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373《蔡澜说书法》2022-27

(2022-07-01 15:16:53)
分类: 读书在线

读书笔记之373《蔡澜说书法》2022-27

《蔡澜说书法:静下心来写写字》,作者:蔡澜,微信读书。

这本书是作者写的师从冯康侯老师学习书法的心得体会。看得轻松自在,学到很多的书法知识和习字诀窍,对于热爱书法的读者很有益处。

确如作者感悟,书法就是见仁见智,作者崇拜弘一法师的心经,写出了和尚味,弘一法师圆寂前写的“悲欣交集”最为作者崇拜。但是我却看不出好在哪里?作者的书法我也不太欣赏,或许自己的书法感悟太浅,感悟不到这种书法的美吧。但是看了这本书,作者学习书法的一些心得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对于我日后练习书法的方向有了点睛之笔,真是受益匪浅。也慢慢的学会如何去欣赏别样书法了。

好句摘抄如下:

1、愈简单的字愈难写,练书法得放松,千万别给自己压力,看到什么字的字形美丽,就占为己用好了。 

2、书法的得益是安详宁静。

 3、笔无法,只要写得美就是 

4、书法是一条孤独的道路,但书写时好像在撑艇,整身摆动,舒服无比。人生快乐,莫过于对书法的热爱。 5、字写得好不好,是见仁见智,很个人化的东西

 6、一个字的最后一笔是最重要的,字写歪或者写坏了,最后一笔可以把字拉正救活,等于球的投篮,得到的完美的结果。”

 7、好的东西看得多,能够吸引便叫眼高。眼高表示欣赏力强。手低只是技巧的问题,勤能补拙,多做功夫手便不低。最怕的是,眼也不高,手也不高。”

 8、艺术和做人的态度:自然大方,学无止境。

 9、除了楷书,就是行书了,临完王羲之,继之便可以临赵孟頫的、文徵明的、董其昌的和刘墉的,各人的行书都有变化,皆有自己的风格。篆书写《心经》的例子并不多,众家的代表作有吴昌硕和邓石如的,

 10、我的书法和篆刻老师冯康侯先生教导:“临帖时,别一个个字照抄,而是一句句照抄。”切记,切记。用什么工具都行,钢笔也无妨,但最好是毛笔,别怕,它只是一管竹和一撮毛的组合,不是怪兽。我们永远是主人,它是奴隶,如果你会用筷子,就能掌握毛笔。

 11、《心经》是庄严的,我还是建议先用楷书,抄熟之后再用行书也不迟。 临字帖,当然要选最好的古人字迹,书法家从古至今无数,但精华来自老祖宗王羲之,止于苏轼、米芾、黄庭坚和蔡襄的宋朝四家。

 12、王羲之的字可从《集字圣教序》学起,而宋四家的各有名帖,《圣教序》中字形很多,可以找来写《心经》,而其余名家的,可从《宋四家字典》一个个字翻出来。

 13、如果你嫌这一切都太麻烦,那么用你自己的字形去抄好了,不要紧的,只要你肯做。我自己的抄经过程中,临摹过很多名家的《心经》全文,最后我发现字体最安详只有弘一法师的书法。

 14、学写字,最初要求变化,把《心经》中出现最多的“色”“空”“无”那几个字,用不同的结构去使用,像“无”字有时写成简写的“旡”,等等。

 15、我们学习弘一法师的书法,必须学习这个精神。用和平的心态来写《心经》时,就可以气定神闲地走入“静”的境界里。 

16、你心烦吗?吃药没有用,看心理医生更烦。最好的解决方法,莫过于临摹《心经》。 

17、弘一法师自己说的:“朽人写字时,于常人所注意之字画、笔法、笔力、种类,乃至某碑、某帖之源,皆一致摒除,决不用心揣摩,故朽人所写之字,应作一张图案视之,即可矣。

 18、《集字圣教序》后面,怀仁和尚同时集了王羲之写的《心经》行书,也是十分珍贵,非常值得临摹的作品。

 19、清末刘墉的行书《心经》写得随意,邓石如写的篆书《心经》,也是我临摹的对象。全文二百六十字的《心经》,内容你看得懂与否,也并不重要,只要念念、抄抄,心自然清了。 

20、“那个色即是空的‘空’字,是‘有’的相反;意识了物质的存在,就是‘有’,没有那种意识,就是‘空’。举个例子,我在写稿时,工作人员拿了一杯茶给我,我一点也没注意到,后来写完了,忽然看见面前有一杯茶,那就是‘有’。以此类推,我们不去注重人间的生老病死和爱别苦离,那就是‘空’了。‘空’,是一件值得学习的事。” 

21、任何悲哀和苦难,岁月必能疗伤,所以有“日子是草药”这句古话,只有时间,是绝对的妙药。抄经和读经,不是一张进入幸福的门票。不期待回报的写经,才是一种真正的信仰。 从行书学起,选王羲之的《集圣教序》临摹。”“为什么别的帖不行?为什么不临楷书而临行书?”“《集圣教序》中的字数多,可以学到各种变化,行书写起来比楷书方便,最实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