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文采博士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2016-10-29 20:50:07)
分类: 萨提亚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主讲:林文采博士

人格==天生气质+后天培养(尤其是人生前18年的家庭教养)。

我们可以把孩子比喻成是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已经具有其本身的生命力以及与其生长的所有的资源,但是它只有具备生理营养才能生根发芽,具有心理营养才能有更好的长势长得粗壮茂盛。生理营养,我相信各位家长应该没有问题,但你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心理营养吗?是如何需要的?什么时间需要?所有的孩子的营养一样的?我们如何给?我们自己具有这种营养吗?如果没有怎么办?。。。。。。。

如果心理营养不充分,孩子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什么?主要有以下三种:

1、情绪不稳定。

2、人际关系不良。

3、行为偏差。在中国13—15岁孩子的自杀和自残率偏高。

如果一个孩子有足够的心理营养去滋养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力就会自然而然的绽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能够有力量去追随自己的梦想!生物本性就是向上向善,努力展现自我的过程,更何况人!

一、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所需要的心理营养

1、0—3个月

此阶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觉来生活的。我饿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帮我整理;我冷了热了,就需要帮我加减衣服和被子。呵呵,我才不管其他人怎么样,他们要以我的需要为己任,全面呵护我的需要。

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营养是:(1)无条件接纳。(2)NO.1 in life(生命中至重)。此阶段的心理营养更多是妈妈给予的。在生养孩子后,妈妈体内就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荷尔蒙,在奶水中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一种是本体荌,会让妈妈有满足感: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伟大的,这种物质三个月后就会消失,这样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因为不是所有的妈妈都分泌这两种物质,如果孩子得不到,他就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觅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来满足自己的这个需求,也许一生未果,也许很幸运能找到。有更多的人会利用良好的婚姻来满足自己的这个需要:碰见一个爱自己接纳自己宽容自己的人,婚姻除了满足性和生命延续的过程,更多也在寻找自己一直缺失的感觉。您可以想想我们当初恋爱时的感觉就可以,那一定是这个人就是无条件的满足我的人。如果满足不了,可能会出现离婚或婚外情,呵呵。。。。。。我们都在寻觅一种感觉。

2、4个月—10个月

在生理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要学会爬行。爬出去爬回来---主动选择离开,需要安全时自己就会爬回来。此时心理营养是妈妈要允许他爬出去爬回来,很自然的离开,很自然的回来。如果妈妈自己没有安全感,她在此时期最恐惧。如果这个阶段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就会导致孩子有分离焦虑,例如进入幼儿园或者新环境,有异常表现;谈恋爱失恋,情绪反应大甚至自杀。

3、10个月—16个月

孩子在生理上开始会走,父母要支持他去冒险,如果此时得到妈妈支持和照顾,孩子就会获得实际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将来不会怕陌生人,并且愿意去探险、胆子大,但不是不要命的那种!因为他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危险。

4、16个月—2岁

“可怕的两岁”,这个年龄阶段最难教养:一面是非常的依赖,一面又非常的独立,经常说不要。这是锻炼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时候,不要的时候要为自己的决定去承担后果。例如不吃饭,好,就饿你一顿,呵呵,孩子可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我们该怎么做?心疼孩子就放弃自己当时的决定,这就是溺爱,我们的做法是:温柔的坚持!这个需要力量和决心,所以这个阶段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特别的累,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

5、2岁—3岁

稳定自我的建立。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形成这种认识:我有时看不到妈妈在,但我知道妈妈的爱在。玩的游戏是:捉迷藏。这个时期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现,要求是温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软的,比如毛绒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都可以。这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如果一直依赖妈妈,不分床才可怕,孩子永远在心理上长不大!

0岁—3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获得了被充分接纳,学会安全,懂得该分开就分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稳定自我形象的心理营养,他们就很快适应新环境,社会化速度快!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妈妈的照顾支持和帮助。如果缺乏心理营养,一遇到给他心理营养(也许有意也许无意)的人,他会立即被吸引,比如早恋。这和如果三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脏不脏就喝;如果七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有毒没毒就喝一样的道理。

安全感的来源:

(1)爸爸妈妈夫妻关系稳定。即便有争吵,有冲突,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

(2)妈妈的情绪稳定,越稳定越安全。妈妈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有的妈妈会认为孩子是惹你有情绪的人,其实这不是真相,也许是其他原因(夫妻等问题),孩子没有能力和责任帮助妈妈解决情绪问题!

其实人有情绪时一定是找安全的人发的,孩子在承受着社会最底层的情绪垃圾,爸爸在单位,妈妈在单位,甚至夫妻关系问题产生的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处理,孩子是最终的出气筒!尤其是妈妈的情绪,孩子吸收更多,不忍心不吸收啊。也许妈妈的焦虑成为孩子的焦虑。

6、4岁—5岁

有了“我”的记忆,人一般有四岁以后的记忆,真正的人类出现,新我:我是谁?我有价值吗?我可爱吗?

此时的孩子需要从爸爸身上获取这些心理营养,所以变得跟爸爸亲近,喜欢爸爸。现在的妈妈就很落寞,感觉自己的孩子很陌生,曾经粘成一个人似的,现在陌生了,有的妈妈就骂自己的孩子没良心,可能在心里上不适应很寂寞。

此时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鼓励、认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有底气,遇到挫折时有力量去面对,是孩子心理上是守护神!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1)人生价值观,(2)自我概念,(3)性别认同。前两项妈妈也可以代替爸爸做,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需要一致性表达。性别认同只有爸爸可以做。要对女儿表达: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女儿(女性认同)女儿16岁之前称呼女儿为女儿;要对儿子表达:你是我的好儿子,你真像我啊(男性认同)。同性恋的出现固然有社会因素,但我们的家庭似乎有更大的责任啊。

爸爸对孩子的承诺是:(1)孩子,需要我时,我就在你的身边,不要怕。(2)孩子,我允许你犯错!

最伤害人的两个场所: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家庭。让孩子成为一个人,安全感的来源,妈妈很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价值感自信心的来源,爸爸很重要!

孩子如果容易发火、行为偏差,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夫妻关系恶劣,亲子关系问题包括母子、父子关系!情绪在孩子内心深处难于消化,积累了很多情绪,也可能导致晚上睡眠不好,失眠梦多。

中国的爸爸是爱孩子的,但不一定和孩子亲近。没有时间交流沟通,但一见面就教导!此时关系比教导更加的重要!

孩子如果和爸爸的关系差的话,导致孩子的自我感不强!

如果处理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的学习力、记忆力、注意力会提升20%。

孩子出了问题,也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也许是夫妻关系疏远,也许是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出了问题,也许都有!

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药?-----个人时间,父母要有时间去给孩子心理营养。

7、5岁---6岁

这个阶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处,起到家庭模范作用,具体包括:①如何处理生活上的难题,方法及态度。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③如何处理情绪。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8、7岁以后

7岁以后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尊重、信任、自由选择。

9、13—15岁

这个阶段是父母给孩子最后一次补充心理营养的黄金年。因为孩子在12岁之前缺失的心理营养在13—15岁时爆发年,渴求最强烈。父母的做法是:(1)接纳他;(2)重视他:花时间和他在一起;(3)模范:让他有时间去模仿父母。这样几个月,孩子就会有变化。

10、16岁以上

孩子如果超了16岁,调整需要用年来计算。因为现在孩子不信任你,即便你想试图改变,他也会去试探你,有怀疑。如果可以有肢体接触:拥抱是接纳最好的肢体动作,遭到拒绝也要坚持!

11、25岁以后

这时需要自己给自己补充心理营养,为自己的生命去负责。做自己的优秀父母,滋养自己!无条件接纳自己,自己更重要,照顾好自己,肯定赞美自己!

   

心理营养的发展路程:首先一个孩子需要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如果有足够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称赞,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而如果父母不当这个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选其他的话,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有心理缺失。

 

相关文章

孩子0到7岁的心理营养需求特点

1、0至3个月

心理营养需求:1)无条件的接纳 ;2) No.1 in the life(我是最重要的)。以上两个需求,谁能够完全做到呢?答案一定是妈妈。(爸爸如果在过程中参与的多,也可以做到)。

孩子出生后,妈妈的身体会自然分泌乳汁,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会根据孩子的营养需求自动调节成分(但母乳最多喂到3岁,3岁后就没什么营养了)。

同时,妈妈的身体会自然分泌出一种叫苯体荌的荷尔蒙,这种荷尔蒙会促使妈妈做出可以满足孩子此时全部需要的行为,充分满足孩子的心理营养需要。

但如发生产后抑郁症,或是有重大突发事件干扰(如婚变),或其他情绪问题,这些情况的出现就会阻碍妈妈分泌出这种荷尔蒙。男人在谈恋爱的时候也会分泌这种荷尔蒙,就是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了。

    孩子在这个时期为了满足需求,会挑选一个人作为自己的“重要他人”,通常这个人,可以是妈妈或爸爸,但也可以不是,这视孩子自身情况所定。有的孩子非常地敏感,非妈妈不可,一定要妈妈,其他人都无法成为“重要他人”,有的孩子没那么敏感,可能从小交由爷爷奶奶带,就选了爷爷或奶奶作为“重要他人”。

    儿童在这个时期的这两个心理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终其一生都会寻寻觅觅,他必须要完成这个过程的弥补,其行为可能表现为早恋,持续时间可能需要三个月。孩子为什么会早恋?现在的孩子早恋越来越早,越来越多,一方面说明孩子在婴儿期的需求未满足,一方面也说明现在的父母越来越忙碌了。孩子早恋时也会分泌苯体荌,会有无条件的接纳和我是最重要的感受。如果你的女儿刚刚恋爱,你最好是不要问她“你是要妈妈还是要他(男朋友)”的问题,因为她一定会在心里说“我要他”。就是要问也要三个月之后再问。

2、4个月——3岁

心理营养需求:安全感。这个安全感最大程度地来源于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

    给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夫妻关系良好,当然还有重要他人是稳定可靠的。因为父母就象大地一样。这个时期的儿童,如果父母整天有冲突,吵架等,对孩子而言就如同是经历地裂一般的巨大恐惧。如果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满足,就会自然健康的和母亲分离,就象孩子刚刚出生时,要剪断脐带一样(生理分离),想象一下如果脐带没有剪断会怎样?孩子就无法生存。

心理的脐带也需要剪断,这就是心理的成长。成长,就是成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这个过程是会自然而然发生的。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就会产生所谓的“分离焦虑”。孩子的行为表现出粘人,通常可能是因为安全感的需要没有满足。

3岁前,孩子通常没有记忆。你可以回忆一下,尽量往最小时候回忆,看一看你记得的最早的事情发生在几岁?通常都是在3岁以后,如果你有记得3岁前的事情,请你要注意观看一下,那是什么事情了,通常来说,那一定是对你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情,所以你才会记得。为什么孩子3岁前基本没有记忆,是因为这个阶段,孩子与妈妈是“共生”关系。孩子没有“我”的概念,把“我”和“妈妈”视为一体。没有“我”,也就没有关于“我”的记忆。如果妈妈(也可以是其他人,只要这个人是孩子认定的“重要他人”)不见了或发生事件,孩子就会不安。

在这个阶段里,孩子需要慢慢、慢慢地一个过程,来慢慢、慢慢地把“我”和“妈妈”逐渐分离,通常情况下,孩子在3岁过后,能够顺利、自然地完成这个分离过程。你会发现,3岁前,孩子比较粘你,但是到了4岁,他就能离开你跑的远远的也不会回头。

在孩子的成长中,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逐渐分离的过程。

目前国内基本是三岁上幼儿园,建议可以四岁上,因为一般情况下,孩子这个时候已经完成了和妈妈的分离。

    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的安全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父母离异、频繁更换抚养人、频繁更换生活地点等,都会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损害,同前面一样,孩子会一生寻寻觅觅,需要弥补这个需求空缺,需要的时间和童年一样,可能是三年。行为表现上比如恋爱中总要向对方求证是否爱我,是否会离开我等等,比如失恋,有的人失恋就会自杀,那并不是因为他痴情,而是他的第二次心理创伤,源于小时候安全感的缺失,如果有人对你说“没有你我就活不了”,那不说明他有多爱你,只说明这个人的心理不够健康。

    孩子在安全感上没得到满足,长大后会产生许多关系上的问题,如人际关系,他不能够学会如何与人建立关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他有很多的不确定与恐惧,不能够独立。

   夫妻之间婚姻的头三年磨合期,也有在寻求安全感。主要有三方面的差异:A 夫妻价值观差异;B 双方原生家庭的碰撞;C夫妻性格差异。

3、4—5岁

心理营养需求:肯定、赞美、认同。

    这个时期孩子需要这些,就象鱼儿需要水一样,鱼离开水,就无法生存。如果孩子得不到满足,就会不断的去要,就象你两天不喝水的话,你满脑子都是想水!水!水!去哪里有水!孩子也是一样,在这个时候你去告诉孩子要专心!要认真!他根本不会听你的。值得注意的是,爸爸对孩子的肯定和认同,比妈妈的影响更大。通常4岁后,孩子需要爸爸更多(3岁前需要妈妈多)。

    如果这一时期需求未得到满足,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别人的肯定和认同,要找到一个“重要他人”来弥补这一需求。如果孩子不能够通过正面行为获得父母的肯定、认同,可能会转而用负面行为来引起父母关注,故意做出一些不被接受的叛逆行为,哪怕被父母打骂,也好过被父母忽略,被忽略的感觉是最痛苦的。

4、6—7岁

心理营养需求:学习、认知和榜样。

    这个时期是孩子学习的最好时期。偶像是这个时候需要的,这个年龄的孩子去学校会把老师或学长当成榜样。他需要学习如何更好地面对这个实际,包括掌握一些技巧,方法,包括人际交往的知识等等。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像一些年轻人盲目地崇拜偶像,崇拜到一种病态。也是因为童年这部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对于年龄更大的孩子,关键字是:给他们选择的自由。

 

 

…………………………………………………..

跟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年龄不同的阶段,他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如果他没有得到心理营养的满足会怎么办呢,那么他这一生,大概会要寻寻觅觅,直到他能够寻满那个缺失的心理营养为止。

 

0岁一直到6岁,一个孩子需要什么。那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16岁了还需要听吗?那如果这个孩子在0-6岁时他这个部分没有被填满的话,他一生寻寻觅觅的时候,他会出现很多状况和问题。

 

 

我只会哭,但要你无条件接纳我

 

0-3个月,孩子出生,他需要的第一个营养叫做:无条件地接纳。

 

刚刚出生的孩子非常脆弱,他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他要等待爸爸妈妈喂他,需要他的父母亲帮助他,安慰他,照顾他。孩子他什么都知道,只不过他不会讲话,他有很多需要,但他只会用哭来表达。需要他的父母亲能够无条件地接纳他。你不知道以后我会不会孝顺,你也看不出来我到底好不好看,你不知道我乖不乖。但是,你没有条件地来爱我,即使你什么都不知道!

 

第二个营养:不是永远,但至少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NO.1 in life

 

孩子要意识到,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即使你很忙即使你的身体很不好,可是我很饿,我不舒服,我生病,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对于母亲而言,来作这些,不难。因为妈妈在生完孩子以后,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东西。有了本体胺的分泌,母亲会为愿意为孩子提供一切。从身理上,提供乳汁,从心理上,无条件地爱孩子。

 

在妈妈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最完美的。并且不管孩子有什么需要,都会满足.妈妈心里最大的满足也是这个孩子。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去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

 

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

 

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我要安全感,要爸爸妈妈关系是稳定的

 

4个月开始,孩子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就是孩子想要分离。想办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他本来跟妈妈是相连在一起的,刚出生,经历的是身理上的分离,从母体的分离。从四个月起,他开始走他那条在心理上与母亲或者父亲剪断脐带的另一个过程。

 

如果这个过程没有做好的话,这个孩子永远不知道如何独立。那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

 

这是从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的事情。什么是安全感,就是他的爸爸和妈妈的关系是稳定的。这里面,如果母亲是稳定的话,那么这个孩子根本不用担心,很自然而然地,孩子就会走过这个分离期,很有安全感。

 

从妈妈这里得到安全感的话,孩子就会分离一点,更有安全感的话,再分离一点。3岁以下的孩子是不知道什么是“我”的,也不知道“我”是谁。也就没有我的经历。这也就是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3岁前的记忆的原因。

 

安全感吸收得越多,越会分离,这是孩子心理上的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了他心理营养,心理健康,他会一直不断地试验,然后他会一直不断地离开,回来,离开,回来。。。从整个的4个月一直到3岁,一直会做这样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个经过的话,这个孩子与他的妈妈会一直处于共生期。他以为他和妈妈是一个人。以为他和妈妈和爸爸是一体的。

 

可怕的两岁该怎办?

 

而这个时候就进入到我们养孩子的一个头痛的时期:可怕的两岁。为什么可怕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正是又想要独立,他又与母亲是一体的。这个时候,他们对母亲的要求是非常大的,看到妈妈什么时候围绕你你都要反应,然后你真要去帮助他,他又不同意。这个时候,他最常讲的,就是两个字:不要。如果你一定要帮他,他会反对你。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孩子正在挣扎着想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那么,很多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有很多缺失的,怎么知道会有这个缺失呢?

 

一个你会看到很多小孩子,到了4岁,5岁,6岁,7岁或者10几岁的时候,孩子还会拉住你的衣角,自然而然,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他会抱着家里的柱子不肯出门。因为他不能分离。

 

这些都是因为他在这个阶段,心里营养不够,也就是他的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他就没有办法分离。

 

他也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以情相系的人。

 

以情相系就是用感情与别人联系。如果他没有,他整个人就会充满恐惧和害怕在里面。而这时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要很注意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不是物质,孩子那么小,他不需要那么多物质,而是父母亲相互间良好的关系。父母关系好,他自然很开心,因为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如果父母常吵架,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而他不会表达他的害怕时他就会用很多古怪的行为来处理。

 

所以当看到我们的孩子行为古怪时,那表示孩子他不知道如何处理他自己的情绪。

 

夫妻关系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是最重要的。

 

另一方面,就是母亲不能太过焦虑。太焦虑的妈妈,对孩子很难放手。

 

我们常喜欢为孩子做我们认为最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让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

 

而实际上,这个时候最好的就是,我们坐在一边,让孩子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然后来试验他的成长。。等到他跑回来,要妈妈抱抱的时候,抱起来,抱了一下,你会发现,他有安全感了,他又要下来,那你就放他下来。

 

最不好的就是,今天我们心情很好时,就把孩子抱起来,玩,等到很忙的时候,孩子一来就跟他说,不成不成,你去找XXX。这样很不好,孩子会乱。

 

最好的情形是,不辛苦的。

 

爸爸妈妈不用那么辛苦,孩子也不用辛苦。所以,父母亲,只要坐在那边,能让孩子看到你的脸,就成了。等到他跑过来,让你抱你再抱,他不要抱,就让他去玩,你也别打扰他。他邀请你玩就陪他一起玩。只要这样顺其自然地做,孩子就能很好地走过这个时期。真正从身理上心理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妈妈最大的功能是给孩子安全感

 

所以我们认为,妈妈最好的功能,就是给孩子安全感。你怎么样给孩子安全感呢?

 

你的情绪的稳定,你的孩子自然就会有安全感。甚至在安全感的建立上,妈妈的功能要大于爸爸的。因为孩子的分离主要是跟妈妈的分离。但是没有安全感的妈妈会常处于焦虑,害怕孩子长大,害怕这害怕那,还会情绪失控。不能让孩子心安。

 

妈妈没有安全感,那么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妈妈要保持心平气和。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跟随孩子的成长而成长。最重要的,就是坐在一边,但是你知道他什么时候需要的是什么,当他跑过来有需要,就要满足他,满足了,他自然就会走开。妈妈还要去自我反省,如果妈妈自己有情绪的话,一定要想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再面对孩子。不能把你的情绪给到孩子。

 

孩子为什么老是会来烦你呢?

 

那是因为他需要的时候,没有得到满足,所以他才会一直想要!其实他不需要很多的,不能说,我喜欢的时候就给她吃这个吃那个乱吃一团,我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他推开到一边去。他要的其实不多,只是想在要你抱的时候,你能抱一抱他!

 

这样的话,孩子逐渐与妈妈进行分离,与父亲分离,一直到完全分离,成为独立的个体而这个时候他就有了一个“我”。

 

4-5岁孩子最需要的是“肯定,赞美,认同”

 

当他有这个“我”时,那么到了4-5岁的时候,他所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这个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过母亲。

 

父亲对孩子的zan美,肯定,认同,不管是对儿子还是女儿,它的份量是特别重的,如果父亲愿意这么认真孩子说:孩子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那这句话,孩子会记得一生,并且开心一辈子。

 

如果爸爸在这个部分愿意去欣赏孩子并且用语言和行动表达表现出来,孩子就会充满自信,真正的自信来源于他自己内心的。他知道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因为他会认为,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好,我爸爸妈妈认为我很可爱。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是充满了自信。

 

这个孩子会有这样一种自我的信心后,他就会有一个新的我,并且会明白,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能够有信心去面对他的人生。去面对他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要请爸爸这样来做。愿意去肯定孩子,去向孩子表达:我很喜欢你,你很bang!在信任级上,父亲的肯定,要比妈妈的肯定比重更大。

 

父亲与妈妈不同的是,爸爸如果肯定的话,对一个女孩子,她会觉得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做为一个女性她是很好的。对一个男孩子,他会觉得作为一个儿子的男性的部分自己是个很好的男孩儿。

 

在性别的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男同性恋,很多都是与父亲的关系出现了问题导致的结果。让父亲肯定他,zan美他,孩子就会顺利走过这段时期。

 

6-7岁的孩子需要学习的模范

 

6-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

 

这个时期,要有一个人能做孩子的模范。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如果孩子能够有这些的话:第一他需要人没有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使到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到了七岁前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个,是心理营养最重要的。

 

当然他再长大,他能够选择,需要更加多的生活上的一些能力。但是在心理上,他最重要的时期,就是到七岁之前。

 

如果这个孩子给足了他七岁之前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学习新的东西。如果没有,有缺失,他就不能够有成人目标。他就会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让人家去肯定他,让人家去称赞他。他不能在他那个年龄发挥一个人的很好的生命力。

 

这个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如果没有,也不存在晚不晚的问题,什么时候你意识到你发现了,什么时候开始都可以。发现苗头,就从现在开始做。如果存在缺失的话,先要处理的,一定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妈妈爸爸与孩子的关系。然后给他肯定,告诉他,他很重要。愿意听他说话,出现需求的时候,要满足他。

 

孩子一开始的心理营养必须由那个重要他人给的。

 

这个重要他人,第一是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或者阿姨。但是,后面两种,可不可以做到,也要看孩子的性格来决定。

 

至于为什么一个孩子会选爸爸妈妈为第一位的重要他人,没有理由,就象人们找对象谈恋爱一样。而如果父母不当这个重要他人。而孩子又不选其他的话,这个孩子就一定会有心理缺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