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评论精选
(2018-08-19 14:34:56)分类: 他们读我 |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
螺丝在流水线上拧我
我们是两颗狭路相逢的螺丝
拼却一身的力气
拧血拧汗拧乡愁
却拧不出
那个原来的自我
流水线上的每一个人
都是一颗旋转的螺丝
皮影戏里的木偶
身不由己摆弄着荒诞离奇的舞姿
转痛转泪转流年
却转不出
贫穷荒凉的影子
零件加工零件
螺丝从不关心别的螺丝
只顾及自己脚下的位置
悬崖上的舞蹈
一步都不能错
稍有不慎
便无立锥之地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评论精选
非常好!这首诗把当代工人的处境写得冷、硬、重——疼在其中。
好诗不在多,仅此一首,我觉得它就能确立启早在诗坛不可小觑的地位。
读这样的诗歌,只要是有着打工经历的人,都会引起共鸣,然后,心中会涌出一种悲哀、悲愤,却又无力的情绪。这是这个大时代下小民微弱的抗议和悲鸣。我们被迫背井离乡,用劳动力、青春、健康换来了一点点微薄的薪水,但是,因为不断推高的楼市和物价,我们依然贫穷。更重要的是,我们永远地失去了自我和个性,沦为了一颗颗机械地工作,直至报废被淘汰被抛弃的螺丝。可以说,这首诗是所有流水线上作业工人的挽歌,也是这个时代的挽歌。
启早的《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在我眼中就是一首经典之作,我急不可耐地想让更多的人读到这首诗,这首还没有引起诗坛足够重视的诗,这首在中国新诗百年不多见的诗。这是一首属于全人类的诗,镌刻着人被异化的痛苦,呼唤着一种健康的人性。
发现,是语言的创造之源,诗诞生在生存现场。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在我个人看来,是周启早诗歌关于“假想工业革命”描述的代表作品。另外,在我国目前普遍的诗歌创作中,诗人的人文主义口号只不过是关注自我人生的借口。而周启早诗歌的人文主义思想则是面向世界面向整个人类社会的宏观思考。这种主题的提升,既显示了其诗歌的普遍价值,也透露着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螺丝在流水线上拧我/我们是两颗狭路相逢的螺丝/拼却一身的力气/拧血拧汗拧乡愁/却拧不出/那个原来的自我”(《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在我看来,这首诗传递出来的信息,几乎是时代性的,不仅仅是流水线上拧螺丝的打工者,那些在都市乡村疲于奔命的人们莫不如是。螺丝仅仅是一个工业化时代的符号,它可以是堆积如山的文案,可以是危机四伏的职场,也可以是充满理想意味的校园,只要它强行裹挟着我们走向自己灵魂的反面,只要我们时刻遭受异化的危险,那么,它对我们来说便是一种压迫和伤害。也正因如此,我愿意从更广义的、为底层发声的意义上谈论周启早,而不是仅仅围绕“打工诗人”来展开。从他的诗歌文本中,我看到的是周启早对个体生命在现实中遭遇的凝视,对个体生命在流水线上失去自我时无助的悲悯,以及对个体尊严的坚守与呼唤。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
这是他成名作的诗名,也是他第一部诗集的书名。这本身只不过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陈述句,没有词藻堆砌,没有平仄押韵,却被翻译成英意德三文,成了打工诗作的代表之一。这正是因为,他既是在为自己写作,也是在为千千万万工友写作。他写出了底层的无奈与不平,写出了工人的抗争与勇气。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以笔为刀,以纸为盾,他为我们开辟了打工文学的新天地。
这些带着血泪的叙述,已远远走出了文本本身。任何话语点评这些诗句都是苍白的,因为它直击命门,是真正的生命式写作。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曾被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潘毅收录其调查报告《富士康:世界工厂体系下中国工人的困境》,引发巨大社会反响,并被广泛转载,且相继被翻译成英意德三文,为其赢得很高的声誉和影响,成为其流传最广的一首诗歌,被誉为“十三跳之后,幸存者的哀歌”。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曾被香港中文大学黄念欣教授(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在文学概论课上援引讲解。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曾被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郭春林教授收录【看见与再现——纪录片《工厂青年的意义》】一文。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曾被汉学家,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孙皖宁教授引用。
《我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曾被原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合伙人吕嵘收录《互联网时代,从流程异化人到知识型员工的转变》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