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市场经济下冲击下人们价值观的改变(初稿)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杂感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上映了,看了以后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想写出来,于是就瞎扯一通。
要讨论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首先应该对这部小说有一定的了解。
后来在大学里攻读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时候,又一次拾起了路遥的作品,这一时期,我是对路遥所有作品都进行了研究,包括他的一些手记和书信。
他的作品给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平凡的世界》和《在困难的日子里》,尤其是《在困难的日子里》那个中篇,这部作品以马建强的高中经历为主线,表现了生活在那个时代里人们,或者说同学之间的美好的感情。这个不长的中篇中,对人物心灵的描写是那样的到位,使得读它非要一口气读完才好。而《平凡的世界》我曾经读过五遍,对于这样一部大书,我尝试着去把它拆开来看,并在阅读过程中寻找这部书的不足之处,很显然的一个现象是对第一部评价不高,但从第二部开始,这部书就有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对那个时代的官场,官本位思想的讽刺和对大时代中人物在挣扎前行的描写,基本都到位了。
整体来说《平凡的世界》,这部书在1991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第一名,之前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对于那个还没有网络和电视机的年代,听广播已经是很时髦的一件事情了,那个时代几乎家家都有一台收音机,所以,这对《平凡的世界》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让这部书走进了千万读者心中,李野默那捎带着调皮的播音,现在听来都令人神往。所以,在传播上,《平凡的世界》首先获得了大量受众群,也因此获得了大量读者群,这使得这部书在传播上盖过了当时也很有内涵的一些书。
这样以来,大量的读者接触了《平凡的世界》,对它的传播就起到很好的作用,甚至今天都有许多的年轻人去读它,这部书从手法和语言上而言,是有欠缺的。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也作为这个时代的畅销书,我个人觉得,这部书之所以如此火爆,首先是他沟通了普通人的情感,毕竟这个时代是由许许多多普通人组成的。其次是对生活发生或者时代即将要发生重大变迁的预测和把握。
在现代这样一个快餐文化蔓延的浮躁时代,长篇小说,尤其是一部百万字现实主义创作的时代纪实性文学作品,让人很耐心地读下去,几乎不可能,但是从《平凡的世界》近年来的一版再版情况来看,这部百万字的长篇不但没有被冷落,反而成为了畅销书,这就不得不让人反思,这部书有何魅力竟让今天的读者也爱不释手,我想,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这部书给人源源不断的动力,给人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中一切不如意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让他们默默前行,让他们成为平凡世界礼的不平凡者。
再高明的书,都是要面见读者的,只要读者不舍弃,那他就是伟大作品,只要每一个时代都有读者去阅读它,研究它,并深深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作品,就是好作品。相反,有些作品被评论家推崇很高,给冠为什么“先锋”“先驱”等头衔,读者读后,却虽然无味,甚至嗤之以鼻,那么这样的作品也算不上好的作品。《平凡的世界》或许有诸多问题,但它对普通人的认可,对生活在中国这片国土生的云云大众的认可,使得它博得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再说主题,这是表现中国城乡近十年发展变化的一部书,内容当然还是表现中国城乡发展变化,但表现发展变化的手法很多,为何路遥博得如此多人的认可?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路遥他首先反映了那个时代下,人民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反映了生活在那个时代里,人民最关切也最焦虑的事情。《平凡的世界》里面有很多人物都具有典型性,也就是普遍性;还有一点,就是书中对年轻人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奋斗精神渲染,所以,在今天看来,这仍然是它有较大读者群的缘故。现在,我已经很少读路遥了。但是《平凡的世界》总会放在床头,有了这部书,仿佛生活就有了某种目标一样。
……
每次读路遥的作品,心里总会涌出许多亲近感,再后来,就是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电影《人生》,以及央视拍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电影倒是颇有特色,电视剧则不尽如意,心里也就有了一种期待,一种期待着《平凡的世界》被重新拍成电视剧的期待,果然,这部大剧终于在这个新年里上映了。
改变人物在《平凡的世界》的轨迹。为了改变剧情而改变剧情。电视剧上映后,果不其然,编剧胡乱改变人物性格,去掉人物个性等,都让我慌乱,比如,电视剧第19、20集坚持要炸掉庙坪山和神仙山的是田福堂,而不是孙少安,电视剧为了更好的表现孙少安,就把这事情归结在孙少安身上,而且把金俊山表现成了一个笑里藏刀,绵里藏针之人。
比如,第一集,就让我郁闷了。因为没有金波,这个在孙少平一生中不可忽视的人物,而编剧最让人不可忍受的是,将金波这个人忽略,同时,将金波在《平凡的世界》里面的事迹集中在了田润生身上。要知道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一辈子都深交的知己好友,而金波作为孙少平的同龄人,也是和他一起成长起来的青年,更是他的良伴知己。电视剧不应该忽视。没有金波,反而有金秀,更让人不可理喻,即便是没有金俊海夫妻,那么,金波和金秀姊妹至少要出现。
电视剧里面把金波和田润生合并为一个人,也忽略了金波在青海遇到藏族姑娘的事情。小说中金波是因为和藏族姑娘相爱而违反了部队纪律,所以被提前复原回家,电视剧里面既然把金波和田润生归为一个人,却把金波当兵这一段忽略,原著里金波多少年不结婚,主要原因是心里还念着藏族姑娘,最后他去青海找哪位曾经深爱的人,却已是物是人非,金波陷入了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中。电视剧里面却把田润生和金波这个杂合人物表现成了上前线耳朵被震聋。
看了第一集,心里不由产生出一种莫名的惆怅。其实,在《平凡的世界》还没有上映之时,我对于导演如何将这种纯文学性,夹叙夹议的手法表现的小说用视觉感受来表现出来,还是持有怀疑的。
电视剧在演到田福军坐公共汽车的那一段,本身是乔伯年的事迹,这里又用到了田福军身上,而且有关苗凯和高凤阁,那两个人基本上没有和田福军一起共事,电视剧里面却让高凤阁当了黄原行署专员。在书里面,高凤阁因为在大雨天给儿子回家办结婚事宜,导致高凤阁所管辖的那个城市被水淹没,省委也撤销了高凤阁的职,田晓霞也是死于那次洪水。
再说孙少平和田晓霞的戏,这两个人在高中之前,基本上算是同学情,就是后来孙少平在还原揽工后,两人也是渐渐才相爱的,他们是先友情,后爱情。电视剧却表现出了再孙少平要回家时,田晓霞就已经知道自己爱着孙少平。后来,孙少平在黄原揽工,迁户口的事情,其实是曹书记两口子暗中想让孙少平做他们的上门女婿,但当曹书记两口子对他们的女儿说明此事后,女儿却一千个不愿意,因为看不上孙少平。自始至终,孙少平都不知道这其中原委,直到他离开黄原去通城做煤矿工人。在孙少平心中,只是觉得曹书记两口子是他遇到的最好的人。电视剧里面也是曹书记当面对着孙少平说要招他为上门女婿,孙少平不愿意,田晓霞也帮着解围。我想这样安排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处事风格。
关于孙少平和田晓霞最后没有走在一起,而是将田晓霞死在了洪水中,我想,路遥在处理这两个人物结合方面是有宿命感的,假如让田晓霞不死而与孙少平结合,那就成了脱离现实主义的童话,对于一部现实主义作品来说,首先不能脱离现实主义,不能写成浪漫主义或者童话。其次,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里,两个人结婚一定是与其社会地位、职业、爱好、家庭成员地位等等诸多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即便是孙少平和田晓霞双方深深相爱,难道他们不会受到这些东西的制约?我想结果一定是同田润叶命运一样,所以,路遥在处理这两个人物关系上,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田晓霞必须死,只有田晓霞的死才能成就孙少平,成就田福军,也成就《平凡的世界》。最后无奈,作者只能让孙少平与慧英(王世才的老婆)结合,也正是这原因。
还有王满银与兰花的戏份,最后才表现出来,因为王满银的出轨事件,一切往事才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