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辛弃疾耿京南宋叛徒抗金名将 |
分类: 宋、明、清史话 |
提起辛弃疾,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中的大家。其作品集《稼轩词》存词六百多首,《永遇乐》中“千古江山,英雄无覓,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名句表达了他对战斗与英雄的渴望,令人印象深刻,有慷慨纵横,荡气回肠之感。
学习南宋前期文学,讲辛弃疾,老师开篇讲的是辛弃疾的生平,讲的是辛弃疾抗金的壮举,讲的是辛弃疾是一名抗金的名将。至于辛弃疾成为宋词大家,成为“苏辛”豪放一派,爱国主义诗人,乃是后来之事。首先,辛弃疾是一名抗金的优秀将领。虽难与岳飞相提并论,却也名闻遐迩。
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其时,山东和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金朝的铁蹄践踏了十二个年头。辛弃疾的父亲早亡,从小由祖父辛赞抚养。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时,皇室南移,辛弃疾的出身地变成了金国的领土。辛弃疾的
祖父辛赞为了照顾家族不得不留下来在金政权做了一个小官。但辛赞忠心不改,对故国充满眷念,常常领子孙“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不共戴天之愤”。
为了让辛弃疾实现自己的愿望,曾两次让他到燕京参加进士科考试,趁机观察金朝内部的动向。为将来光复大业做准备。
辛弃疾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他不仅刻苦攻读诗书,而且潜心练习刀枪棍棒武艺。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兵攻南宋,山东地区负担很重,民不聊生。耿京聚众二十五万起义,自号“天平节度使,节度山东、河北忠义军马”以山东东平府为据点。此时,辛弃疾早已在济南南部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抗金武装力量,带队归属耿京。当时的辛弃疾已是一位有名望的文人了,得到了耿京的器重,被委任为掌书记。掌书记主要是起草书檄文告,掌管义军大印(北宋宰相赵普曾担任过此职)。
完颜亮南侵失败后,辛弃疾劝耿京与南宋王朝联系,在军事上配合行动。绍兴三十二年,耿京令贾瑞、辛弃疾等十一人奉表归宋。高宗召见后授辛弃疾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委任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可是当辛弃疾从南宋北归时,义军中叛徒张安国等已谋杀了耿京,率部分起义军投降了金人。
辛弃疾得到了这个消息,义愤填膺。为了伸张正义,惩处叛徒,替耿京报仇,辛弃疾与当地统制王世隆等人商量决定,出其不意,夜袭金营,生擒张安国。
辛弃疾挑了50名勇士,骑上快马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把马栓在树上,然后乘黑摸进金营。辛弃疾找到张安国后,将其五花大绑,口中塞了块布,扔进了一只大口袋中。然后将口袋捆在一匹马上。这时,他们的行动已被金兵察觉,敌人从四面八方朝张安国的帐篷围来。“放火!”辛弃疾当机立断,命令部下点着了张安国的帐篷。顿时,火借风势,熊熊燃烧,烈焰冲天,整个金营乱作一团。辛弃疾骑在马上大声疾呼:“弟兄们!我是辛弃疾,叛徒张安国已被擒获!为了使中原的山山水水重见天日,不愿替金人卖命的,快随我冲出重围!”说罢,他双腿一夹,战马如离弦之剑,只朝敌丛奔驰。他迅猛地挥舞着宝刀,左砍右劈,敌人纷纷倒下,发出一阵阵嗷嗷地惨叫。那些被张安国诱骗来的人听了辛弃疾的话,纷纷聚集在辛弃疾的人马后,一起杀出敌营。辛弃疾等人分成两路冲出重围之后,惊魂方定的金兵集中了几百精锐的骑兵,拼命追赶辛弃疾一行。辛弃疾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吓退了追兵,然后不分昼夜地继续向南驰去。就这样饥不暇食地奔走了两天一夜,终于渡过淮河,进入南宋境内。稍事休息后,又把张安国押解过江,交给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接受了辛弃疾等人的意见,将张安国绑缚刑场,在人山人海的群众面前,一刀斩了,并且把这个叛徒的首级挂在城门口,号令示众。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其英雄气概已展露无遺!南宋朝野对辛弃疾这一勇敢过人的行为大加称赞,正如洪迈所言:“壮声英慨,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
呜呼!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长江东逝,抗金名将登上中国古典文学神圣殿堂,占有唐诗宋词一席之地,与苏东坡合称“苏辛”豪放一派而永载词坛。稼轩居士(辛弃疾)文武全才,千年文明史屈指可数焉!
前一篇:秦朝的方士徐福是日本神武天皇吗
后一篇:[转载]2011年0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