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代词活用例释
(2014-03-01 12:47:39)
标签:
文化 |
分类: 语文园地 |
在古代汉语中,人称代词活用的现象经常出现。其中“之”“其”的活用较为普遍,而“乃”“若”“自”的活用虽不多见,但也会遇到.
现分别予以例释如下:
一、“之”本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用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也可活用为已称代词。
“之”用表第一人称的,可以译为“我”。例如: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你将可怜我而使我活下去吗?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我是个粗野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因此知道公子会怪我而回来的。
“之”用表第二人称的,可以译为“你”或“你们”。例如:
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荆轲刺秦王》)——(荆轲)蹲着骂道:“事情所以没办成,只是因为我想活捉你……”
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汉书·蒯通传》)——可怜你即将死去,所以来吊唁你。
活用己称代词的“之”,可以译为“自己”。例如: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徐珂《冯婉贞》)——与其坐等死亡,不如奋起而拯救自己。
广故数言欲亡,忿惠尉,令辱之。(司马迁《陈涉世家》)——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跑,使尉恼怒,让他们当众侮辱自己。
二 “其”原为第三人称代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用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也可用表己称。
“其”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的,可以译为“我”或“我们”。例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司马光《赤壁之战》)——现在我鲁肃投降曹操,曹操一定会把我送回家乡,品评我的名位,还不会失去一个下曹从事的职位。
瑜曰:“有军任,不可得委署;倘能屈威,诚副其所望。”(司马光《赤壁之战》)——周瑜说:“我有军事重任在身,不能随便交给别人;假如你能屈尊到这里来,实在是符合我所期望的。”
“其”活用为第二人称代词的,可以译为“你”或“你们”。例如:
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老臣我认为你为长安君的打算太短浅,所以认为你对他的爱不如对燕后的爱。
此子材,吾受其赐;不材,吾怨子。(《史记·晋世家》)——这人成材,我算承受你的恩赐;不成材,我怨恨你。
活用为己称代词的“其”,可以译为“自己”。例如: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人出来而没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愿啊!”
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后汉书·张衡传》)——宦官们害怕终于成为自己的祸患,便共同用谗言陷害他。
三 “乃”在通常情况下为第二人称代词,但有时也可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
“乃”用表第一人称的,可译为“我”或“我们”。例如:
加自乃祖先臣以来,世作辅弼。(《后汉书·袁绍传》)——加以从我祖父、父亲以来,几代人都做皇室的辅佐大臣。
“乃“活用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可以译为“他”、“他们”。例如:
乡民仍鸣锣传递……备乃器材,持乃糗粮。(《三元里抗英》)——乡民们旧敲锣传递消息……准备他们的武器,携带他们的干粮。
予录乃勋,引登九列。(《后汉书·宋弘传》)——我根据他的功勋提升他,使他登上了九卿的行列。
四 “若”在一般情况下,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但也可以活用为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其”,可以译为“他(她)”。例如: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论衡·实知》)——孔子生下来,不知道他的父亲,他母亲隐瞒了下来。
若公知其盗也,逐而去之。(《淮南子·汜论》)——她公公知道她偷盗,驱逐她走了。
五 “自”本是己称代词,作“自己”讲,但有时可以活用为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其”,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例如: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陌上桑》)——秦家有美女,她的名字叫罗敷。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孔雀东南飞》)——其中有一对鸟儿,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