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出神”和孔门的“定”
(2014-11-03 09:55:57)
标签:
出神定道家丹道道学 |
分类: 道学探幽 |
孔子是老子的学生,所以孔门是道门一脉。这里的孔门是指孔子、曾子、子思、孟子,他们分别对应有《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这四书。注意了,孔门并不包括后世的朱程哦。孔门是古儒家,和后世的朱程儒家大不相同也没有师承关系!我们提倡的是古儒孔门,和朱程不太相干!
孔门的《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是古儒家的关于入静的心法和描述,包含着很深的静功的经验体会,有入静经验的人,就能懂得和体会到曾子的《大学》的这句话的奥妙细微的地方!
《道德经》云:“知止可以不殆”,孔子是老子的学生,所以说孔门是道门一脉,所以孔门的“知止”是沿用了老君的《道德经》里面的“知止”啊!在道家里面,“知止”是浅层次的定,“虚寂”是深层次的定!“虚寂”可以在名震修道界的“万古丹经之王”《参同契》中见到提倡,“虚寂”也是道家的一个重要概念!所以,我们学道人要了解“定”,就必须知道我们道家的“知止”和“虚寂”!“知止”的功夫深了就可以达到“虚寂”!
佛家所说的“定”,其实就是翻译自古儒经《大学》的这句话!另外,孔子在《易经》的《系辞》中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句话的“不动”二字,佛家也翻译到自家的佛经里去了,并且“不动”二字在佛家中广泛应用!其实,“定”和“不动”都是古儒家的东西,都是孔门的心法!“定”意思就是“不动”,两者是相同的!而佛经里常会用到“寂”字也是从古道经和古儒经里面挪用过去的,《道德经》里面也有“寂寥”的论述,有的地方佛经里面是直接把孔子的这“寂然不动”四字原本不变地照搬过去,因此“寂然不动”这四字之后就在佛法里面常用了啊!佛家的“禅”原先翻译为“静虑”,或许也是受《大学》里面的这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影响哦!
“知止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以得”孔门的“定”,其实这里虽然有先后的细微的描述,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定”即不动却始终是在入静中是一贯到底的!也就是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定”是在静功中是一贯到底的,这和孔子在《易。系辞》的一句话“寂然不动”的心法是完全相符合的哦!“定”要一贯到底才能达到“寂然”的地步。这就是孔门的“定”,一贯到底,“定”即“不动”,这就是孔门的心法!
而且,孔门的“定”范畴要比佛家的“定”的范畴要大,因为佛家的“定”是指有一定静功程度的“定”。而孔门的“定”既包括一定静功程度的“定”,也包括静功很浅的“定”,即“知止而后有定”。“知止而后有定”就是包括了静功程度很浅的“定”!所以,虽然佛家把古儒家孔门的“定”翻译了过去,但是古儒家孔门的“定”的范畴是比佛家的“定”要大的!
在孔门心法中,定中就能达到“出神”的地步,当然,佛家也是如此,“出神”是道家的说法,古儒家孔门中的定比佛家的在范畴上要大。在深定中,“出神”是自然而然的事,出阴神,出元神,出阳神。佛家所讲的“定”其实啊跟道家所讲的“出神”是很相似的,因为佛家的“定”常常能达到道家所说的“出神”的地步!但是我们道家提倡的是孔门的定,因为孔门是道门一脉,孔门的定比佛家的定的范畴要大!关于出阴神和出阳神,佛家人常常是分不清的这些的!
定中能出神,后来的道家也沿用了古儒家孔门的定的说法,常常会说:定中出神。其实,定中出神和静中出神没有区别,因为都是出神!当然了,出神又分出阴神、出元神、出阳神的说法。《重阳教化集》中就有王重阳“出神入梦”,对马钰夫妇以天堂地狱而警示他们!道家出神功夫很高明的,没有很深的静功是作不到的,出神是一种造化!
我们都知道“虚无”,‘虚无“在《参同契》中我们可以见到,但是《参同契》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虚寂”,我们也是应该知道的,“虚寂”其实就是深层次的定!当入静到“虚寂”,常常就可以“出神”,这是我们学道人都应该清楚的!佛家常会用到的“寂”字也是从道经或古儒经里面翻译过去的!虚寂出神,这是自然而然的!因虚寂而出神,是入静的正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