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龙门

(2023-04-10 20:53:43)
标签:

旅游

随笔

情感

杂谈

  上中学时,就知道我国有著名的四大石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莫高窟,位于 山西大同市西郊的云冈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以及位于甘肃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只是所知仅限于书面知识的认知。随着时代的前进,人生旅程的丰富,才理解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含义。书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2023年4月8日,星期六,终于下定决心,与爱人费敏利一起去看心心念念已久的四 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伊河两岸的龙门山。
      在古时,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水经注》记载:“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 间,故谓之伊阙。”所以,龙门又称伊阙。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 阙,所以古称“伊阙”。阙,空缺,缺口;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上有望楼。又:“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
可越,故曰龙门“。可见,此一时期,此山“伊阙”、“龙门”并称于世。到了隋朝,隋炀帝杨广
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惊为“真龙天子的门户”。就在洛阳建起了
隋朝的东京城,把皇宫紫微城的正门则天门正对伊阙,从此受帝王龙文化影响,“伊阙”逐渐被
“龙门”取代。
      龙门地区的石窟始凿于北魏,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
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造像最多,规模最
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游龙门
                                                               龙门石窟全景导览图
游龙门
                                               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 间,故谓之伊阙
游龙门
                                                                        伊水伊人


游龙门
                                                                       游人如织

游龙门
                                                                         如织游人
         一个石刻古迹,竟然也有这么多的人前来观览,还真有点出乎意料。游人中既有带着牙牙学语孩童的年轻父母,也有六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的脸上既带有寻幽探胜的好奇,也带有顶礼拜佛的虔诚。
游龙门
                                                                      初识佛龛
       这是进入景区后初识佛龛,尽管眼前一无所有,可是当我用心接近他时,却分明感受到了雕刻者的虔诚和佛龛中的灵气,让我的内心瞬间感觉到了宁静。

  游龙门    游龙门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其实,佛大佛小,在雕塑人的眼里已没有什么区别;有佛无佛,我亦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我常常的被古人的虔诚和恒心所感动。他们既可以历三代九十年不改初心的雕刻出“安澜镇涛保佑苍生”的乐山大佛,又可以用一千四百多年的岁月一代又一代用心在这龙门山上雕刻着他们的理想和未来。我觉得,我来到了这里,一路朝拜,不管那佛龛里佛大佛小有佛无佛,他们的精神和灵性瞬间已融进我的血脉。
     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洞洞都有来历;
     卢舍那像龛潜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个个都是瑰宝。
      有名的、有型的、有名无形的、有形无名的、无名无形的......都是神仙!
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风景中的风景
游龙门
                                                               脆弱的环境
游龙门
                                                                      圣人和朝圣的人
    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游龙门
                                                               卢舍那大像
这座依据《华严经》雕凿的摩崖式佛龛,以雍容大度、气宇非凡的卢舍那佛为中心,用一周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游龙门
                                                                 我是佛前那朵守护了千年的小花
游龙门
                                                                           龙门西山全景
游龙门
                                                                              龙门东山(香山)看大佛
     就要走了,回头再望一眼龙门。
游龙门
         我突然想起了一个典故:
  相传,禹辟伊阙以后,水流湍急,游息于孟津(今洛阳下辖县)黄河中的鲤鱼,顺着洛、伊之水逆行而上,当游到伊阙龙门(今洛阳龙门石窟所在地)时,波浪滔天,纷纷跳跃,意欲翻过。跳过者为龙,跳不过者额头上便留下一道黑疤,所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赠崔侍御》诗中写道:“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我不由自主的摸了摸自己的额头,幸好没有留下黑疤。回头再看前来"游龙门"的人,没有一个人额头上留有黑疤。看来,时代是真的变了!游了一遍龙门的人,真的不再是“凡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怀念姑姑
后一篇:少林,少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