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赵匡义赵匡胤杀兄登基烛影斧声金匮之盟 |
分类: 宋、明、清史话 |
陈桥兵变,皇袍加身,时任后周归德军节度史、中央禁军统帅的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成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没有采取诛杀开国功臣的方法来收回兵权,而是选择比较温和的“杯酒释兵权”的方式收回兵权归于中央。同时,也削弱了宰相的权力,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集政权、军权、财权于皇帝一身。
此后,赵匡胤又南征北伐,消灭内外反对势力,扩大了疆域,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纷争的局面。就在赵匡胤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之后,宋朝的经济、文化达到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峰之时,在公元976年10月19日,一个北风飞雪的日子,赵匡胤在皇宫突然猝死。
赵匡胤不是战死,因为他死在宮中。那么,他是因病而亡吗?非也!趙匡胤时年刚近半百,身强体壮,没有大病,而且他还正在指挥三路大军北征北汉。那么,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死的?是谋杀吗?作为一代开国皇帝之死,世人关注,作为宋史理应详细记载,可是,宋史竟然没有记载。为什么这么做?人们的疑问指向很自然地落在了登上帝位的晋王赵匡义身上。
可是,宋史以及其它史书却有赵匡胤、赵匡义兄弟手足情深的记录。赵匡胤之死蒙上了一层迷雾,似乎成了千古谜案。其实不然,有的时候,欲盖弥彰;有的时候,越描越黑,终究纸里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所谓趙匡胤暴卒的蛛丝马迹逐渐显露出来。人们一定会问这些问题:
宋朝有没有传位的规定?
如果赵匡胤健康长在,会怎样传位?对谁不利?
如果赵匡胤突然死亡,谁最有把握继承皇位?对谁有利?
案发时谁与赵匡胤在一起,谁能接近皇上?谁最先到达现場?
案发后,怎样调查,破案以及定性。
这些问题属于常识,并不深奥,人们都会想到。
让我们回到案发的当天吧:
赵匡胤这一天宿于宫中,召晋王赵匡义入宫。兄弟两人一边饮酒,一边商谈社稷大事。他们谈话的声音并不高,所以,门外是听不清楚的。不久,晋王赵匡义出来,挥手让几个内侍退出,远立于寢门之外。他们注视着寢室内的动静,隔着几层帘布,他们只看到红烛高烧,看不清二个人有什么动作。一会儿,谈话的声音渐高,好像有所争执。晋王连连起身,似乎是歉让逊谢的动作。此时烛影摇晃,或明或暗,只听到在争执中皇上以枉斧频频戳地,大声地对晋王说:”你好自为之!“声音激越而凄厉,以后即久无声息。晋王离开之后,大约在四更时分,内侍入内巡视,发现皇上目闭口张,已经辞世。内侍急报宋皇后,宋皇后命内侍王继恩急呼赵德芳(皇上少子),但是,王继恩不呼趙德芳,却把晋王呼来。宋皇后在寢殿等候,一见王继恩进来,忙问德芳来了没有。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宋皇后一见晋王,大吃一惊,连忙呼晋王为官家,并且说:”我母子之命,皆托付于官家。“晋王回答:"共保富贵,不必担忧。”
当时的内侍、宫女们所看到的听到的赵匡胤临终时的情景就是如此,简而言之为:烛影斧声。这一切,赵匡义终究没有能封锁住。孝宗朝的礼部侍郎、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经过认真考证,把烛影斧声一案的作案人赵匡义和他的同伙程德玄、王继恩两人在公元976年10月19日至20日的活动写得清清楚楚,全部记入《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全文由宋孝宗亲自审阅一遍,因此可以认为已经得到宋王朝朝廷的认可,有意让这件大案的真相流传后世。
趙匡胤辞世的当天(10月20日),在万岁殿中,群臣朝拜新帝趙匡义,而趙匡胤的尸身正停放在正堂上,赵匡义一边接受朝拜,一边假意悲痛,号啕大哭。
在遥远的公元976年10月19日这一个风雪之夜,皇宫寢殿案发现場只有两个人,一位是当朝天子赵匡胤,一个是晋王赵匡义。这个时间、这个地点别人是进不去的。这已不是推论,是历史留下来的实际情况。当朝天子驾崩,另一个晋王却迫不及待地接受朝贺。因为趙匡胤没有致死的疾病,他的暴卒只能是他杀,被他人谋杀了,实施犯罪的凶手是谁一目了然。想推都推不掉,况且这个杀人凶犯,现在我们只能这样称呼他了,因为这已不是政治家们的政治斗争或者政变,而是被害人与杀人凶手的关系。虽然趙匡义效法唐太宗,赵匡义远不如唐太宗,唐太宗是明刀明枪的争斗,而赵匡义是暗地毒杀,玩阴的。这个杀人凶犯戴上了皇冠,他对这个案子没有推,而是用权力把凶案压下、盖住,没有立案,没有调查,没有定性。这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的勾当吗?
赵匡胤是怎么死的?也就是死因。当时的现场,内侍、宫女看到的只是烛影,听到的只是斧声。这种“斧”是一种柱形,是一种文房用具,用它实施打击行为的可能性不大,况且必然产生惨叫之声,有打击的痕迹。那么,因为二赵在饮酒,最大的可能性是使用毒酒谋杀。而用毒酒杀人的事情,赵匡义轻车熟路,是他惯用的手法,趙匡义用这种方法对付过他的反对者,也用这种方式害死过降王李煜、降将孟昶等人。赵匡义还有一个医官死党程德玄作为助手,这个程德玄一直在皇宫中活动。这一节,史书之中有记录在案佐证。
赵匡义欲夺取天下的活动早已展开,他在开封府已经培植起了一股不小的势力,所以在赵匡胤向大臣们提出要迁都的想法时,赵匡义急忙劝阻,万一真的迁都他可白费了心机。
在皇宫中,晋王赵匡义不仅有程德玄一个同伙,还有一个犯罪同伙是内侍王继恩。王继恩受宋皇后之命去呼赵德芳,区区一个内侍在这件大事中竟然敢不奉命叫人,而是喊来了晋王赵匡义。如果他不是赵匡义的犯罪同伙,他会抗命不尊,喊来晋王赵匡义吗?
按照宋朝的宫廷礼仪,晋王赵匡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而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这使得内侍王继恩很快地找到他。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使得皇上驾崩的时间都无法知晓,只看到烛影,只听到斧声,留下诸多疑问。开国皇帝之暴死与赵匡义登基的前前后后有那么多的巧合与离奇,有诸多悖理反常之处。当把这一切落实到蓄意谋杀时,一切都迎刃而解了。
假如赵匡义是由“兄终弟及”而登上皇位,对赵匡胤之子理应加以照顾。但是,公元979年赵德昭被赵匡义一顿阴阳怪气的污言责难后自刎身亡。一年后,赵德芳又不明不白的夭亡。赵匡义的弟弟赵延美与赵匡胤关系亲密,被罗织罪名贬到房州郁郁而终。赵匡义借故将具有资格可能承袭皇位的皇族全部翦除,这合常理吗?岂非做事不光明,以绝后患乎?
历史的真相是,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尊其母杜氏为皇太后,而杜氏却最为疼爱二儿子赵匡义,并于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在自己弥留之际以赵普为证人留下“兄终弟及”的遗言。但是在杜氏死后赵匡胤不遵遺嘱,而赵匡义却“暗结豪杰”,培植势力,准备登基,两人矛盾渐深,在一些政策上的分歧越来越大。那个帝位传承传弟不传子的说法,只不过是当时安慰即将逝去的皇太后而已,不过是家族内部的议论,并未形成正式规定,最后如何传位还得由赵匡胤自己定夺。
到了公元976年,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已经26岁,早己成年,趙匡义继位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这一年的2月,吴越王钱俶来朝,赵匡胤安排赵徳昭前往接待,这分明表现出趙匡胤已经在让赵德昭参与处理国家大事了。这说明,如果赵匡胤身体有恙,就有将帝位传子的可能,皇帝之位传子自夏而始乃天经地义的事情。
还有那个忠诚于皇上的老宰相赵普,满腹文韬武略,那个“杯酒释兵权”就是他的杰作,早年,他还曾劝说赵匡胤立子为嗣,不能立弟为嗣。虽然被贬外放节度使,但趙匡胤还是时常把他召回为其出谋划策。万一赵普回朝任职,赵匡义继位的可能性就一点也没有了。不能再等下去了。于是,赵匡义效法唐太宗李世民杀兄夺取帝位的阴谋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