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斟自饮
(2022-03-31 08:56:32)
标签:
石溪桐城派尚古好礼 |
分类: 2022年 |
小许是石溪村委会年轻的美女干部。因为年轻,所以心直口快。那天疫情防控值班时聊天,小许说:“我骨子里还是认为自己是安庆人,安庆有黄梅戏,你们铜陵没有黄梅戏,还……。”后面的话她没有往下说,我知道她一直把我当铜陵人,也不好意思细问她接下来想说什么?
曾几何时,我们身边一度弥漫着一种叫“地域黑”的戾气:某地造假盛行,假货横行;某地盛产小偷、骗子、假和尚;某地人喜欢说大话,出门都拎个茶杯子……。就“地域黑”这个问题,网络上还曾有两个省级区域相互“掐架”的信息流传。很久以前我也想就这个现象写一篇文字,想好了题目,中间因为许多原因,一直懒得动笔。拖延至今日,重又回到乡村工作,已经到了感觉非动笔不可、不吐不快的地步。
家乡枞阳,老百姓日常普遍有个习惯,出门远行,抑或走乡串户,都喜欢带上一个茶杯,村里干部也是如此。在乡村,村两委干部一直是个倍受百姓关注的群体,因为那是他们日常能直接接触的、距离最近的“干部”,书记又是这群“干部”中最大的“官”,因此百姓日用中喝茶的茶杯,到了村书记手中,就有了一个流行颇广的名号:“书记杯”。世纪之交那年,在省城挂职锻炼,某日下班前遇一快退休的老领导到办公室聊天,听说我是枞阳人,他就随口讲了个段子,说自己某年带团到海南考察,晚餐后一行人在酒店傍的海滩上散步,远远看到对面走过来一群人,每个人手中都拎着一个茶杯,团中一人就开玩笑说:“对面那些人肯定是枞阳的!”结果走近打招呼,果然被他说中。
其实深入考证,出门自备茶水,并非枞阳人的惯例,它源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田间劳作。“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曾一度是乡民的宿命,早起到田间耕作,自带茶水,以备饥渴时不时之需,有时田地离家较远,还要自带饭食,这是乡村司空见惯的场景。我就亲身经历了自家带到田间地头的茶具从陶罐到瓷壶再到搪瓷缸的变化。时代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玻璃制的茶杯应运而生,乡民自备茶水的习惯也从田间地头发展到饭桌酒场。枞阳历史上就是农业大县,加上深受“桐城派”文化熏陶,尚古好礼,乡民们相互串门来往之际,甫一落座,往往就会吆妻喝子:“来,给大爷泡开茶!”久而久之,彼此之间为了不增加端茶倒水的麻烦,便养成了出门自带茶杯,自备茶水的习惯。由此观之,出门拎个茶杯,不仅不是陋习,更是枞阳人不愿意麻烦他人,自斟自饮,自立自强的文化教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