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雕塑
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抽象雕塑的概念和分类
2.技能: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抽象雕塑作品。
3.情感: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泥抽象雕塑。
教学难点
设计一个自己喜爱的泥抽象雕塑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抽象雕塑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示范用材料。
学具准备 陶泥、泥塑工具、报纸、画稿、抹布
学习制作泥版抽象雕塑
制作泥版抽象雕塑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1.揉泥
2.拍泥板
3.割边
4.画形象;
用铅笔或者自己的泥塑工具在底板上画上形象。
5.堆出大的形体;
注意看老师都用了那些制作方法?
(生答:用搓、捏、压、剪、刻、画等方法制作出泥版抽象雕塑大的形体,并将他们按照刚才画出的形象,利用水作为粘合剂,将他们粘在底板上。)
6.塑造形象局部;
注意看老师都用了那些装饰的方法?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看书和师生的共同演示、探究,自己总结出制作的方法
创作.评析
1.分小组讨论你打算怎样表现泥抽象雕塑
选出代表谈一谈想法
2.小组合作、实践
3.评析作业
将小组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请小组代表介绍本组的作品,其他小组可提宝贵的意见
今天我们各小组的作品不仅创意好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作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
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我注重了旧知识的复习,并通过小游戏自然的过度到新课程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精心的制作了丰富多彩的范作,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印象,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创作思路,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了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并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了乐趣。抽象雕塑作品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环境中。应让学生观察周围有哪些抽象的雕塑作品。雕塑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以简洁明快的造型,逐渐步入人们的生活,并由其本身独特形象所带来的丰富、具体的内涵联想,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以说,雕塑作品是抽象与具象的完美结合体。选择抽象雕塑作为教学内容,适合于学生从低年级“主观感觉表现期”向高年级“现实感觉表现”过渡期间的身心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对雕塑从陌生一步步走向熟悉,保留“主观感觉表现”的抽象意识,挣脱写实的束缚,获得对雕塑艺术的感性认识。通过听骨干观摩课中听取语文、综合实践、品德、音乐等老师的课,结合着自己的教学实际,我也看到了自己授课过程中的不足。下面是我对本堂课的一点反思。一.
相对于语文老师课堂语言的严谨以及富有激情、富有感染力,我的语言显得有些不太精炼,问题的设计也显得有些随便。二.
语文、音乐等学科课件的利用感觉恰到好处,构成一直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的主线。而我的课件感觉在整堂课中不是必须得,对学生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在前二十分钟讲授的过程中,我收集了很多的雕塑图片让学生欣赏。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分析抽象雕塑这一过程用时太多,并且一直都是自己讲的多,缺少学生的讨论,没有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后想了一下,这里如果拿出一两个有特点的出名的雕塑:比如青岛的《五月的风》、张海平的《浦江之光》等让学生分组去讨论一下造型的特点、设计的意图,其他的作为欣赏一带而过会更好一些。另外,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欣赏了两部分的东西:一部分是从网上找到的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抽象雕塑作品;另一部分是让学生欣赏我自己用各种材料制作的雕塑作品以及其他学生的作品。从学生课堂上的反应看,明显的同学们对我精心选择的雕塑图片没有太多的意外,也没有引起他们的创作欲望;而当孩子们看到我拿出的自己做的雕塑时,一个一个都异常的兴奋起来,因为他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苹果、曲别针、筷子、铁丝、塑料泡沫等等到处可见的材料居然都可以制作雕塑,并且可以做出那么多有趣、奇特的造型。孩子们都禁不住“啊~”了起来,马上一个一个都蠢蠢欲动起来,拿出自己的材料想马上就试试。学生当时的表现对我触动很大,我突然觉得美术课上多媒体的利用也许并不需要太多,也许简单的找一些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下、知道一点就够了。实际上他们真正感兴趣的还是老师做的东西。老师在美术课上简单的画几笔都会引起孩子一片惊叹!这堂课,如果我欣赏图片的时候,少讲五分钟的时间,然后用这五分钟随便的将学生准备的材料即兴的来创作一个雕塑,本堂课的课堂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学生参与的热情会更加高涨。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亲自示范,可以解决本课造型上的重难点。美术课上,只要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做给孩子们看,远比讲给他们听更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