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嚼字老人
嚼字老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59
  • 关注人气:5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嚼字斋集句》(增订本)序嚼字老人的文化与美

(2022-04-18 07:23:27)

《嚼字斋集句》(增订本)序

嚼字老人的文化与美

陈忠林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遗存了大量的古典诗词,诗词被人们称之为文化与美的产物。它不仅是精神导向,感染和净化人的心灵;还有审美价值,给人以醇美的艺术享受。

所在者存,所过者化。我们每一个人都力图在自已的社会舞台上,用不同的劳动形式去创造文化,创造美。

嚼字老人季月康先生,则用他的汉语博学,去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化之美。

季老先生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从亊中学教育与教研工作。系名闻遐迩的江苏名师,知名文化学者。他先后出版了《中学古今同形词语辨析》,《中学文言知识百问》,《文言复音虚词汇释》等辞书,还出版了《嚼字斋闲吟》,《诗文拾零》和《嚼字斋集句》等多种诗词文化专著。这些书籍被全国多家高校图书馆和省市地方图书馆永久收藏。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季老先生也实现了他的文化夙愿。这里,我不想高论先生杰出的古汉语成就,只是想说说先生新出版的诗词集句。诗词集句是一种特殊的创作形式。从已有的不同诗词中选出句子重新组合成新诗或新词。由于它受到诗词韵律规范的严谨制约,故而具有一定的创作难度。词集句和诗集句相比,词集句比诗集句的难度更大。常遇到如何去处理好不同流派的词风融合和诗句入词的合成问题。然而,季老先生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词派的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成全新的诗词集句,而且达到自然贴合,如出一手的至高境界。带点夸张,象似"烏蒙磅礴走泥丸″。当然,季老先生具备足够的对诗词原作的理解和积淀,深厚的文学涵养和高超的文学技巧,是不可否认的。否则,他也会被"浪打空城寂寞回″的。集句的高难度也许正是百年以来集创者日渐稀少,甚至从衰微到近乎湮灭的缘故。

欣喜的是,我们又读到了季老先生新出版的《嚼字斋集句》(增订本)了。这本新书增加了一部分新集的诗集句和词集句,数量总达三百六十二首()。这些诗词集句,在文义,平仄,句式,气韵诸方面皆达到了相通,相融,相合,銜接神妙,蕴情隐意的至高水平。这里我不打算多谈先生的诗集句,(因为在本书的前言中已有述及。)只是想谈点学习先生词集句后的体会。但是需要重复的是:先生集子里`咏春″题材的诗集句比较多,如:春吟,春色,春光,春雨,初春,送春,惜春……那里有许多人生哲理,值得反复阅读。现在我们来一同欣赏季老先生的词集句《渔歌子*农家乐》。

漁歌子*农家乐

万顷江田一鹭飞,(温庭筠《利州南渡》)

鹅湖山下稻粱肥。(张演《社日村居》)

疏雨过,(苏轼《满庭芳》)

星斗稀,(温庭筠《更漏子》)

千家山郭静朝晖。(杜甫《秋兴八首》)

这阕词集句,从表情达意上看:作者以农家乐为思想主题,以农村美好景象为基调,抒发了作者面对鸥鹭高飞,稻粱肥硕的丰收景象,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朝晖中的喜悦心情。

从集句技巧上看:作者打破了花间派词人温庭筠与豪放派词人苏轼词风不同的界限,将两者选词融合一体。同时,还完成了张演和杜甫二人的诗句入词。这种在多元中求得统一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先生信手拈来,充分体现了先生的诗心之力,文胆之功。

这里我想補叙一个插曲。正当我撰写本稿时,家里来了一位在大学里任教中文的朋友。他看到了季老先生的这阕(渔歌子*农家乐)词集句后,说了一番令我大喜过望的词话,现摘彔于下:"苏轼《满庭芳》词中的句子"疏雨过″,原意隐含着苏轼贬谪黄州后,对风雨过后的人生所持的一种豁达态度。而季老先生将它运用到"农家乐″的集句中,与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星斗稀"组合,为词集句起了一个写景的作用。不经意间,季老完成了一个从豪放词风到婉约词风的转变过程,绝妙的转換,会带给你一个新的审美价值。"真是收益匪浅。它提醒了我:好好地去寻找季老先生集句中的文化精髓。

再看下一阕词集句:

《清平乐*春去也》

留春不住,(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寂寞无行路。(黄庭坚《清平乐*晩春》)

把酒问春春不语,(朱淑真《蝶恋花*送春》)

花外鸟啼何处?(程本立《清平乐》)

海棠帘幕轻寒,(元好问《清平乐》)

斜阳却照阑干。(晏殊《清平乐》)

杜宇一声春去,(元好问《清平乐》)

眼前万里江山。(辛弃疾《清平乐》)

这阕词集句,既有婉约派词人晏殊的词句,又有豪放派辛弃疾的词句,还有现实主义词人元好问的词句,季老先生按照自已的创作意图,他打破了词派区分的界限,形成了一个新的词风。自由灵活而又浑然天成地创作了一阕《清平乐*春去也》的词集句。阅读起来,令人一眼倾心,直击心灵。

……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恕我不再列举了。相信诸位读者在阅读时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古人认为"定而生慧"。一个人若有定力,则必生智慧。季老先生深研国学之定力,来源于他钟情国学的动力。定力,动力和毅力,是他登上古汉语文化高峰的关键。

耄耋之年的季月康老先生,现在还将诗词曲赋囿于自已的书斋之中。当我们看到兴思通达,花开满园的季老先生时,惊羡之下全是惭愧!

这本《嚼字斋集句》(增订本),宛如一条五彩缤纷的文化河流。我定会泛舟其间,好好地去领略它的无限风光。

 

壬寅年春月于沟墩农村别舍

 

(陈忠林:江苏阜宁人,中国散文作家,文艺评论家,《华夏孝文化》杂志副主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