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焦山碑林
【级别】: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三】,1988年立
【年代】:南朝——清
位于焦山西侧崖壁上的摩崖石刻是来焦山必看的景点之一,这里也是焦山能找到的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也是一副书法历史长卷,从千余年前到近代民国大大小小有近百方石刻位列其上。
至于焦山崖壁上到底有多少方石刻,我也不是很清楚各种资料上记载的都不太一样,有说200多方的,有说100多方的,有说80余方的。据我自己一一拍照记录的有67方,其中包括了有字和没字的,从三诏洞开始一直到国保碑的地方。加上那块我至今没有看到的雷轰岩上面的大概是接近80方的样子。其中那个江中礁石上有不少明代的精品。
在现在能看到的石刻里有一方唐朝的,有七方宋朝的,这写高古石刻里只有两方不是很清楚的,倒是蛮难得的。但是剩下来的中就有不少不清楚的了。而剩下的60方中绝大多数是清晚期到民国的。但是明朝的几方石刻也是很不错的。而且从资料和现场来看有不少前朝的石刻被后代重新刻画过了。
焦山摩崖石刻位于焦山西侧的崖壁上,由东折西向北全长约 150米。主要分布在西南的浮玉崖与罗汉崖(又称巨公崖),摩崖题记历史上不少崩入江中,现尚存百余处。题记时代自六朝始,历唐、宋、明、清至民国。书体真草隶篆俱全。重点题记有瘗鹤铭,现置于碑林保护。唐人仿瘗鹤铭题刻,在壮观亭旧址左崖壁上,惜下部已被明代人凿平,上部存题记石刻已模糊。唐贞观和尚题刻金刚经四句在罗汉岩上,全文20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落款刻题“唐僧贞观书”。北宋米芾题记刻于元祐六年(1091年),纵刻“仲宣法芝(金山寺、甘露寺住持)米芾元祐辛未孟夏观山樵书”。还有南宋陆游、吴琚游焦山观瘗鹤铭题记。在西南转角处崖上“浮玉”二字,系为北宋汴京(今开封)人赵孟奎题,赵为当时著名书画家之一。另有宋人题记于附近,有崇宁元年(1102年)等时代,内容有“普济禅院”字样。明代题记有正德十四年(1519年)丛兰题记,兰字廷秀,官至兵部尚书,来镇督理江防,登焦山刻石以记。还有正德年湖广副使方豪题记。
清代题记尤为多见,有嘉庆七年(1802年),嘉庆十三年额勒布题刻,嘉庆年间张问陶、道光年间陶澍等题名石刻,洪亮吉篆书“巨公崖”三字,光绪年间陆润庠题寄越尘诗等。
民国年间题记,另有民国19年全国律师协会吴迈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等题刻
http://s10/mw690/004hikidgy6PHdXoiGB29&690
国保牌牌,很明显这个上面的名字是不规范的,从省保开始就只有焦山碑林这一个名字。摩崖石刻是包含在碑林里的,但是其时期也是不一样的,碑林只到清,但摩崖石刻是到民国的,具体我不是很清楚。
http://s12/mw690/004hikidgy6PHdXFZMfab&690
http://s15/mw690/004hikidgy6PHdZqvCK7e&690
这是焦山摩崖石刻里唯一一块被亭子保护的岩石。这块岩石上一共有3块摩崖石刻,一块陆游的名篇,一块晚期状元陆润庠的,还有一块我没能看清。
http://s14/mw690/004hikidgy6PHdY94IJfd&690
陆游与游人踏雪寻访《瘗鹤铭》留下的题名石刻,最为引人注目。全文为:“陆务观、何德器、张玉仲、韩无咎,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置酒上方,烽火未息,望风樯战舰在烟霭间,慨然尽醉。薄晚,泛舟自甘露寺以归。明年二月壬午,圜禅师刻之石,务观书。”
http://s3/mw690/004hikidgy6PHdYCtuq02&690
可以注意到石刻的下方有个马蹄形的石洞,不知是一个小佛龛还是踏脚用的。
http://s15/mw690/004hikidgy6PHg5XRT0de&690
陆润庠寄越尘诗."坐隐茅庵愿未偿,十年归梦绕江乡,鼎铭估屈思周汉,崖刻迷离记宋唐,帝里风光多阅历,海天云影入微茫,丹青绘就劳相寄,郑重,旃檀一瓣香。
陆润庠清末一品大员,著名书法家。因为他是苏州人所以,在江浙一带还是很著名的一个人物。在石刻的左边还有两列小字,看到不是很清楚,就不写了。这方石刻也是少数有莲瓣纹座的石刻。
http://s14/mw690/004hikidgy6PHg6f6Vf1d&690
可以明显的看出上方还有一块成矩形的石刻,但是我是在是看不清,而且也没看到相关资料。
http://s5/mw690/004hikidgy6PHg6FLJa04&690
http://s15/mw690/004hikidgy6PHg7bU4u4e&690
南宋 赵孟奎
“浮玉”。是赵孟奎极少的留存之一,在浮玉的左边还能看清有“汴赵X奎书”几个字。焦山岛古代称浮玉,所以这也是焦山石刻中比较重要的一块。
石刻高146厘米,宽90厘米,楷书。刻字大如斗,字径达60厘米,结构稳健,丰腴圆润,宽博雄放,布局匀称严谨。赵孟奎精于书法,此石刻是其难得的传世之作。赵孟奎,字文耀,号春谷,宋宗室,南宋宝佑年间进士,官至秘阁修撰。http://s15/mw690/004hikidgy6PHg7BFQace&690
清道光十八年的摩崖石刻,比较清楚,只是中间有几个字我不认识。。。
http://s16/mw690/004hikidgy6PHg81tAX1f&690
内容已经看不清的石刻一方。
http://s13/mw690/004hikidgy6PHg8v30U0c&690
民国五年 周蕴辉
“松鹤精神”
周蕴辉,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只是搜不到这个人,而焦山上有两方他的石刻,从这方上看,有可能这是一名武将。
http://s10/mw690/004hikidgy6PHg8UtCNd9&690
明
弘治十八年。”监察御史安肃郑阳,南太仆丞无锡华昶,登浮玉放观天海,越宿乃去,
弘治乙丑秋七月十有九日题."
吴大澂,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人。、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清同治七年进士。授编修。出为陕甘学政,官至广东巡抚,湖南巡抚。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下面那方虽然看得到字,但是确实是看不清楚。我也是从一些字里看到了,对比资料才找到的。
清 道光十三年
"道光十三年四月朔,
仁和严娘,婺源王凤生,桐城方勤,丹徒杨铸,会稽陈祖望,高邮王钦同游."
清 光绪十二年
张士珩题名."光绪丙戍,……从者
幸舍,客松,滋能,佐虞甥倩,瑞安孙贻绩也."
黄文涵,字子湘,澧州人。历官广西知府。有《忆琴书屋存稿》。
http://s10/mw690/004hikidgy6PHgckYDTf9&690
明 正德十四年 "正德十四年七月十六日巡抚江北直隶右都御史山东文登丛兰,因江西
宁王反叛。亲诣沿江督理防御,率淮安府通判盛时
雍,扬州府推官刘一正,淮安卫指挥张柱,扬州卫
指挥姜继勋,宿州卫指挥孔山等,各领军江中操
演,遂登此山."
这方石刻记载了明朝宁王叛乱,丛兰率众练兵的事情,也是焦山众石刻中少有的题材。
清光绪二十一年
”我与名山有旧盟,高僧相遇恰同庚。逃禅便觉风尘远,住世须将宇宙擎。江寺懒寻铭瘗鹤,海隅愤指浪翻鲸。彼苍未许林泉福,解缆匆匆负此行。“乙未季夏 游焦山赠山僧越尘 赵舒翘。
赵舒翘,字展如,号琴舫,晚年号慎斋。陕西长安人。清同治十二年中举。翌年又中进士,朝廷任命其为刑部主事。光绪八年后,历任刑部员外郎、湖广司郎中、安徽凤阳知府、浙江温州道、浙江布政使。光绪二十一年升任江苏巡抚。光绪二十三年内召入京,任刑部左侍郎兼礼部左侍郎,次年晋升为刑部尚书。光绪二十五年升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军机大臣兼管顺天府尹事。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多次平反冤案,“直声震天下”。
清 光绪六年
"红羊劫火已全销,惟有焦山土不焦,最好云林看北固,绝佳风景忆南朝.山僧六游嘱书疥壁.庚辰秋,彭玉麟."
谢琛,江西弋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三甲。曾任苏松兵备副使。
清 宣统元年
”铜梁王瓘闽县王仁东蒙古松墀 江州黎锦诰 海丰吴崶 南皮张彬 临川李瑞清
南陵徐乃昌福山王崇烈卢江刘体乾宣统元年六月二日同游王瓘书之。“
王瓘字孝玉,字孝禹,书法家,四川铜梁人,由举人官至江苏道员。工篆、隶书,精鉴别,富收藏。山水苍浑秀润,多得力于娄东二王(王鉴、王时敏)。
李瑞清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戏号李百蟹。江西抚州人。清光绪十九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徐乃昌,字积余,晚号随庵老人,南陵,出身望族。光绪十九年中举,二十七年任淮安知府,特授江南盐巡道。曾主办积谷、厘捐、赈捐和督察通海垦务。约于光绪二十八年受命考察日本学务,回国后提调江南中、小学堂事务,总办江南高等学堂,督办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
陈廓,字彦明,江苏镇江人。神宗熙宁九年进士,历句容主簿,知长社、吉水、楚丘县,擢知处州。后除广东转运判官,移提点刑狱,改利州路。徽宗大观四年卒。
http://s6/mw690/004hikidgy6PHgJuZHn95&690
”鹤山”二字行书,字大如 斗,字径为94
厘米,石高155
厘米,宽122
厘米.
其右侧有《陈任旸为鹤山题识》:”鹤山非焦山,乃
自然庵主持僧也,僧名曷,为镌于山,因洪海如访此公不得见,书而镌之,将与山并垂千古也,同治 十二年八月朔宜兴陈任旸识”.此识说得很清楚,
洪海如访鹤山僧未见,遂书此二字留赠.后来僧人镌刻于岩壁,目的是”与山并垂千古”.
http://s14/mw690/004hikidgy6PHgIxz7D5d&690
民国十年
纪盛耀 ”佛海流经“
http://s1/mw690/004hikidgy6PHgJ1Q0of0&690
清末宜兴陈任旸的一方石刻。
http://s8/mw690/004hikidgy6PHgI6LsP87&690
焦山西崖三诏洞下南侧,系乾隆第四次游江南到焦山所作。正面刻文“乾隆乙酉暮春朔自丹徒跋马至象山渡口驻焦山作”,行书。碑身、碑座通高1.58米,宽2.3米,厚0.28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