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印象之十:红碱淖

标签:
旅游情感随笔杂谈 |
前言:终于有机会和师父及师兄弟姐妹们一起借拳赛的机会出去一游了!其实机会都是自己创造的,假如你对人生没有任何的想法,那么,必然注定你没有任何的机会。还是那辆大巴,还是那位老司机,不同的是每次总有新的面孔。更重要的是,每一次的目的地不同,沿途的风景不同,给人的启发和联想更是不同。
陕北印象之红碱淖
红碱淖,也称红碱淖尔、红碱淖海子,位于陕西省神木县与内蒙古自治州伊金霍洛旗交界处,属于共有界湖,总面积约54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是一个由沙漠湿地逐渐积水而形成的年轻湖泊。21世纪初期,因旅游开发及生态问题受到关注。
关于“淖”这个字,我还真的不会读,请教了随行的师姐,虽然勉强记住了发音,但还真不知道它的含义。查了字典才知道,“淖”读作“nao”,是蒙古语“淖尔(湖泊)”的简称。因湖岸及浅滩的沙子含有红碱而呈淡红色,湖水也含有碱,所以取汉语“红碱”二字,称“红碱淖”。
红碱淖在上个世纪之初大约就是2000亩水面,1929年至40年代由于陆续降水,加之此地地势低洼,形成大约3万多亩的湖面,1954年大搞河网化,老百姓挖渠开水,红碱淖形成了54000多亩湖面。到了上世纪60年代,红碱淖连年水涝,至1969年红碱淖一下涨到105000亩,这是红碱淖历史上最大的水域面积。如果水位过高即可导入秃尾河向外流去。
红碱淖又称“昭君泪” 。据说王昭君当年远嫁匈奴,走到尔林兔草原,即将告别中原,下马回望,想到从此乡关万里,再也难以回还,顿时千般感慨、万般惆怅汹涌心间,这一驻足,便流了七天七夜的眼泪,于是就形成了这一汪六七十平方公里的红碱淖。王母娘娘为此感动,便派七仙女下
凡看望,仙女们各持一条彩带,从七个不同的方向向其走去,于是就有了现在七条季节河同时流入“昭君泪”。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红碱淖的湖水量和蒸发量基本持平,水位变化不大。90年代末到2002年,红碱淖水面收缩,水位开始下降,每年大约下降10—15厘米。到2002年之后,水位下降速度加快,每年大约20—30厘米,有时甚至达到40厘米,水位开始明显下降。尤其是近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红碱淖附近煤矿开采加剧,地下水流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暗河,导致红碱淖水系进入煤矿采空区而大面积水域减少;同时,为了发展工业,解决水源问题,拦河蓄水,直接导致红碱淖地表汇水量急剧下降。水域面积从1996年的67平方公里缩小到2015年的31.51平方公里,水质也不断恶化。
红碱淖的流域内有7条季节性内流河,其中在内蒙古境内有3条河流,2006年最大的注水河营盘河被筑坝拦截,稍后另一条注水河蟒盖兔河也被截流建造水库。
陕西境内有4条河流较短小补水量不大,内蒙古境内的两条主要注水河被拦截,就等于直接切断了红碱淖最主要的水源,这不仅会加快整个流域的荒漠化进程,还影响着20余种珍禽,尤其是世界濒危鸟类遗鸥的生息。
被誉为“湿地精灵”的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遗鸥最早出现在红碱淖是2001年,数量仅有十几只。由于保护措施到位,遗鸥由2004年的1000多巢快速增至6000多巢,数量近2万只。有关资料显示,红碱淖的遗鸥数量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90%以上,湖心的红石岛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遗鸥繁殖与栖息地。专家表示: “遗鸥作为世界濒危物种,90%的种群数量在红碱淖繁殖,这应该是我们的荣幸,反过来讲,我们也为它捏了一把汗。因为一旦这个地方出了问题,那就是灭绝之灾。”
2008年,红碱淖被省政府列入重要湿地保护名录,也被国家林业部列入了国家重要湿地名录。面对持续湖水面积“缩水”的现状,2012年神木县关停了红碱淖周边所有煤矿企业,并禁止在红碱淖周边建设任何企业。2007年~2008年,神木县投资近200万元对境内的4条河流进行了恢复治理,使其全部注入红碱淖。随着国家投资人工降雨工程,红碱淖水面于2015年终于保持稳定,止住了连续十几年的递减态势。
大漠明珠,终于得以重放光彩!
前一篇:陕北印象之九:杨家城(麟州城)
后一篇:陕北印象之十一:成吉思汗陵