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磊)核心素养及课程思政(新人教版必修二)
(2021-04-16 08:59:33)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巢湖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核心素养及课程思政
教材(版本、必修、选修): 新人教版必修二
课题内容 |
学科核心素养及课程思政内容 |
人口分布 |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会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区域认知:掌握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和规律,了解不同区域人口分布状况。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世界人口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刻认识人地关系。 【课程思政】:通过总结人口的分布特点及原因,引导学生了解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树立正确的人地思想。 |
人口迁移 |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会综合分析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资料,了解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的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会分析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了解自己家乡人口迁移的情况,并分析迁移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认识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并理解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经常的一种现象,是人与环境协调的一种体现。 【课程思政】: 通过对教材中列举的典型性的国际和国内的人口迁移的案例,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理解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能够归纳总结并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
人口容量 |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能够通过案例说明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会综合分析地理要素对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资料,了解影响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会估算区域人口合理容量。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会根据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形成当地人口的合理容量,体现人与环境协调。 【课程思政】: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明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为落脚点,从目前存在的严重的人口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保持合理的人口容量的紧迫性并提出应对措施,指出我国必须保持合理的人口容量,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这是对本章知识的总结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
乡村和城镇 空间结构 |
【学科素养】 地理实践力:通过重庆市荣昌区垭口村土地利用结构示意图,归为乡村土地利用类型。对沈阳市中心城区未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图进行观察和解读,培育学生的观察和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思考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分析三类功能区的范围并分析这种布局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用动态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 人地协调观:通过探讨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和措施,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课程思政】: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和责任感。 |
城镇化 |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合资料,对比不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异同。 综合思维:结合资料,分析世界城镇化进程的特点及原因。 人地协调观:理解合理的城镇化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促进关系以及城镇化中出现的问题。 地理实践力:调查当地城镇化的特点及所处阶段。 【课程思政】 运用案例比较的方法,发掘城镇化推进的地区差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图文资料充分认识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导致地域文化的不同。 地理实践力:通过活动“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和保护”,身临其境的感受文化,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增添地理的乐趣。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域文化差异表现形式和成因的分析,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的,树立人地协调观。 【课程思政】 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等让学生讲解不同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综合思维: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某地区或某农作物分布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分析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条件。 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 通过学习深刻理解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观。 |
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工业生产条件差异及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综合思维:运用工业区位理论,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合理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地理实践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总结不同区域的工业及影响因素。 人地协调观:分析合理布局工业,减轻工业“三废”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 【课程思政】 通过学习掌握工业区位选择的方法,理解工业选择必须考虑经济效益、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服务业条件差异及对服务业的影响。 综合思维:运用所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运用服务业区位理论,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服务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合理进行服务业区位选择。 人地协调观:分析合理布局服务业,促进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课程思政】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主要的服务业类型及布局的区位因素,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某地服务业布局的特点,并对其布局做出评价,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
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不同区域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特征,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案例图表等资料的阅读分析,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通过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掌握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并且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问题进行分析和模拟设计,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分析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需要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差异,培养学生区域工程建设需要因地制宜的科学发展观。 【课程思政】 通过青藏铁路和我国西部山区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引导学生了解国家西部大开发,关注祖国落后地区的发展,增强学生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 |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以某区域为背景探究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综合思维: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掌握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实践力:引导学生运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实际生活中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锻炼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不同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影响不同,培养学生树立发展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精神。 【课程思政】 通过“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案例引入,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学科素养】 综合思维:通过读图和合作探究分析,学会判断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的方法。对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培养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人地协调观: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方法,感悟人地关系,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 地理实践力:开展小组合作、课堂小游戏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堂活动,增添地理的乐趣。 【课程思政】 运用视频、文字等图文资料,让学生认知到目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和方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意识。 |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知道并深入了解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及意义;知道我国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并通过法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综合思维:理解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 人地协调观:拥有主人翁精神,拥护国家政策,遵守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地理实践力:通过辩论赛、角色扮演等方式,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课程思政】
|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
【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通过观看视频、理论学习、合作讨论让学生掌握我国近期开始实施的国家发展战略,学会用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 综合思维:通过思考我国如何维护海洋权益、限制开发是不是等于限制发展等问题,培养学生学会用动态的、多角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 人地协调观: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思考如何推动区域又好又快发展,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地理实践力:角色扮演、合作探究、概念辨析等活动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地理实践的能力。 【课程思政】 通过展示全球土地荒漠化的现状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事实、生物多样性减少的数据和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