衣,在小吏侍女的跪迎服侍下,拄杖前行。据考证,这位老妇人就是墓主人利仓的妻子。在老妇人前面,有两个戴鹊尾冠的男仆跪地奉迎。其下画一厅,设有壶、鼎、钫及重叠的耳杯之类的酒食具,其中又有一个大食案,上面铺着锦袱,左右侧各有三人拱手而坐,另有一人站在一侧。从这段图来看,似乎没有主人,意思可能是主人将离开家园,家人设宴送别,或表示主人离世后家人设案祈祷,总之,都是祝福墓主人早日升天的意思。

这幅帛画,天上、人间、地府相互贯通;神、人、兽互为关联,奇谲瑰丽,蔚为壮观,透出浪漫奔放的气势和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执著追求。从这幅画中,我们可能看出西汉初期由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念转化为对神的无限崇拜。强烈的对比是这幅帛画的一大特色,不单单是从上述的三个层次上的对比来看,从颜色上我们也可以感觉到。
作品用淡墨线和朱砂线先起画稿,再用矿、植物颜料平涂和渲染。在色彩的运用上,整幅帛画以暖色调为主,较多使用了红、黄、赭等色,其中又间施白粉,采用平涂加渲染的着色手法。其改变了战国帛画略施薄彩的手法,使用了朱砂、石青、石绿、藤黄及银粉等绚丽丰富的着色材料,其中又以楚汉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红、褐为基调,使画面显得色彩浓烈多彩,富丽华贵,庄重典雅。
此外,这幅画中的人所居住和活动地方的狭小与神怪充斥的世界的无边无垠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神怪的空间里,各色各样的奇幻的形象、飞动交叉的线条加深了这个空间的神秘感和不安定感,而在人间,所画的因是生活中的情景,显得平稳、真实,既生动又得体。
在线条的应用上,墓主自额上至下颚以一笔勾勒,挺劲流畅,人物的面部和衣冠,画得精细、准确,龙、帷帐等,则画得粗犷、豪放。
这件“非衣”帛画的想象力丰富,几乎采用了所有有关天上地下的著名神话传说故事来丰富画面,描绘的技巧高明,造型生动准确,用色考究,在古代绘画中是罕见的。
整个帛画大胆地运用了强烈对比的表现手法:
其一为楚汉思想中生与死的对比。帛画表现了“引魂升天”的主题,以宏大、壮观表现祭祀、升天等场景,这种生与死的强烈对比很好地烘托出了楚汉思想中视死如重生,祈求人合一的思想。
其二为动与静的对比。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天上、地下烈的动势与人间静穆景象的对比。天界日月同辉、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的动势,地下交织升腾的巨龙反衬出墓主人升天时的庄严与沉着。
另外,高度的装饰性和写实手法相结合,也是这幅帛画艺术上的一大特色,整个帛画虽然依然带有浓厚的装饰意味,但从其表现技法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两大技法形式白描与重彩,在西汉已逐渐走向成熟,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绘画日渐写实的风格趋势。
后世影响
◎两千多年前的作品,能集生动的形象、丰富的内容、精妙的技法于身,实在让人叹为观止。以纵横驰骋的想象、奇妙精巧的构图、生动神的形象、细腻多变的线条和艳丽丰富的色彩,是为前所未见的绘画杰作。
◎该画内容极为丰富,表现手法精妙而协调,它以其精湛的艺术成就打破了唐代张彦远认为的“古画皆略,至(卫)协始精”的看法,填补了汉画的空白。同时,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又影响和造就着后世艺术家的崛起。
◎2002年,马王堆一号墓T型帛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成为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