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新安会馆
【级别】:泰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未找到文保牌),2010年立
【年代】:清·道光2年(公元1822年)
根据官方发布的新安会馆位于海陵区172号,但是由于百度地图上没有明显的172号,只是模糊的认为海陵区司法局是172号(实际上司法局是174号),所以我只能去了那里。在我的搜索中只有一些关于将新安会馆建成徽商博物馆的建议,并没有发现介绍会馆的博文。在司法局外面并没有发现有古建的样子。刚好旁边有一条小巷子抱着来都来了就进去看一下的想法走了进去。
泰州新安会馆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距今已有192年历史。现存朱熹殿、关夫子殿、土地神殿、议事厅等(根据资料所说的现存,无论是官方说的两进,还是我认为的3进,必定有的厅殿是并排的)。朱熹殿前尚有2株树龄在150年左右的古银杏(这里,如果银杏树是始建的时候栽的那么这两棵银杏树起码在200年左右,但是专家估计在150年那么就很有可能后来补植的)。其实,泰州历史上有许多会馆,如闽中会馆、旌徳会馆、京江会馆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只存新安会馆。
泰州自明清以来数百年间绝少战火灾害,再加上淮盐的发达,工商业活动相对比较发达,由此许多外帮人都在泰州一带从商。特别是19世纪中叶,太平军曾迭克扬州。当时南京、扬州的大批官员及其家人、仆从都曾逃至泰州,更重要的是此时迁入大批安徽人、江南人、镇扬人,其中以徽州人和镇江人最多。皖南人居泰经营茶叶、漆业的有洪姓、胡姓,经营盐业的有吕姓、汪姓,经营布业的有江姓,经营香业的有姚姓。镇江人经营南货业,福建人经营旱烟业。此外,山西汾阳人卖汾酒,陕西人开皮货店。直至解放前,泰州商业中还有两帮:徽帮和江帮。可见徽州人和镇江人在泰州的影响。明清时期徽商活动非常活跃,各地都建有新安会馆,泰州也不例外。
清道光年间,绩溪人胡沇源到江苏东台茶叶店学徒,积累了点创业资本,随后与同乡合伙在泰兴开设了裕泰和茶号。其孙炳华、炳衡后来继承祖业,兄弟二人营商不久,深感徽州商帮在“三泰”虽有名气,但由于各自为营,势单力薄,加之生意上竞争,乡谊日益淡漠,缺乏相互扶助精神,不利于本帮在此地经营。于是,经他们倡议,在泰州成立了新安会馆,置房十余间,田地十余亩,兴建新安公墓一处。新安是徽州旧时的别称。泰州地区历史上也是徽商活动较多的地区之一。建会馆主要是为了方便行商的徽商提供一些便利,以及行使一些行会、商会职责。(楼楼对此段的编辑存疑,上文说道光年间其祖辈到东台学徒,后其孙辈继承祖业,经商不久后才倡议成立新安会馆。1.有资料说会馆是道光2年创建的,但创建者的祖辈道光年间才到东台学徒,未免太快了吧。2.其祖业在泰兴而非泰州,为何要将会馆建在泰州。除非是其先祖在道光之前就到了东台,又或者会馆不是始建于道光2年。未可知)
会馆的功能——联络乡情
徽商外出经商,往往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同宗同乡的集体行动,这也是徽商的凝聚力、竞争力胜于其他商帮的关键所在。清朝末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国资本的流入,商场竞争更趋激烈,徽商也出现了同乡同行的无形竞争,使得乡谊和扶助精神渐渐淡漠下来。为了团结徽商,联络乡谊,并谋发展,他们每到一处均建有会馆、旅堂,在清代中后期更是盛行。正如徽人许承尧说的那样:
“吾徽人笃于乡谊,又重经商。商人足迹所至,会馆、义庄遍于各省。”
徽州商人之所以能够在众多商帮中出类拔萃,并对明清社会、经济、生活等诸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与徽州商人的团队精神是分不开的。正如日本学者臼井佐智子在其《徽商及其网络》一书中说的那样:当时的徽商已经建立起一张几乎覆盖大半个中国的商业网络。一些重要的商业大都会,如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广州、山东临清等,都是徽商麇集之地,是网络的枢纽和基点,网络从这些基点再散向周围的村镇。在这些网络和基点当中,徽商的会馆和堂所起着重要的作用。
徽商的会馆对徽商主要有两点作用:对外可以代表徽商与官府交涉商业事务,举办公益事业,扶植徽州商人在当地商界的势力;对内则有效地联络本地的大小徽商,代为传递乡人信函和官府公告,处理徽商内部的商业问题。
http://s14/mw690/004hikidzy6LGoHsFqJed&690
在官方的回复中,新安会馆位于海陵区五一路172弄8-9排,也就是说是2进房子,但是我看到的古建是3进,这是第一进,至于是不是新安会馆的古迹我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我没有找到文保牌子,而唯一能确认是新安会馆的东西就是最后一进前的两棵百年银杏。
http://s9/mw690/004hikidzy6LGoJC3xuc8&690
这是第二进,因其古朴的外形这其实是我第一个发现的古建。
http://s4/mw690/004hikidzy6LGoJT76Xe3&690
现在被人围起来种菜养鸡了。
http://s15/mw690/004hikidzy6LGoK6G1Uce&690
有些许雕花
http://s7/mw690/004hikidzy6LGoKmKMe96&690
其中有个椽头保存完好
http://s7/mw690/004hikidzy6LGoKCTfo46&690
另一个有腐朽的情况
http://s10/mw690/004hikidzy6LGoL2sadc9&690
现在里面封闭,大体上保存完好。实际上我看这栋古建的样子不像是会馆的样式,而像是一座庙。在后来我向后一进的老奶奶询问这间古建是什么的时候,老奶奶说这以前是一座庙,这坚定了我的想法,不过具体是什么还要看专家啊。
http://s10/mw690/004hikidzy6LGoLg8gVa9&690
http://s12/mw690/004hikidzy6LGoLwBKzcb&690
屋后的砖墙有部分的裸露,但是视其砖的质量还是不错的。
http://s15/mw690/004hikidzy6LGoLT7Eq1e&690
http://s7/mw690/004hikidzy6LHjw24omc6&690
这是最后一进古建,那两颗古银杏就在这里,但是我的照片没有拍到而已。也就是说这是朱熹殿。(有专家认为是茶王庙)
后补:
姜堰新安会馆
姜堰
“新安会馆”共有两处,一处在原人民剧场的东侧,现已拆去;另一处在原工业学校的南侧老通扬运河的北畔,东板桥的东北侧,姜堰东风街姚义兴巷10号,现有房屋9间,东厢房,西门楼,前后两进四合院,占地约150平方米,尚存四址界石一方,为清代晚期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该会馆前后原有三进,11间瓦房。第一进供奉朱熹神位和他制定的《家礼》。徽商在会馆中祭祀朱熹,是因为朱熹是徽州婺源人,这是一种高层次凝聚力、亲和力的需要。通过朱熹,将在外地经商的徽州一府六县的朱文公故里之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特别是朱熹的《家礼》被运用到团结上来,这是徽商在异地他乡能抱成一团,形成力量的重要原因。第二进供奉祖先的木主(牌位)。第三进专门用于停柩。1948年,国民党区分部设在里面,会馆被迫停止活动。该馆现存房屋9间,约100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
姜堰徽商在建立会馆的同时,还会同姜堰商会在坝口南侧西面建起了义茶亭。义茶亭挂有一副对联:
“诚能感格上通霄汉,信会取悦下达平川。”
接着,又在姜堰白米建立了安旅堂。安旅堂在白米镇的东北角,青砖小瓦,四关厢,十二间房子。它原是朱姓家族的一所后宅院。由十八家店铺集资所购。
安旅堂每年举行三次关帝庙会,分别为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十月十三,十八户轮流坐庄。解放战争期间,设为国民党镇政府。自此安旅堂名存实亡。
姜堰在清代有徽商所建的
“新安会馆”两处,足见当时姜堰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徽商在姜堰的成功。
姜堰有过两处
“新安会馆”表明了徽商在姜堰的发展、成功以及与姜堰人的互动互融。
姜堰新安会馆本是一种同乡会的性质。遇事,同乡可结成帮会,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有一年,姜堰某区长要借会馆结婚,就遭到安徽同乡联名签字拒绝。这充分体现了徽商会馆的职能和作用。
“新安会馆”,一处徽商在姜堰的历史见证;一段历久弥新的创业者之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