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香的功效与传统养生


标签:
文化养生香药修行香气 |
中国传统香的功效与传统养生
保健与养生是人类长期以来为提高生存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而不断探索的问题。各民族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的不同的理论体系。建立在“人天整体观”和“性命学说”基础之上的中华养生理念,在历史的发展中,带动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汉文化特色的,与西方民族的保健养生理论有着极大区别的东方传统养生体系。
西方的保健养生理念是以身体的健康,体魄的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注重的往往是一个个层面的问题.而我国的养生理念则是强调养生与养性开慧的并行,养生是以整体“致和”为目的的,是以“有无、阴阳、气血、脏腑、性命、人天”等诸方面的结合为目的的。特别是构成人体有限生命与无限生命的“性”与“命”,以及二者潜能的开发与和合,更是中国传统养生中的重点。身心健康,性命和合,能使生命产生智慧,以致产生真正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这正是我国传统养生理念的根本。这种对于有与无的共同养护,可能正式为什么祖先会把香用为养生珍品的原因之一吧。
一、传统养生中香的基本地位
传统养生,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即饮食起居与养生、道德养生、文化养生、环境养生、修身养生等。而在这些环节中,香始终处于一种非常特殊的地位,并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在先人的生活中,香从人们的本性所喜、所需,从而进入到人们的整体生活之中,再到黄帝所说的“五气各有所属,唯香气奏脾”,这种香气与人体的重要作用,以及杜甫的“心清闻妙香”,苏轼的“鼻观先参”,黄庭坚的“隐几香一炷,灵台湛空明”的论香之语我们也可以看到香与人们生活的特殊关系。在它切近心性之时,也切近了日常生活,切近了普通百姓。
早起一炉香,读书写字,迎宾接友,琴棋书画都要有香相伴。朝堂之上,庙宇之中,时刻香烟缭绕。更有那香车宝马还把那缕缕馨香带到市井街巷。香不仅调节环境,还具有陶冶性情、颐养心灵、祛疫避瘟、健身化疾之功。历史上葛洪、陶弘景、张仲景、李时珍等许多名医都曾用香药组方直接治病,方式涉及内服、佩戴、涂敷、熏烧、薰蒸等多种用法。因此,香在祖先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外在的香到本性生香(古人称为心香、性香),正是人们养生目的的祈求。古人认为,一个性命相合、脏腑、气血相合,品质高尚的人,体内会自然生发一种香气。因此,香气也就是一个人健康与德行的体现。这种香气被认为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之香,是人们进入理想的“众香国”的先决条件。先人们对众香国的向往,也正是一种对健康、幸福的追求。
二、传统香在养生中的作用
1.传统香品中“药性”对人养生保健作用
香药多属植物类,也既是现在中药类属中的芳香类药物。如沉香、檀香、苏和香、乳香、丁香等。但也有少量取之于动物的分泌物,如麝香、灵猫香、龙涎香等。目前,人类已知且使用的香药有三千六百余种,常用的也有四百余种之多,制香常用的香药约为130余种。香药的药性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中都有详细地、权威的界定。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驱邪扶正、痛经开窍、疗疾养生”的作用。如《神农本草经疏》中说“凡邪恶气之中,人必从口鼻入。口鼻为阳明之窍,阳明虚,则恶气易如。得芬芳清阳之气,则恶气除而脾胃安矣。”
人们根据这些香药的综合药性,按君、臣、佐、辅(使)组成各种方剂,制成各种剂型、各种形状的的香品,以供人们佩戴(帷佩、香包、香囊、帷香)、铺枕(香枕、香被、香褥)、焚烧(香饼、香丸、线香、盘香等)和食用(香食、香粥、香饭),以达到养生保健、防病治病、陶冶性情、营造和美化环境的效果。
2.用香的形式对养生保健的作用
我们如果总结,归纳一下传统的烧香内容和形式,就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答案。古代的烧香基本可以分为几个大的方面:生活家居中烧香;祭祀用香;修行用香;治病养生用香;香艺或是香道用香。这些烧香形式和内容中,都要从净心开始,甚至要有恭敬心。既是治病养生的用香过程中,净心也是必不可少的。心烦意燥、心浮气躁不会有好的效果。一种形式,产生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产生一种效果。这些也是为了让燃香者进入一种状态,一种境界。甚至,这种净心的状态下,会产生许多用心求之不得的效果。所以,传统的烧香最基本的过程是,安坐、放松、净心、品香、观香、证香。实际是与传统修炼的“净、定、观、运、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薰香通过这样一种有利于人净心、放松的形式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处于一种特殊的氛围中,使香药的芬芳之气全面作用与人体,从而达到本性升华,身体健康的目的。而对于性的养护古人更视为养生的根本。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言:“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3.传统香对人的整体作用
香气有益于人体健康应该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不同的香药对人体产生的作用却是不同的。传统香除了专门治病疗疾的香以外,基本是以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不同需求考虑配方,如宗教用香、书斋用香、寝室用香、衙香、车轿用香等。基本都有特殊的需求。这也是“和香”取代“单品香”的根本原因。我们可以从香的用途分类上来分析传统香方中对人作用的侧重点。
在传统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用香虽没有完全独立于其他香,形成一支完全独立的体系,在许多时候对于香还是兼用的。但历史上也出现了许多非常经典的为佛教僧众多用的佛香,如:旃檀微烟贡香、七宝莲花香、象藏香等。这些香的配方可能是考虑到敬佛、修佛修心养性的特殊需要,考虑到人众较多,庙宇畅大等特点,香方一般用香药品种较多,剂量较大。大多数配方是按一君、三臣、五佐、九辅(使)配伍。而且,所用香药中檀香、沉香、龙涎香、安息香、苏和香等名贵香药量比较大。其香气比较浓重,且多有驱邪安神、养气活血、养心健脾的效果。
以祛病防病为主的香,则往往是香药和其他中药配合组方。如“祛疫避瘟香”中,除了檀香、沉香、降真香等香药以外,则加入了苍术、乌头、菖蒲等。所以,这类香除了其他天然香具有的驱邪防病效果,还具有了对应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修行用香,在传统的修行中,香有着特殊的作用。不同的修行法门,往往有自己对应的香。如象藏香是根据藏密的修行特点、文化、饮食特点地域及气候特点而形成的,适应藏区和藏传佛教的香品。中原地区的香,既有它的地区普适性,也有许多对应性的香品。不同的法门,在用香上往往也有他自己的特点。还有修行的层级不同,对香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有许多修行有成的高师,往往是根据自己修行的需要,自己配制专用的香。如弘一法师在晚年就专门收集和配制自己需要的专用香。传统修行用香的要求,是要具备其最基本的功用,按传统的说法即是要达到具有“通化凡圣、邀天集灵、和合性命、通经化窍、驱邪扶正”的基本功效。
居家用香是最丰富的,按功能分类,其中有日常起居焚烧的、有读书用香、书画用香、卧室用香、书斋用香、接待不同客人的不同香品,还有厨香、厕香、帷香、随身的香包、香帕、书信用的香笺,甚至安禄山还为杨玉环进献了助情香等。在传统的居家用香中,怡情养性类的香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唐宋时期,文人墨客不仅是用香,而且许多人自己制香。如丁渭、蔡京、苏东坡、黄庭坚等亦都是制香大家,他们的香基本都是这一类的。历史上文人们留下的梅花类名香就有几十种之多。著名的就有““雪中春信”、“江南春信”等。这些好的香品不仅是如沐春风、身处梅园之中的感觉,而更有脱胎换骨的体验,神清气爽的感受。
所属类别:
该资讯的关键词为:传统香,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