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了。游学虽然暂告一个段落,思想却并未停止思索。
在外游历一周,每天步行两万步以上,还是比较累的。但是比起北京那老两口还有另外两姐妹,还是差的太远了。在四川游历一周之后,那老俩口下一站是西藏;那两姐妹下一站是重庆。看来,出外游学,不仅仅是意志力的问题,身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受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两股力量又完全来自于日常的身体锻炼。由此可见,在享受安逸生活的同时,自己过的是怎样一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生活!所以,第一个贴身感受就是,要想做好一件事,就必须训练自己,必须同时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强大的身体素质!
第二个感受: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从小生活在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自认为这里的地方最好,这里的人最好,这里的生活最好,也自以为生活在这个最好的地方的自己也很了不起。此次外出游学,才发现自己犹如坐井观天的癞蛤蟆,在小天小地中妄自尊大!如今走出了自己的“夜郎国”,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原来如此之大,如此之美丽!看来要想具有开放的思想和卓越的见识,那就得走出去,多看多思多考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之人不余欺也!
第三个感受:知识越多越无知。人生之初,混沌未开,犹如一个刚诞生的鸡蛋,蛋内所有无非就是蛋清蛋黄,所感知的世界也无非就是蛋壳所接触的未知世界的面积。当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帮助发生质变,啄破蛋壳获得新的认知后,就会发现世界比我的蛋壳大了很多很多,我会觉得我的努力很牛逼。当我上了中学了,进入了一个更为宽阔的知识领域,我会为我的知识丰富而自得。但是,当我走向社会,多思多想多考证之后,才发现世界是这样的丰富多彩,宇宙是如此的广辽阔浩瀚,围绕宇宙的更是广袤无垠的未知世界。这才感到自己的知识是那样的微不足道;这才感到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是那样的肤浅;这才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我们努力学习的目的,也许不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来不断发现自己的无知,只有发现了自己的无知,才能发觉自己的渺小,只有发觉了自己的渺小,也许才能具备“空杯”心态,只有具备了“空杯”心态,也许才能达到“虚怀若谷”、“天人合一”的境界。
感受之四: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人生的意义也许就在于不断地反省,不断地完善自我,并以自身的修养去影响和改变世界。每一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是每一个人看待世界和事物时所反映的影像却不尽相同。有的宏观,有的微观,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既就是两个人面对同一事物同一景观,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和认知。为何?各自看待事物时所调焦距和视界不同。而这个近乎自动化的调焦姿态,则完全取决于各自的认知和心态。喜悦的人看到的总是喜悦;忧伤的人看到的总是忧伤;光明的人看到的总是阳光;阴暗的人看到的总是晦暗;心中有佛则见佛,心中有魔则见魔。所以说了,心态决定人生。而心态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本身具足良善之心的基础上经过不断地改造和完善而形成的。更是通过各自内心“致良知”的努力而造就的。所以陶铸才会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因为心底无私,所以心无羁绊,心无羁绊则从容自然,从容自然则天地自宽。
人生的旅途虽然不长不短,却不失为一次妙曼的星际旅行。对于深入宝山的我来说,边走边欣赏,足矣!既不因贪婪美景而驻足,也不因贪婪“瑰宝”而负担。虽然是匆匆过客,也难免走马观花,在浩瀚的宇宙空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象流星一样,飞逝而过。尽管时光短暂,却也光华四射!
游学有感,有感游学,人生如此,惬意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