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和“九”用法例说

(2014-02-06 19:19:01)
标签:

文化

分类: 语文园地

        “三和“九”用法例说

 

  

    古代汉语中的“三”和“九”,除了用作实数之外,还可以用为虚数。清人汪中在《释三九》一文里说:“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观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概言之,“三”和“九”用来表示约数时,都含有多数之意。现举例说明如下:

(1)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3)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司马迁《屈原列传》)

(4)   举国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司马迁《鸿门宴》)

 以上四例中的“三”,都是表示多数的虚数。“三重茅”,即几层茅草,言杜甫所居之屋草盖的多且厚;“三岁”,就是多年之意,说明奉养硕鼠的时间长而久;“三致志”,意为多次表达意愿,以说明屈原忠君爱国之心;例(4)中的“三”,亦为再三、多次之意。范增再三举起玉块暗示项王,以见其诛杀刘邦之情切

(5)   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6)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未悔。(屈原《离骚》)

此二例中的“九”,都是虚数,并非实指。“九设”、“九距”即为多次拒挡之意;“九死”就是“死多次”,这是运用的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人死一次就不能复生,何况“九死”呢?不过以此来表明屈原自己“存君兴国”的决心罢了。

“三”和“九”表示虚数的用法,在今天所用的成语中也不乏其例,如“三思而行”、“三令五申”、“屡次三番”、“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霄云外”等中的“三和“九都是虚数,含表多数之意。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三”和“九”都是用作实数的,也就是说“三”就是三,“九”就是九,一丝一毫也含糊不得。例如:

(1)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2)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

(3)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王羲之《兰亭集序》)

(4)        成有子九岁。(蒲松龄《促织》)

 以上四例中的三和九都是实数。“三国”,指魏、蜀、吴三个国家;“三子”指专储、聂政、要离三个人;“永和九年”,即指公园353年,永和:晋穆帝年号。

“三”、“九”既可用做实数,也可用做虚数,那么,如何才能辨识它们呢?一般说来,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是实数,用来表示年龄的是实数,用指人、事、物确切数字的是实数,除此之外,要确定“三”和“九”是实数还是虚数,就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进行分析而辨别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