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曹操吕伯奢侍从统治不该杀者几 |
分类: 三国史话 |
http://s6/small/004hcj3czy6JHdmMAdH61&690
曹孟德文韬武略一统北方定乾坤,魏武帝东临碣石志在千里留遺篇。
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其人、其史、其文名垂千古,受人敬之。
然而,曹操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曹操不招人待见,倍受后世诟病,称其为奸贼,其原因之一大概就是他草菅人命,杀人如麻。
本文所言杀人不是指战争之中的杀戮,而是指与战争或者说与军事斗争关系不大的社会生活当中的杀人。我们翻开历史,有多少冤魂在曹操的上空盘旋徘徊,他的头疼病焉能治愈?
曹操是宁可让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所以,曹公杀人,抓住一个把柄,找一双小鞋就是杀无赦,其实根本不需要什么理由。如果非要找一个理由,那就是:顺曹者昌,逆操者亡。这八个字用在有些人身上还不大合适呢。
曹公大帐中有一名歌女,声音特别清脆高亢,但是脾气却特别坏。曹操想杀了他却又爱惜他的才能,想不杀却又不能忍受。于是便选了一百人一起练歌。不久,果然有一人的歌声比得上她,于是就杀掉了那位性情恶劣的歌女。仅仅因为脾气坏,就把人杀掉,视生命如草芥,这是乱杀!
有一次,曹操准备接见匈奴使者,自认为相貌丒陋,不足以震慑边远之国,便让崔琰来代替,自己则握着刀站在床榻旁。此崔琰山东人,身材高大,眉目疏朗,声音洪亮,胡须长四尺,长得特别有威严,朝廷的官员都很敬仰他,曹操也对他有些敬畏。接见结束之后,曹操派密探去问匈奴使者:“魏王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仪容高雅非同寻常,但是床榻旁握刀的人,这才是真英雄啊。”曹操听了这句话,马上派人追杀了这位使者。两国交战,不斩使者。山贼草窛尚循此规,一国之王,曹操竟然这么不讲究,不地道,这是不太光明的谋杀!
匈奴使者的由衷赞语不仅使自己丟了性命,还殃及到崔琰。
这个崔琰是一心向曹,忠诚为操谋划之重臣,政绩赫赫,錯误寥寥,在日后却被曹公捕风捉影地以莫须有的罪名而赐死。《三国志·崔琰传》记载:“崔琰之死最被人痛惜,至今还为他感到冤屈。”这是典型的冤杀!其实,以有尊严的赐死,己经说明了此地确确实实无銀焉!为什么赐死崔琰?想必与崔琰做曹公替身有关。曹操怎么能容许别人与他日月同辉?
崔琰含冤而死,那个以“奉天子以令不臣”和“修耕植,蓄军资”以及“善用贤才”三条国策助曹操功成大业的毛阶当然不悦,所谓兔死狐悲也。又有人进谗言陷害毛玠,曹操不分青红皂白将毛玠下狱。后经桓阶、和洽进言营救,毛玠方被免职废黜,屈死家中。
呜呼!毛玠,一代廉臣,雄才大策,堪比诸葛孔明,妙策明举助曹操一统北方列强三国,反受狱苦,过河拆桥,兔死狗烹,令人心寒!
由此可见,曹操的心地也有并不那么光明且有些狹隘、阴暗、卑鄙的一面。
在崔琰被赐死之前,崔琰的侄女、曹植的媳妇崔氏出身高贵富裕之家,自持娇宠衣着錦绣,风采楚楚动人。忽一日,被曹操看见了,仅仅因为崔氏穿得华丽就“以违制命,还家赐死。”曹操斯人“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其家有严格的家教规定。虽然如此,罪不至死也。这也许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滥杀。”这是对家人,还有对儿时朋友也是刀下无情。
娄圭是曹操儿时伙伴,相交甚密,尚有軍功在身。曹操与诸子出游,娄圭对左右言之:“此家父子,如今自为乐也。”有人向曹操打小报告,说其有腹诽之意。不过是一句不太妥当的戏言,何至于把从小在一起撒尿和泥的儿时朋友杀头呢?不仅是不尽人情,未免冷酷惨暴,视杀人为游戏耳!
即使没有什么过錯,也会遭遇生命之忧,正是伴君如伴虎也。曹操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我睡觉时不可随便靠近我,靠近我就要杀人,连自己也不知道。左右侍从们应当特别小心这件事。”
后来,曹操假装睡着了,他所宠幸的一个侍从,蹑手蹑脚地拿被子盖在他身上。曹操突然跃起,抽出剑就把这个侍从杀了,然后倒头便睡。半晌醒来,惊讶道:“谁人杀我近侍?”其他近侍以实相告,曹操痛哭,令人厚葬。
从此以后,每当曹操睡觉时,左右侍从没有人敢靠近他。这明显是佯装不知道,其实是故意杀人,以儆效尤。曹操生性多疑,总是担心身边侍从被仇敌收买而谋害他,张飞就是被身边人所杀焉,这大概是曹操梦中杀人的根据吧。
曹操南征袁术,军粮断缺,曹操命王垕用小斛散发军粮,而听到众军卒埋怨不滿时,又把王垕以“盗窃官粮”罪杀死,借王垕头以释众怨。这种杀人充分暴露了曹操灵魂的卑鄙与阴险。
还有中国人妇孺皆知的滥杀一代神医华佗。曹操完全可以把华佗一家迁移至自己住地,出资让他开办一所药鋪,并配与专车,曹操有事召之即来,无事就去给百姓治病,岂不两全其美?非也!曹公是想让华佗为他一家而用,成为御医,怎么能与老百姓共享?后来,曹操的爱子曹冲也得了头疼病,群医束手无策,曹冲不治身亡。这个时侯,曹操才开始后悔当初不该杀掉华佗,要不然,自己心爱的儿子也不会死了。
言而总之,曹操既是君子,又是小人,既是爱才,又是嫉才,心胸既宽广,又狭隘。他确确实实是一个有争议的矛盾体。才不能为我用,岂能奉与他人。因此,如果说杨修、许攸聪明反被聪明误,自不量力,祸从口出而丟了性命,或者说孔融拥护献帝与曹操志向南辕北辙又处处与曹操唱反调儿才掉了脑袋,祸及子孙属于排除异己的谋杀的话。(孔融乃孔子后世,名气太大,理由不足,难以服众,要运筹一番才行)那么,曹操与陈宫二人在干伯父吕伯奢家避难时杀了吕家八口人,尽数杀戮干净。这仅仅是一句錯杀就能洗刷清白吗?曹操与陈宫从吕家出来,路上又碰见了打酒归来的吕伯奢,打过招呼,交谈没几句,曹操谎称吕伯奢身后有人,趁吕回望之机,又是手起刀落,可怜吕伯奢,惨遭横祸,死不暝目。这难道是錯杀?纯粹是刽子手杀红了眼的行径。吕伯奢一家人不顾当时的禁令,倾家待客,杀猪打酒,竟招来了灭门之祸。要知道,曹操当时的身分是朝廷的通缉凶犯也。呜呼哀哉!上天尚有晴乎?天理安在?
对于这一场血腥的屠杀,野史记录曹操的态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而正史记载则与此相佐,曹操说了一句:“宁我负人,勿人负我!”表现了曹操在尽可能地安慰自己,同时也对錯杀感到后悔和无奈。
那一种更真实可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耳!
究竟怎样看待曹操的上述杀人行为?
一位高人曰:“古今帝王将相,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他人的生命在其眼中不过草芥耳!算得了什么呢?
江山稳固,异己必除,飞鸟尽,良弓藏,走狗烹。此乃政治家的常识。
正是:人方为刀俎,我为魚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此高者何人?学院图书馆看门大员高老头也!
http://s9/small/004hcj3czy6JHdx9EX456&690
http://s3/small/004hcj3czy6JHdAtAp096&690
——史料引自《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