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史诗戏剧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剧作家、导演:贝.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的“史诗戏剧”理论
他所讲的“史诗戏剧”有两层含义:
(1):强调舞台演出的“叙事性”,反对其“戏剧性”,试图以此推翻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的戏剧观念。(黑格尔上承亚里士多德《诗学》,将“诗”分为叙事的、抒情的、戏剧的三大类,并指出戏剧是叙事诗的客观性原则与抒情诗的主体性原则的统一。布莱希特要使戏剧回到史诗的叙事性,就是让人在看戏时不要被“戏剧性”所吸引并与之共鸣,而是像阅读史诗一样边看边想,与舞台上的“戏”保持着客观观察、思考的“距离”:演员也不要进入角色之中,对自己所演的人物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评价的态度。这就叫“间离效果”。
(2):强调戏剧要像史诗那样表现重大社会、历史事变及其规律,特别要揭示出社会、历史及人所依附的经济、政治关系是可以变动的,表现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主观的“态度”和“行动”,而不是客观地去“模仿”。
这时20世纪“革命戏剧”的理论源头。
布赖斯特用这两条标准去要求演员、导演、剧作家以及舞台美术、音乐设计等,发动了戏剧的大改革。
他编写的剧本也极力体现“间离”的意图:《三毛钱歌剧》,为防止观众被“戏”的魔力所吸引,便不时从舞台上方吊下一块牌子,插进说明,打断剧情。
这一套所谓“间离效果”之说,至今解释混乱,未有明其真谛者。
布莱希特史诗戏剧,“间离效果”理论对戏剧发展的影响?
答:对20世纪世界戏剧的发展变化影响甚大。这种影响,从积极方面讲是克服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过度非理性与极端“个人化”之弊端,增强戏剧审美中的理性精神,提高戏剧艺术的社会意义;从消极方面讲是助长了戏剧的政治化倾向与政治说教之风,在试图反叛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同时,也反叛了一些反不掉的客观规律,削弱了戏剧作为艺术的审美意义----------------------破坏了审美效果、把观众“间离”得离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