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启蒙主义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为其做了精神上的准备。
与启蒙主义一脉相承的浪漫主义,则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对新的现实不满、忧虑、焦躁之情的反映。
两者相同点:都是反古典主义,都招莎士比亚戏剧之魂,都呼唤民主、平等、自由之精神。
两者区别:启蒙主义重理性,既可以通向现实主义,也可通向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重情感,则纯然是与现实主义同时发展的一种文学的方法与流派,而且其中还往往掺杂着与启蒙精神相悖之处。
浪漫主义:追求主观情感的强烈表现,不拘格套,形式自由,题材奇特,风格豪迈,故而诗歌为其首选。作为一种思潮、流派与文艺运动的浪漫主义,于19世纪上半叶一度在法国、英国、德国、以至俄国兴起。
法国:
浪漫主义戏剧依旧是法国最盛,代表人物便是雨果。
雨果: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人物,法国戏剧家。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所写的序言,对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进行了有力批判,被称为浪漫主义戏剧的宣言。
《欧那尼》:直到他的浪漫主义悲剧《欧那尼》的演出轰动剧坛,浪漫主义戏剧才算是取得了胜利。该剧反对皇权贵族的政治色彩甚浓,以“情”为主,将政治与爱情奇特地纠结在一起,并将一个由贵族沦为绿林大盗的青年欧那尼作为悲剧英雄,结构上也不守“三一律”的规则。
这些均引起了古典主义一派的激烈反对,但青年浪漫派却热情地支持了此剧的演出,由此形成风气,剧坛都“浪漫”起来。
维尼、大仲马、缪塞诸家之作称盛一时。但不久也就变味,失却了精神的力量。
浪漫主义戏剧在情节上营造多出奇巧之法以吸引人,这些手法一旦使剧情的结构“技术化”而缺乏现实生活内容的支撑,就会使“浪漫”仅仅剩下华丽的外衣。这种倾向当然是与人在精神方面的衰微有关的。
作为浪漫主义之“同胞兄弟”的“情节剧”和“佳构剧”大都有此特征。
斯克里布、萨尔杜的戏剧,多以奇巧而缜密的结构取胜,而在反映现实、刻画人物上却较弱,故被称为“佳构剧”。
英国:
在英国,拜伦、雪莱这样的浪漫主义大作家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其剧本亦不过是一种诗歌写作方式,与舞台演出并不结缘。在浪漫主义戏剧本就不强的情况下,法国传入的情节剧使英国出现了“情节剧的狂热”,“优秀演员正是在表演技艺好而内容低劣的新剧目上面浪费了他们的才华”。
德国
在德国,歌德、席勒成就辉煌,是浪漫主义戏剧的真正代表。在他们之后,也是“因循着情节剧和佳构剧的法国戏剧的套路”。这些都只能是浪漫主义戏剧的末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