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桥——小秦淮河上的桥—务本桥20150109

标签:
文化小秦淮河杂谈务本桥董子祠 |
分类: 烟雨扬州 |
http://s8/mw690/004hikidgy6UOhK7LHV67&690
http://s15/mw690/004hikidgy6UOhSIbEO6e&690
http://s14/mw690/004hikidgy6UOhL5vad1d&690
http://s8/mw690/004hikidgy6UOhLgU1p07&690
清人谢元淮的《养默山房诗录》卷三《鹾言三十二首》的第五首说:“务本堂为淮商办公之所,一切出入费用皆聚于此,有堂商司其事。”这个“务本堂”司理的两淮盐务“一切出入费用”。在清代前期,主要是办公办贡,支解各官养廉、应酬抽丰游客等事务。务本堂还要办理的一件事是“扶孤恤贫、发放济急周乏的‘月折’”。
“务本”就是从事谋生的根本工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中说,扬州河下盐商万雪斋家中有一副对联写道:“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徽州黟县西递村有副对联写作“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两副对联的差别就是“耕田”改作“营商”,总体上是一个意思。“耕田”是“务本”;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徽州,外出“营商”也是“务本”。扬州的盐商,徽州商人占了一大半,他们垄断了两淮盐业的产、运、销的各个环节。
设立“务本堂”的地方并非扬州一处。在安徽屯溪的柏树街东里巷,明代成化年间理部右侍郎程敏政建的“程氏三宅”,其中有一处厅堂也是“务本堂”。这程敏政的后人就是扬州的大盐商。徽商吴中孚编写的行旅指南——《商贾便览》便题作“务本堂梓行”,上面记载了徽商在徽州和他们侨寓两淮地区设立的若干“务本堂”。扬州的“务本堂”与徽州的“务本堂”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月折”是按月补助财力消乏的盐商及其子孙的制度。阮元的舅舅林苏门曾说:“盐商之家,有歇业中落者,两淮公保立折,每月某某旗给若干银两。”这里说到的“旗”就是鹾商行盐的商号。财力消乏的盐商只需在务本堂登记在册,便可按照先前的旗名,按月领取补助,而这笔补助又足以支撑盐商之家的一切生活开支。阮元在《淮海英灵集·江春》中说:盐务总商江春曾使“务本堂给月贫银有增无减”,这“给月贫银”就是依靠“月折”领取的补助。林苏门在嘉庆年间有一首竹枝词写道:“街号贤良占蜀冈,冈前务本聚公堂。近来侠折人人办,都向朱门来借光。”这一方面折射出不少盐商已经日趋衰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扬州的盐商寄生性的加深。“月折”给弱者提供了经济保护,也使商人失去持久从事商业的热情,丧失了先前那种创业的精神。
嘉道以后,盐务衰败,运司北迁,扬州“盐务行政事宜,改归扬州稽合分所以后,原有房屋,足敷办公;所有运署余屋,多属空闲。”务本堂的“办公人员”自然也就人去屋空。清末在务本堂旧址设施药局,民国年间改为江都县施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